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天碧水织锦绣 美丽安顺满目新——全市持续推进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综述

2024-05-27 01:36:50    来源:   安顺日报融媒体中心      

  夏意浅浅、绿荫冉冉、青山隐隐、碧水潺潺。茶余饭后,徜徉安顺虹山湖畔,观鸟翱蓝天、赏鱼翔浅底,好一幅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美卷。

虹山湖公园

  与美丽风光印证的则是我市生态环境保护的优异答卷:2023年我市中心城区环境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为99.2%,全市环境空气质量平均优良率为99.3%,PM2.5等六项监测指标平均值均优于国家二级标准;12个国控、省控主要河流考核断面水质优良率达100%,县级及以上集中式饮用水水源水质达标率100%;无重、特大环境污染事件发生。全年共计完成营造林12.87万亩,义务植树405万株,治理石漠化62.89平方公里,森林覆盖率稳定在60%以上……
  这是一份写在绿水青山间的答卷,更是一份写在全市人民心中的答卷。一组组数据、一项项荣誉的背后凝聚着安顺市委、市政府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信心和决心。
  精准施策  守护一片蓝天
  “安顺的天越来越蓝,怎么拍都有最美的天空底色。”用镜头记录城市发展变化20余年,安顺摄影爱好者张韬由衷地感叹,镜头里的安顺蓝天白云越来越多,把身边的自然景观衬托得越来越美。
  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重中之重是打赢蓝天保卫战。近年来,我市聚焦环境质量改善,紧盯目标任务,突出抓重点、强弱项,精准施策,扎实推进蓝天保卫战各项任务落地。

  “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安顺一直在努力。”市生态环境局大气环境科负责人严锐说,把好环保闸门,安顺持续打好污染防治“三大战役”,既出雷霆之举,又下绣花功夫,持续改善生态环境质量,牢牢守住生态环境安全底线,把“知道”和“做到”的答卷写在大地上。

安顺市2024年油菜机收减损大宣传大培训大比武暨秸秆综合利用现场活动 李超然 摄

  油菜丰收后,禁止秸秆焚烧成为了各乡镇的头等大事。近日,在西秀区轿子山镇虹龙村的贵州志成三合牧草有限公司厂房内部机械轰鸣,一堆堆油菜秸秆经过机器处理后成为了价值可观的复合饲料。
  “公司收购油菜、玉米等农作物秸秆来生产复合饲料,实现变废为宝。”该公司董事长龙中福说,积极推进秸秆综合利用,彻底解决秸秆焚烧难题,为农业可持续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注入了新动力。
  西秀区轿子山镇秸秆综合利用让“生态包袱”彻底变身“绿色财富”,也是我市迎“蓝”而上,深入打好大气污染防治攻坚战的一个缩影。
  近年来,我市聚焦环境质量改善,紧盯目标任务,突出抓重点、强弱项,扎实推进蓝天保卫战各项任务落地。坚持“治污、管车、降尘、禁烧”四措并举,按季度下达环境空气质量目标任务,特别是在秋冬季按月明确污染防控重点和措施,严格按照省生态环境厅要求的监管检查频次,细化大气污染防治工作责任,落实落细监管责任,进行清单化台账化管理。
  同时,制定实施《安顺市中心城区2023年环境空气质量保障方案》《安顺市深入打好大气污染防治攻坚战实施方案》等工作方案,累计发出中心城市空气污染提示等调度指令文件25份,启动9次轻、中度污染天气应急管控;组成督查组,对相关部门、县区落实调度安排情况开展27次督查,秸秆焚烧管控巡查97次,下发《安顺市秸秆焚烧管控的通报》5次。
  一系列政策“拳拳到肉”,一项项措施“寸寸如骨”。如今,扎实推进我市环境空气质量管控,全域行动、上下联动,一幅幅蓝天常驻、空气常新的美好画卷正在黔中大地徐徐展开。
  “蓝天白云,绿树成荫,感觉呼吸的空气比以前湿润了好多,让整个人都精神气爽。”这两年,广大安顺市民、游客和常住安顺的外地人经常对安顺美好的生态环境表达出这样的赞美。
  攻坚治理  呵护一汪碧水
  蓝天、白云、绿树、碧水交相辉映,五月的虹山湖,波光粼粼、鸟语花香。傍晚时分,市民或漫步于林间小道、或锻炼身体、或闲坐聊天,尽享闲暇时光。
  “现在的虹山湖公园山清水秀、风景如画、美不胜收,是会客厅,也是后花园。”这是市民汪女士对虹山湖公园的赞美。

