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中国行】苗族芦笙舞:一曲笙音起,舞步翩翩来

2024-05-08 00:25:53    来源:   安顺日报融媒体中心      

  苗族芦笙舞,因用芦笙为舞蹈伴奏和自吹自舞而得名,是贵州苗族流传最广、最具民族代表性、最有深厚历史内涵的古老舞蹈,虽各支系之间的舞蹈形式不一,各有特色,但无一例外,皆充满了民族文化的艺术性和观赏性。
  “舞武结合,笙棍交加”是关岭苗族芦笙舞有别于其他地区苗族同类舞蹈的显著特征,其舞蹈讲究以笙为棍,芦笙随身翻飞旋绕,进行对打,具有“武”的特点。2008年6月,关岭自治县申报的苗族芦笙舞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扩展项目)。

苗族“四月八”节日,苗族同胞齐跳芦笙舞

  “关岭苗族芦笙舞除了芦笙笙管较长外,舞步还带有武术性,其武术性表现在以笙为棍,长芦笙相当于一把贴身的武器,所以在舞的过程中,芦笙就像棍一样打击、挥动、收回。”关岭自治县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苗族芦笙舞)传承人罗元均说,苗族芦笙舞是苗族同胞日常生活当中不可缺少的一种娱乐方式,农闲时,三五好友邀约在一起,以“笙”会友,颇为惬意,而在花树节、四月八、六月六等苗族节庆日子里,便聚在一起,在节日会场上集体表演芦笙舞。
  从关岭苗族的古歌和口头传说中可以得知,苗族芦笙舞与苗族原始的“绕坡”活动有直接的渊源关系。据传,在远古时期,苗族部落的首领蚩尤战败于黄河流域之后,苗族先民们迁徙到了贵州,建立“阿桑都”(今贵阳),安居乐业若干年后又遇战事,其时苗族英雄杨鲁率众奋勇抗敌,遭遇失败后被迫舍弃“阿桑都”,带领残部西迁建立“阿岱”(今安顺)。落脚之时,杨鲁为了召集四散的同族,便在“阿岱”西山立树为号,名曰“杨鲁坡”,并经常在坡上举行“绕坡”仪式。时至今日,在关岭境内的苗族村寨每年都要举行隆重的“绕坡”活动,进行非常精彩的芦笙舞表演,以此纪念苗族历史上的英雄杨鲁。

花树节上芦笙舞

  “绕坡”又被关岭当地苗族同胞称为“花树节”,正月初三栽花树时,苗族同胞们全部身着盛装,吹着芦笙入场。表演时,先由当地德高望重的老人吹响第一声芦笙后,苗族小伙子们在花树旁边排成一字形,吹起古老的芦笙曲——《杨鲁成立杨鲁坡》,作顺时针方向,转圈进场。进场后全体舞者围着花树转三圈便开始向花树敬礼,舞者随着芦笙曲的节奏,踩着半蹲式舞步上前三步向花树鞠躬、作揖,反复三次。
  “芦笙会友”是花树节上芦笙舞的高潮部分,表演者可尽情发挥自身舞技。苗族小伙前、后两人自由组合为一对,随着芦笙曲调的高低起伏,用跳步、蹲步、单腿踢、旋转、卧地翻滚等舞蹈动作,不时以笙为棍,进行对打,芦笙音调时而欢快激昂,时而悠扬舒展。苗族姑娘们则手持花棍旋舞于四周,随着芦笙曲的节奏乒乓相击,舞姿时而奔放热烈,时而轻盈飘逸。

罗元均与好友在吹奏芦笙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要想吹奏曲调,跳好舞步,就需要一把好芦笙。一把苗族芦笙由笙管、笙斗、簧片三个部分组成,需要经过选竹、烤竹、选长、打节、笙斗制作、笙管笙斗组合、上簧片等环节,每一步都十分讲究,并且每一名苗族芦笙制作师都是吹奏芦笙的一把好手,只有自身掌握了苗族芦笙的音调和乐谱,才能将芦笙调准音调。

  “关岭的苗族芦笙舞除了舞步独特之外,芦笙的曲调同样非常重要,祖祖辈辈都是以口传心记的形式,把一首首曲调用心牢记。其中,曲调分为‘爱情曲’‘丧葬曲’‘嫁娶曲’‘迎新曲’‘绕花曲’等,多样性的曲调也展现出关岭苗族同胞日常生活中的方方面面。”罗元均表示,苗族芦笙舞是苗家人的魂和根,是祖祖辈辈传承下来的宝贵财富,作为一名传承人,更要把苗族芦笙舞传承下去,发扬光大,让更多的年轻人去了解、学习、传承苗族芦笙舞。


安顺日报融媒体中心记者

高智


责任编辑:胡晓 校对:梁惠焜 二审:毛丽 三审:徐昕

站内搜索

热门排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