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9日,贵州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副所长、副研究员张兴龙到市博物馆开展题为“普定穿洞遗址的新发现和新认识”的专题讲座。
讲座中,张兴龙从遗址概况、遗址环境、主要发现、初步研究等方面出发,以文字、数据、图片相结合的方式,将之前的研究发现和自己挖掘到的事物,毫无保留地向聆听讲座的学员介绍穿洞遗址,为大家上了一堂生动的考古课。
据介绍,穿洞遗址位于普定县城西南约5公里的一座孤山上。东经105°15',北纬28°18'。洞穴处于发育的峰林地貌之中,发育于三叠纪的白云质灰岩中,洞南北对穿,高9米,洞口高出洞前谷地约26米,洞长30米,最宽处13米,保存状况良好。
据了解,穿洞遗址在20世纪70年代末被发现,经中国科学院和贵州省博物馆联合发掘,先后共出土石器、骨器、动物化石和人类化石等。穿洞遗址对研究石器打制技术的演变、旧石器时代向新石器时代过渡,贵州石器区域性特征都具有重要意义。2022年6月,穿洞遗址启动第三次发掘。本次考古发掘由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贵州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联合进行,这是时隔40年后,穿洞遗址再次启动考古发掘。
安顺日报融媒体中心记者
鲁开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