安顺木雕是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之一,它以雕刻安顺地戏面具为主,其风格或古朴或怪诞或粗狂或神秘。乡村博物馆,作为传承乡土文化、弘扬人文情怀的重要平台,正逐渐成为乡村振兴的亮丽名片。近年来,西秀区刘官乡通过建设乡村木雕博物馆,乡村博物馆“研学热”持续升温,释放文化魅力引客来。
乡村博物馆里的木雕面具
走进坐落于西秀区刘官乡周官村大山组的安顺秦发忠傩雕文化博物馆,仿佛穿越了时空的隧道,回到了那个充满神秘故事的年代。在这里,地戏面具、傩堂戏面具等静静地诉说着它们的过往故事。地戏剧本、坛石、扇袋、地戏服装、研究史料(书籍、报刊)……在博物馆里焕发出了新的光彩。它们不仅是历史的见证者,更是文化的传承者,让人们能够从中感受到乡村文化的独特魅力。
秦发忠在雕刻面具
走进博物馆一楼展馆,记者看见4个年轻人正架着摄像机,一会儿拍摄一排排木雕面具,一会儿拍摄秦发忠讲解雕刻历史和文化故事。
南京艺术学院学生博物馆拍摄
“我们是南京艺术学院的学生,在小红书上看到这里的宣传信息,对这里的面具雕刻和地戏很感兴趣,就过来进行拍摄了。之前只是在网络上看到,昨天一到博物馆看到实物,觉得很震撼。刚刚拍摄外景的过程中,感受到了浓厚的文化底蕴,发现安顺木雕不仅仅是博物馆里的艺术品,更融于百姓的生活中,与百姓生活息息相关。”其中一个学生洪新洋告诉记者,他们一行4人主要是做课题作业,拍摄一个纪录片,刚刚到周官村附近拍摄了外景,马上要接着拍摄地戏表演。
研学团队博物馆拍摄地戏表演
一边是远道而来的年轻的学生在认真记录木雕手艺,一边是本地老手艺人在精心雕刻木雕。非遗“老手艺”遇上年轻记录者,让安顺木雕焕发了新生命。
南京艺术学院的学生是今年来研学的团队之一。
20世纪70年代,出生于安顺市西秀区刘官乡周官村的秦发忠,深受当地屯堡文化的熏陶,逐渐迷恋上傩雕艺术。读小学期间,他就跟随祖父学习脸谱面具制作。数十年来,他深入安顺西秀、平坝、普定等县区的村寨,搜集地戏古剧本、碑刻、面具等文物,向当地的傩雕艺人、屯堡文化研究者请教。后来,他还建设了秦发忠傩雕文化博物馆。近年来,秦发忠傩雕文化博物馆每年要接待约200个团队前来进行研学活动,今年更是从大年初二就开始接待研学团队。有来进行学术研学的、有来进行拍摄的、还有来进行手工制作体验的。
学生来博物馆进行研学
“今年樱花盛开季节来的团队很多,来进行深度研学的会住上几周甚至几个月,来进行手工体验的也不少,研学之余还可以到附近踏春欣赏风景。我们的民宿都是满的,多的时候就送部分游客到旧州镇附近的民宿居住。”秦发忠说。
对于非遗行业而言,以往传统的手艺传承形式多为师傅带徒弟,但由于学艺艰苦、工资待遇低、学艺周期长,很少有年轻人入行后依然能坚持下去。因此,为了更好地推广和宣传安顺木雕,秦发忠一直在探索如何开展一种更现代化、更简单的传承传播模式,可以降低门槛,让更多的人知道安顺木雕,喜欢安顺木雕。
秦发忠介绍,目前,博物馆将研学与面具制作、民俗客栈、农家乐、地戏表演等融为一体,成为集吃、住、游、玩于一体的休闲之地,方便前来参观旅游的客人静下心来了解相关的文化故事,住下来感受田园风光,体验安顺面具制作和彩绘,品味屯堡特色家常菜,此外,该博物馆还设有文化交流区,方便行业学科相关专家学者的文化交流和研究安顺地戏文化、中国傩文化。
游客在博物馆前体验屯堡特色菜
据了解,秦发忠傩雕文化博物馆于2013年动工修建,2016年建成开馆,永久性免费对外开放,到2023年上半年止,共接待参观人数25万人次,展馆主要藏品是安顺地戏面具、全国各种类的傩堂戏面具以及各民族傩文化种类的研究史料和书籍,200多本地戏剧本和地戏演出的服饰、扇袋等藏品,以及地戏文化纪录视频、地戏文史资料纪录片等影像视频,为全国傩文化、贵州傩文化、安顺地戏文化的研究交流平台。2023年被安顺市文化局评为“十大特色民间文化博物馆”。
现在,越来越多的年轻人通过新兴的网络平台了解和学习中国傩文化和安顺地戏文化以及傩雕艺术。目前已有上百人通过小红书关注咨询并专门实地到访,还有很多在校的艺术学子来拍毕设和完成论文。
“有的年轻人还将傩面具艺术进行创新创意,设计创作了适合于年轻人的文创作品,像‘无事小神仙’将傩文化与汉服相结合,创作设计了精美的艺术作品。”秦发忠说,在校的本科大学生通过短视频大赛等活动以傩文化和傩雕艺术以及安顺地戏为题材,创作拍摄了许多短视频精美作品。如四川师范大学的谢雨池、上海杉达学院的徐文昭等学生。还有的年轻人想为传播和弘扬非遗文化,如东方美学组建自己的团队对非遗文化、传统文化、傩雕艺术开辟线上讲坛、线下体验的文化活动,大大促进了年轻人参与的互动性和研学体验,大大拓展了年轻人认知和学习中国傩文化和安顺地戏文化的空间和舞台。
木雕艺术是安顺屯堡文化的传承和历史演变的见证。明初“调北征南”后,伴随着卫所制度、军屯制度在黔中地区的落地生根,匠户制度亦进入屯军驻所,大量的各种匠人包括手艺精湛的木匠亦随之而来,这成为木雕艺术特殊的历史制度渊源和社会文化基础。
如今,除了秦发忠傩雕文化博物馆,在刘官乡周官村,这个有着传统雕刻历史技艺的屯堡村寨,还有鲍波,作为安顺木雕最年轻的市级非遗传承人,十年的磨炼中,他把爱好做成了一份事业,创建了安顺明创人文化屯雕艺术馆。此外,村里大部分人家都靠雕刻面具为生,一边坚守传承,一边开拓创新,让一个个木雕产品走出安顺。刻的是木,塑的是魂,一个个人才将安顺木雕的技术传承下来,传播出去,创新发展。
安顺日报融媒体中心记者
陈婷婷 李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