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稿】安顺日报4月10日副刊

2024-04-10 19:45:56    来源:   安顺日报融媒体中心      

坚持守正创新

努力推动屯堡文化绽放新的时代光彩

□范成荣

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只有全面深入了解中华文明的历史,才能更有效地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更有力地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古老而神奇的黔中大地,诞生了诸多的文化瑰宝,其中屯堡文化是最重要的文化符号,是随着明代贵州建省与生俱来的文化血脉,蕴含着“维护国家统一、促进民族融合”的深刻内涵,具有重要的战略价值、文化价值。

新时代,我们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进文化自信自强,必须重新认识屯堡文化的重大意义和历史地位,必须深入挖掘、传承发扬屯堡文化,努力实现屯堡文化的创新发展,不断绽放新的时代光彩。

一、坚定文化自信,增强屯堡文化传承保护的使命感、责任感和荣誉感

屯堡文化是贵州独具特色的活态地域文化,安顺是屯堡文化集中地,被誉为“中国屯堡文化之乡”,这座气象万千之城,承载了明初调北征南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在沧桑巨变中,沉淀出厚重的人文气质。

(一)屯堡文化是鲜明的文化底色。600年前,大明王朝屯田戍边,屯军大规模组织修建卫所城池,并在周边设立屯堡,构建了屯堡文化形成和发展的地理空间。在历史长河中衍生发展成屯堡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迁徙环境下传承发展的贵州范本,以文化的浸润,推进了贵州建省和民族融合。

(二)屯堡文化是鲜活的历史印记。屯堡人至今未改其征南入黔时的服饰、语言、风俗以及生产生活方式,始终以中原、江淮文化为主导。屯堡人把爱国爱乡爱家的情怀写进了家谱、跳进了地戏、留在了家训、融入了仪式,为全世界解读和认识贵州一体多元的文化格局,促进民族融合,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带来重要的启示,屯堡文化就是一本生动的“活教材”。

(三)屯堡文化是鲜有的研究资源。与中华文化同根同源的屯堡文化在贵州山地特殊的自然和人文环境里扎根、生长和演化,形成了“世界唯一”的文化现象,成为中华优秀文化的瑰宝,既是历史的遗存,也是时光的馈赠,更是鲜有的研究资源,成为明朝在当代的历史文化宝库。

(四)屯堡文化是鲜亮的旅游名片。文化是旅游的灵魂,屯堡文化,从空间上看,既有云贵万重山的厚重底蕴,又有江南千条水的飘逸魅力;从时间上看,既是600年前大明王朝开疆拓土的漫漫征程,又是几百年来戍边屯民耕读守望的文化史诗;从内涵上看,既让人们收获“读万卷书”的精彩,又让人们品味“行万里路”的风物。江淮古韵、大明遗风,这里是每个旅游者的“诗和远方”。

二、充分认清形势,强化屯堡文化传承保护的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

屯堡文化是贵州省非常具有代表性的文化资源,是多彩贵州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被誉为明代历史的“活化石”。从目前情况看,屯堡文化发掘研究主要存在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是研究深度广度不够。从研究课题看,更多集中于语言、服饰、建筑等外显特征方面,研究成果系统性不够,对屯堡文化演变的过程,及其与中原、江南文化的关联性研究还有待进一步拓展,对屯堡文化相关的重大历史事件、重要历史人物等挖掘不够,特别是对安顺城区与屯堡文化的历史关联研究不深入。从研究方向看,在屯堡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方面缺乏理论支撑。例如,对赋能一流旅游城市建设等现实重大课题研究少,对如何用好屯堡文化元素提升城市文化品味、丰富城市人文内涵、提升城市吸引力等方面研究成果不多。

二是保护传承形势严峻。从文化生态方面看,随着现代生产生活方式、交通格局等快速变化,对屯堡文化活态传承发展形成较大冲击。比如,一些屯堡民俗和仪式正在消失,穿屯堡服饰、说屯堡语言的青少年人群减少,屯堡“酒拳”、屯堡山歌等浓郁的人文风情正在淡化;从工艺传承方面看,屯堡民居建造、屯银、刺绣、木雕等传统手工艺传承后继乏人,年轻群体传承人数量偏少,接班人的培养工作非常迫切;从村落保护方面看,一些屯堡居民搬离传统住房,在新址建造新房,放弃了传统的建筑样式,加上一些屯堡建筑长期无人居住,保存状况较差。

