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记者从黄果树旅游区旅游发展中心获悉,2024年“五一”假期,黄果树旅游区全区共接待游客45.01万人次,同比增长35.6%;实现旅游收入2.28亿元,同比增长5.6%。这个“五一”假期,黄果树、龙宫、坝陵河大桥等景点人流如潮,酒店民宿“一房难求”,游客们或饱览美景、或感受文化,旅游市场俨然一派繁荣景象。
风景如画引来游人如织
作为举世闻名的“中华第一瀑”,黄果树景区在今年“五一”假期率先开启“人从众”模式,各地游客纷至沓来,雄奇壮阔的大瀑布下人头攒动,奔腾的水声与鼎沸的人声交相呼应,场景十分热闹而又壮观。
黄果树大瀑布游人如织(李松 摄)
“以前我的家里就有一幅黄果树大瀑布的挂画,一直对这里非常向往。正好趁着今年‘五一’有时间,特意来一睹瀑布真容。”来自江西的李女士告诉记者,身临其境的感受比她想象中还要壮观、震撼,黄果树大瀑布果然名不虚传。
如果说白天的黄果树大瀑布是大自然的鬼斧神工,那夜晚的瀑布则多了一丝科技美感,宛如遗落山间的“黑夜精灵”,为广大游客上演一场震撼的光影盛宴,引得游客纷纷驻足停留。“灯光出来的一瞬间特别漂亮,特别震撼,给我视觉上的冲击十分强烈,希望有更多的游客来体验。”来自贵阳的游客刘女士说。
夜游黄果树
黄果树大瀑布人气爆棚,同样位于黄果树旅游区的龙宫景区也凭借其独特的喀斯特地貌、神秘的地下河流和壮观的瀑布群,吸引了大量游客到访。
走进龙宫景区,不少游客正在悠闲地游览各个景点,一边领略大自然的奇观,一边打卡拍照,记录出游的美好时光。“今年‘五一’假期,龙宫景区的游客接待量相较去年同期有显著增长,为了确保游客的安全和游览体验,景区采取分时预约、分流错峰等措施保障安全运行,让广大游客游得舒心、安心。”龙宫旅游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唐庆说。
多元业态解锁文旅新体验
近年来,随着文旅消费市场活力不断迸发,黄果树旅游区深挖资源,丰富旅游产品供给,统筹策划多彩文体活动,以多元业态撬动文旅市场,为更多游客提供文旅融合新体验。
“五一”期间,以桥体观光、高桥极限运动、桥梁科普研学为代表的坝陵河大桥迎来了不少游客,他们有的参观坝陵河桥梁博物馆,了解贵州桥梁的故事;有的亲手制作桥梁模型,感受建桥的乐趣;还有的直接走上了坝陵河大桥,探秘桥上奇观,体会高空项目的惊险刺激。
坝陵河大桥(李松 摄)
“‘五一’期间,坝陵河桥梁博物馆日均接待游客超1000人,主要涵盖了亲子团、研学团和老年团等,客源主要来自北京、上海、广州等地。”坝陵河桥梁博物馆工作人员乔文明向记者介绍道,为进一步拓宽文旅市场,坝陵河桥梁博物馆对研学课程进行升级,打造了精品研学课程丰富游客体验。同时,还与全国100余家旅行社开展深度合作,全面拓展客源。
桥旅融合备受青睐,2023年开业的360极限飞球球幕影院人气也十分旺盛。“五一”小长假期间,每天都有游客排队等候观影,画面生动逼真、体验惊险刺激的360极限飞球球幕影院已成为游客来到黄果树的又一“打卡”点。
游客赵女士说:“朋友看完之后就一直给我推荐,说和实地游览黄果树瀑布是完全不一样的感觉,所以这次到黄果树我特意来打卡看看。”
360极限飞球球幕影院
据360极限飞球球幕影院院长张曼介绍,节日期间影院平均每天播放“飞跃黄果树”影片约30余场次,游客体验感都非常好,“五一”假期影院球幕及场馆共接待了游客1万人次。
特色住宿变流量为“留”量
作为热门出行目的地,游客来“黄”热情高涨,带动了黄果树旅游区的住宿行业持续升温,不同类型、各有特色的酒店民宿均迎来入住高峰,将黄果树瀑布的流量变为“留”量。
“五一”假期,位于黄果树旅游区的开元名都度假酒店就迎来了开业以来的第一波入住高峰。“我们酒店是今年年初才开始试营业,酒店共有276间客房,餐厅、健身房、无边景观泳池等配套设施齐全,营业以来取得的效果都还不错,‘五一’期间酒店整体入住率在70%。”开元名都度假酒店市场总监万敏告诉记者。
开元名都度假酒店
“节前规划了要来黄果树,提前在网上看到这家酒店还不错就订了,这里的居住体验很好,所有设施都是新的,酒店的服务也非常细致到位,很满意。”来自重庆的游客吴先生说。
除了酒店,民宿也是游客所倾向的住宿类型,位于石头寨的匠庐·村晓民宿就是许多游客的优选。“作为独具特色的品牌民宿,我们的住宿一直都十分火热,整个假期基本都是满房状态。”匠庐·村晓民宿店长翟云洪告诉记者,为迎接假期入住的客人,民宿“五一”开展了系列独具特色的文娱活动,推出了篝火晚会、乡村音乐会、水果采摘等,丰富游客的居住体验。
匠庐·村晓民宿
自2023年来,黄果树旅游区持续打造世界级旅游景区,各项举措卓见成效。今年“五一”假期,黄果树旅游区人气高涨,旅游市场持续向好,为建设世界级旅游景区注入一剂强心针。“五一”之后就是旅游旺季,“小考”之后紧跟“大考”,黄果树旅游区将继续做好旅游旺季各项服务保障工作,为游客提供良好旅游环境,吸引更多游客走进黄果树,促进黄果树旅游产业繁荣发展。
安顺日报融媒体中心记者
罗含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