三是文化品牌知名度不高。长期以来,文化品牌推广的成效不明显,除了安顺人之外,外界知晓率不高,缺乏类似“大理四绝”(风花雪月:下关风、上关花、苍山雪、洱海月)的鲜明IP;文化旅游还停留在看服饰、看房子等方面,文化演艺的沉浸式体验不足,研学产品开发滞后,“大明古风、江南余韵”的特色呈现不生动,看点不多;宣传推介创新不够,形式和内容难以引起共鸣、激发游客兴趣。

三、扛起历史担当,在传承发掘弘扬屯堡文化上真抓实干、创新有为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着力赓续中华文脉,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屯堡文化的传承和发扬重任落在了我们这一代人身上,必须坚定文化自信,扛起历史担当,做好屯堡文化的挖掘,讲好屯堡文化的故事,让屯堡文化蕴含的精神价值为更多人所知晓,绽放新的时代光彩,努力为“打造习近平文化思想的生动实践地、加快建设多彩贵州文化强省”贡献安顺智慧,展现安顺生动实践。

一要深化文化挖掘和研究阐释。要突出时代价值,深入提炼屯堡文化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文化内涵,探究与中华文化一脉相承和发展形态,在新的历史征程中为我们坚定文化自信、增强文化引领力、凝聚力,创造属于新时代的新文化提供坚实的理论基础;突出研用结合,注重现实应用领域,围绕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回应好屯堡文化是什么、有什么、转化利用怎么做的问题,增强研究的系统性,提升对目标定位、路径方法等方面的针对性、指导性。

二要大力提升保护传承水平。将屯堡文化的自然理念与城乡发展相融合,坚持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为子孙后代留下看得见、摸得着、能回忆、能讲述的文化记忆;保护好传统技艺,加强屯堡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积极培养传承人,珍视非遗传承人的工匠精神和创新基因,激励传统技艺代代相传、薪火不断;坚持创新发展,将传统技艺与现代生活相连接,守正创新,满足新的消费需求,开发“年轻态”和“时尚化”的文创产品,实现造福人民生活和文化传承发展的共同繁荣,推进文化保护与文旅产业发展的良性互动。

三要全面擦亮文化品牌。要结合屯堡文化特色,聚焦年轻化、时尚化的发展趋势,生动提炼主打的文化IP,统一推广,持续发力,擦亮屯堡文化品牌,增强市场吸引力,充分挖掘“安顺八景(内八景、外八景)”文化,打破城乡空间局限,促进景城融合;要讲好屯堡故事,深入挖掘徐霞客过屯堡等名人故事,讲好街区掌故,轶闻故事等,把一物一景的故事讲好,增强神秘感、厚重感、兴味感、浪漫感等,增强文化旅游趣味性,形成导游能讲,干部会讲、市民愿讲的文化氛围;要创新宣传,借助《大明长风》电视剧拍摄,用好新媒体,抢抓机遇、乘势而上,营造浓郁的“大明古风、江南风情”,提高流量和“点击率”,提高屯堡文化知名度和美誉度。

四要推进文旅深度融合。发掘好,研究好,运用好屯堡文化,就是抓住了文化旅游的法宝。要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把《大明屯堡》《屯堡·家国六百年》等演艺节目的文化挖掘、品质提升与演艺产品的营销推广、流量策略等作为系统工作来抓,为文旅融合打造新的增长点;要从抬亭子,放河灯,跳地戏等文化元素中策划推出丰富多彩的文化品牌活动,形成新的消费点,让游客感受不同的人文风情,真正从历史文化的维度体验360度的人生;要用好屯堡村落的好山好水和文化元素,打好“乡愁牌”“休闲牌”“避暑牌”,发展具有屯堡特色的高端民宿,开发“军帐宴”等屯堡美食菜系,拓展研学旅游项目等,持续推动屯堡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奋力擦亮“屯堡文化”这张文化名片,为安顺建设一流旅游城市提供重要文化支撑。

(作者系安顺市文体广电旅游局党组书记、局长)


屯堡文化融入中职课程 

推动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

□黄存菊

屯堡文化具有深厚的历史底蕴和独特的地域特色,但在传承和保护方面也面临着巨大的挑战。而职业教育以培养技能型人才为主,很多中职生都是服务地方经济的主力军,是文化传承者,是乡村振兴的主力军。通过教育手段,把屯堡文化融入到课程中,让屯堡文化被中职生认识了解,产生深刻认同,增强学生文化自信和文化素养。将文化与技能结合,把文化转化为生产力,对无论将来他们在本地生活还是外地务工,都能够对屯堡文化进行很好的传承。

一、屯堡文化融入到中职课程中必要性和可行性

(一)职业教育发展的必要性

职业教育作为一种新型的人才培养模式,将培养劳动者作为目标,获取知识技能的主要方式是通过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随着国家经济和科技水平的高速发展,对人才素质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中职学校为地方经济发展储备人才,将屯堡文化作为传统文化内容融入到课程中,有利于提高课程教学质量,推动职业教育内涵发展。

(二)屯堡文化融入到中职教育课程中的可行性

中职教育教学方式灵活,不受固定模式限制,可采取长短结合的方式,教学形式根据职业标准要求可采取多种形式教学,在中职教学中不仅可以将屯堡文化以课程与专业课程相结合,进行课程重构,以课程形式教学,让学生能够体会到文化与技能的结合使得专业也能具有地方文化特点,并能够体验到地方文化的独特性和魅力性。如:中职计算机平面设计专业有一门核心课程《Photoshop图像处理》,虽然教材中主要涉及的都是运用photoshop软件在平面设计图形制作与处理当中的技术和方法,但将屯堡文化融入到课程中,能够将学生应用技术更加具体化。结合该教材内容为招贴广告设计路径工具的使用,将该章节内容与其他专业课程进行重构,屯堡地戏作为课程重构的重要内容,并明确本章主要学习目标为设计屯堡地戏宣传海报。在教学过程中,无论是课前任务,课中学习和课后练习,如果学生不了解屯堡地戏根本无法完成教学目标,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屯堡文化的动力。将屯堡文化融入到课程中,一般要求学生先到屯堡村寨了解屯堡文化的历史,收集屯堡文化的各类元素,从收集到的元素中深挖屯堡文化的内涵,学生通过走进屯堡、认识屯堡、理解屯堡、爱上屯堡、从而自觉宣传屯堡,让学生对自己家乡的文化有高度自信,产生高度爱家乡爱祖国之情。《Photoshop图像处理》在该专业有两学期的教学内容,将屯堡文化中的凤阳服饰、屯堡地戏、屯堡建筑等内容结合章节重点融入到该门学科全程教学,学生既可以学习专业技能,也能将屯堡文化的诸多元素应用到设计的作品中,让作品更具特色与活力。

在2020年到2023年的教学实践中,我校思政团队与计算机团队通力协作,共同探讨将屯堡文化融入到该专业的课程中取得了一些成绩,教师团队以该门课程荣获了2022年安顺市职业院校技能大赛教学能力比赛二等奖;2023年荣获贵州省职业院校技能大赛教学能力比赛中职专业一组三等奖。

二、屯堡文化融入到中职课程中遇到的困难

(一)教师方面

中职学校教师对于屯堡文化没有系统学习过,教学资料多数来源于网络资源、地方府志查询、实地走访等,网络资源虽然丰富,但真正适合于教学的还需进一步整理,并对资源的可信度还要进一步甄别。作为授业解惑的师者,必须首先培养自己对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还要根据专业特点找到将屯堡文化与专业的契合点,同时文化课与专业课教师要相互沟通,相互配合,才能实现真正的融合。

(二)学生方面

首先中职学生文化基础相对薄弱,对于技能专业课的学习兴趣更浓,如果单纯传授屯堡文化知识,对于学生的吸引力是不够的。其次,来自不同地域中职学生对屯堡文化了解基础不同。如学生来源于屯堡地区,从小受屯堡文化熏陶,能说屯堡语言,节日佩穿屯堡服饰,有的学生在小学时有校本教材进行过学习,还有的曾学过地戏,但其他乡镇的同学对于屯堡人与我们的差距大都认为只是地域上的差别而已,也未关注过,都不了解。第三,学生对学习到屯堡文化中提取的元素比较简单。如计算机平面设计专业学生将地戏元素运用到设计海报任务时,只能使用比较单一的元素,或者是堆砌元素,对于元素综合使用能力弱,创新使用也较少。

三、提升屯堡文化融入中职课程的实效性

(一)编撰校本教材

中职学校教师可根据现有资料,将中职生作为主要受教育群体,围绕屯堡文化、建筑、服饰、语言、民俗等,将适合于中职教育的资源进行整理成册编辑成校本教材,统一教学内容,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完善教材内容,使屯堡文化成为安顺当地中职学校的固定课程和特色课程。

(二)整理资源,形成资源库

通过网络信息、查阅文献、实地考察等方式,收集文字、图片、视频等信息归纳整理,形成数字化资源库。资源库可分为教师板块和学生板块,教师板块主要包括:教学设计、教学课件、课堂实录、阅读资料等,实现教师在教学中共享使用。学生板块主要为文字、图片、视频及讨论资源,供学生浏览、学习和应用。

(三) 创新教学策略

结合传统面授教学和在线学习的优势,通过数字化教学资源提供灵活多样的课前、课中、课后学习方式和路径。打破了传统教学模式,有效地将教师和学生的积极性调动起来,真正实现互动教学。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注重引导学生,让学生成为教学的主体,针对屯堡文化领域内的具体问题或主题,开展小组讨论和研究,通过自主学习和探究,达到更好的学习效果。

屯堡文化被誉为明代历史活化石,是一种宝贵的思想遗产和精神财富,通过教育将屯堡文化融入到课程中,让学生用自己的行动去宣传和传承传统文化。

(作者单位:安顺市平坝区中等职业学校)


弘扬优秀传统文化 

开发屯堡村寨文化价值

□张海霞

屯堡文化具有鲜明而独特的地域历史文化特色。屯堡文化村寨整体的环境风貌具有不可替代的历史文化作用。

笔者结合安顺市西秀区大西桥镇,从树立保护意识、提供制度保障、加强技术支持三个方面来对屯堡村寨建筑的特色和保护作一个初步探讨。

一、屯堡村寨建筑的特点

屯堡是石头的世界,造物主赋予屯堡人奇巧与灵性,他们用生命的智慧,把大自然无私馈赠的一块块顽石,堆砌成温馨的家园,建造成艺术的殿堂。在房屋平面布局上,屯堡民居强调中轴对称、主次分明,屋面覆盖的石板讲究美学的几何结构,体现了儒家思想的平稳和谐、包容宽纳的审美观念。其住房分配既讲究实用性又充分体现内外、长幼、主宾的儒家纲常伦理,从而制约和维系着家庭和社会的人际关系。经查阅资料,贵州屯堡村寨的建筑风格非常一致,即以石材为主,木材为辅。总体特点主要有四点:

一是建筑风格保留江南水乡的特点。石板路的一侧是起伏的石围墙、石屋、古石桥,还有绵延向前的小河,是江南典型的小桥流水人家的再现。民居沿袭了江南三合院、四合院的特点,结合特定环境的需要而加以改进成全封闭式的格局。由正房、厢房、围墙连成一门一户的庭院,中间为堂屋,堂屋正中设有神龛,供奉“天地君亲师位”及较繁杂的诸多神灵。天井一般较小,为方形或横长方形,但不可呈竖长方形。天井两侧厢房一般为两层,底层为猪舍、厕所及深掘为牛厩,上层住人或为仓储。左厢房一般要略高出于右厢房,这是受汉文化风水观念的影响所致。民居是典型石木结构,内部结构为穿斗式,外围石墙起围护作用,故墙倒房不倒,犀面盖以石板,为经过加工成较规整的方形或为自然形状,一般称之为石板房。但在各种式样的独立庭院中,天井不仅是家庭活动的场地,更是防止进犯敌人纵火的措施。正房是屯堡民居中的主体建筑,是敬神、祭祖、会客、起居的主要场所,分三间、五间、七间不等。和江南风俗一样,讲究礼数方规的屯堡人很看重破土动工、立柱上梁、盖瓦装修的日子。万事俱备之后,要请风水先生来推算选出黄道吉日为动工之日。

二是军事防御的特点。屯堡人的建筑观念,把防卫放在首要的位置上。屯军的建筑不仅有居住功能,并且还有重要的军用功能,屯堡建筑的布局具有明显的军事防御功能,民居都是户靠户地紧挨着,狭长的街巷不但纵横交错,而且在巷子的两端大多做有圆形的用来御敌的门。这样,每条街巷既能单独防御又可联合御敌。建筑单体方面,所有的城墙、建筑外墙都使用坚固实用的条石,外墙开窗都很小、很高,四周均分布着不等的枪眼。

三是石材运用的特点。岩石以沉积岩为主,其石材薄厚多样,硬度适中。屯堡人选择石为主要建筑材料,那是为生存而作出的明智决定。仅从明到清,大大小小的“焚烧屯堡”事件就不下数十起。如此环境,选择坚固而又阻燃的石头来建房,不能不认为是屯堡人生存智慧的一种选择。贵州独特的地理环境和气候影响了江南建筑文化,石板四合院取代了江南的青砖四合院,特别是“石头的瓦盖石头的房,石头的街面石头的墙,石头的碾子石头的磨,石头的碓窝石头的缸”,这一段精辟的民间顺口溜道出了屯堡村寨的石头魅力。在屯堡寨中,看到的是石头,手摸到是石头,脚下踩的仍然是石头。

四是建筑雕刻装饰精美。屯堡民居极重视屋饰,追求精美,并借汉字以寓意,在柱础、进院门楼窗户等重点部和醒目的构件雕以装饰,特别在垂花楼的额枋、垂花柱月梁极为精致。这也是屯堡人延续江南遗风注重审美价值取向的一个重要标志。通过在基石、门窗、柱枋、屋面等建筑体上雕镌,不仅美化了住居,也从图案使用上寄寓了对生活的企望以及伦理教化的需要。特别是民居的门头雕刻最为繁复,花窗、花板、花柱等,每个部件都饰以不同的图案,突出了江南汉族移民建筑的特征。屯堡人对住房的基石、门窗、柱子、屋面等进行雕刻美化,基石部分主要是石柱陀、石窗、石凳、石屋基、石栏板、石卡子花、石水漏、石门、石挑、石枋等。在这些石头部件上雕刻着福寿双全 平安如意、双狮戏球等各种组合图案,或海棠、如意、鱼、龙、蛙等单个图案。在门窗、柱子门楼、垂花门、垂柱、风窗、撑拱、隔扇门、裙板、月梁、驼峰、卡子花等个体构件上,工匠们用雕花镂空的技艺,饰以人物、花草、鸟兽等图案,或丹凤朝阳、吉祥如意、开门见喜等象征吉祥富贵的组合图案。或施以玲珑剔透的圆透雕,或施以凹凸迭起的深浮雕,或施以深浅有度的浅浮雕,或施以线条流畅的阴线雕,以满足屯堡人祈求家业兴旺、富贵长寿的心理需要,赋予石头建筑以活的灵魂,谱写出一曲曲雕刻在石头上的古歌,就连屋顶都是用方石板拼盖成菱形图案的白果花。这些江南手工艺人也是大批到贵州定居的,特别是木匠、石匠、砖瓦匠等,他们的技术在屯堡建筑上得到了充分的发挥和应用。

二、屯堡文化村寨建筑特色在保护和传承中存在的问题

保护制度不健全,保护技术薄弱是屯堡文化村寨建筑特色在保护和建设中存在的最关键性问题。

目前贵州省几乎没有屯堡文化村寨建筑保护的地方性相关法规,仍过多依赖于行政管理,过多依赖于“人治”而不是“法制”。村寨建筑保护完全由政府部门运作,缺乏相应的规划和法律保障。对屯堡文化村寨的建筑特色,政府部门虽然作了保护规划,但却没有制定进一步的详细规划和远期的发展规划,加上历史文化遗产保护本身涉及问题的复杂性,造成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法规的执行存在相当的弹性与出入。并且屯堡文化村寨建筑保护理论研究的滞后和专业技术人员的缺乏,这是贵州省历史建筑保护领域的薄弱环节,直接影响到保护政策法规的制定和贯彻执行,十分具体的实际工作中难以按照原有风貌付诸实施。

三、屯堡文化村寨建筑特色方面的保护与传承策略

要结合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和党的二十大精神,全面整理屯堡特色内涵,包括屯堡的历史沿革、各种历史文化遗存的现状、地方风物风俗、名人典故、特色小吃、地方戏剧等,坚持整体性、可持续性和可识别性的原则,有效地采取措施,保护和发展好屯堡文化遗产。

(一)加强宣传教育,树立保护意识。一是加大宣传力度,通过各种媒体大力宣传屯堡文化村寨反映的历史文化脉络;二是开展有关历史文化和遗产保护的讲座,转变一些人对屯堡文化的误解,改盲目拆旧建新为服从规划综合整治;三是举办针对居民和游客的有关历史文化和遗产保护的展览。向游客展示历史遗存的原物、历史信息的真实载体和资料图片等,引起游客的共鸣和兴趣,树立保护意识。

(二)提供制度保障。世界各国保护实践证明,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中获得的成功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保护制度的完善。传统文化村寨的保护法规需要完善,尽快制定切实可行的屯堡文化村寨保护制度,是当前迫在眉睫的任务,也是保护的核心所在。通过以全国性的历史文化名镇(村)的法律、法规为基础借鉴国内外先进的保护经验,与当地的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体系相配合,形成完整的历史文化村寨保护的法律框架。其次借鉴国内外先进经验,结合城市建设和经济发展,补充修订屯堡文化村寨保护政策与法规,有计划地进行持续整治。同时要严格执行屯堡文化村寨保护法规,对破坏历史建筑及环境者依法处置。

(三)加强技术支持。一是采取措施保持原貌做好完整的记录工作。在施工前拍摄完整的照片和录像作为修缮时的依据和研究资料,在拆除时按照顺序从上到下,分步实施拆除。同时对拆除的木杆件和瓦件等逐件登记编号、归类和挑选。二是尽量使用原有构件,为了避免发生古建筑维修后面貌一新,好事办坏,失去原有建筑风貌错误的出现,要严格按照文物法的要求,尽最大的可能保护好、利用好原有构件,对于需要更换的构件,严格按照损坏构件的形式、尺寸、材质进行复制,木构件复制时充分利用损坏的构件进行改制,不足部分使用新料。表面要断白做旧处理,为了防止新的构件与原保留的构件形成强烈的反差,在施工时应采用断白做旧工艺,给人以色泽浑厚,苍老整洁的感觉。三是在屯堡村寨的修复过程中,尽可能使用传统的材料,表达与古旧建筑和谐的共存关系。这些材料在屯堡村寨建设中得到广泛应用,包括屋顶材料、墙面材料、地面材料。

总之,屯堡文化村寨的保护工作任重而道远,艰难而又繁复,要多学习国内外相关的先进保护理论,借鉴我国历史文化遗产保护成熟的实践经验,在城镇化和旅游大力发展的高潮中,探索出一条适合屯堡文化村镇的保护和发展的道路。 

(作者单位:安顺市西秀区双堡镇科宣中心)



  

网络安全.png



责任编辑:陈婷 校对:梁惠焜 二审:徐 昕 三审:罗 希

站内搜索

热门排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