  炎炎夏日,畅游虹山湖,欣赏那“山山唯落晖”的夕阳,湖岸线与天际线勾勒出“秋水共长天一色”的诗意,这是我市持续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最好例证。
  安顺市一直把水污染防治摆在突出位置。近年来,深入打好水污染防治及生态保护修复攻坚战,我市坚持以改善水环境质量为核心,狠抓工作落实,制定实施《安顺市入河排污口排查整治实施方案》《安顺市主要河流入河排污口整治销号工作流程》等工作方案,明确销号标准、销号资料及销号流程,进一步规范主要河流入河排污口整治销号工作,统一了销号标准。

执法人员在安顺市夜郎湖饮用水水源地乘船巡查

  打好碧水保卫战,水源地保护首当其冲。全面完成长江入河排污口排查、溯源,建立了“一口一档”,并进行分类、命名、编码。按照“能测尽测、应溯皆溯”原则,对达到取水条件的90个排口进行了取样监测;投入资金1550余万元,通过采取雨污分流、纳管截污、修建污水处理设施等整治措施,完成长江入河排污口整治工作;珠江流域完成101个疑似入河排污口点位现场排查工作,认定入河排污口12个,已纳入日常监管。

  “持续深入打好水污染防治攻坚战,推动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成为安顺生态环境人的使命。”安顺市水务局副局长汪健介绍,近年来,我市积极推进中心城区黑臭水体治理,2020年安顺成功获批第二批全国黑臭水体治理示范城市,中心城区13个黑臭水体已消除,2023年第二、三季度各开展三次监测,监测结果显示未出现返黑返臭现象,达到长治久清的效果。

安顺市桂家湖饮用水水源地风光

  重拳整治。2023年来,我市以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为总抓手,成立争资争项工作领导小组,统筹抓好争资争项工作,谋划生态环境专项资金项目46个,总投资10.49亿元,进入项目储备库24个。

安顺贯城河

  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安顺的水更清,岸更绿。如今,漫步在安顺贯城河河畔,一幅碧波荡漾、风光旖旎的画面展现在眼前,极大地提升了安顺城市品质。
  严管严查  爱护一方沃土
  农家少闲田,五月人倍忙。在平坝区羊昌乡稻香村千亩高标准农田水稻种植基地,一行行秧苗整齐挺立,长势喜人,为万亩大坝铺上了一层淡淡的新绿。
  “在农用地防污染方面,平坝区农业农村局对农用地周边企业,针对农药、化肥、农膜等农资进行了源头管控,减少土壤污染隐患。”平坝区农业农村局农村能源工作站负责人张浩说,该区针对发现的问题及时督促指导整改,全力保障农用地安全。
  万物土中生,寸土如寸金。土壤,事关家家户户的米袋子、菜篮子、水缸子,事关国家生态安全,事关美丽安顺建设。然而,相比大气污染和水污染,土壤污染以其隐蔽性、潜伏性、长期性、不均匀性和不可逆转性,成为了污染防治攻坚战中最难缠的“看不见的敌人”。如何破解治土困局?

平坝区白云镇白云村水稻种植基地

  近年来,我市统筹推进土壤防治工作,抓住重点区域、行业和污染物的“牛鼻子”,从源头杜绝污染物与土壤的接触,有效降低重点行业污染土壤风险,切断土壤污染途径,用心爱护一方沃土。
  齐抓共管。土壤污染防治是一项系统性工程,必须要打好组合拳,形成联动效应。近年来,我市坚持农用地、建设用地、未利用地三地齐抓共管,以定期体检的方式有效防控土壤污染风险,保障辖区内生态环境安全。
  严格要求。督促指导土地使用权人对变更为住宅、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的地块开展土壤污染状况调查,推进重点建设用地安全利用。
  认真摸排。2023年,我市积极开展有色金属等矿区历史遗留固体废物堆存场所排查,争取上级资金用于开展摸底排查工作,通过开展重点排查单元、一般排查单元、简单排查单元现场调查,采集分析土壤、灌溉水、河道底泥、固体废物等样品,形成固体废物及河道底泥排查统计台账,相关成果报告通过专家验收评审。同时,完成土壤污染重点监管单位隐患排查“回头看”,对辖区内13家涉镉等重金属重点行业企业开展排查整治。
  治污有力,整治显效。2023年以来,我市未发生因耕地土壤污染和疑似污染地块或污染地块再开发利用不当造成不良社会影响的事件,全市土壤环境质量总体稳定。
  污染防治是攻坚战,更是持久战。接下来,我市将继续实施土壤污染源头防控,有效管控农用地、建设用地土壤污染风险,持续深入打好净土保卫战,让老百姓吃得放心、住得安心。
  青山不语花含笑,绿水无声鸟作歌。在绿色发展的新征程上,安顺将厚植高质量发展的绿色底色,奋楫争先、逐浪前行,以督促治、标本兼治、系统治理,推动生态文明理念更加深入人心、生态文明制度更加健全完善、生态文化品牌更加靓丽响亮,不断做好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篇大文章。


安顺日报融媒体中心记者

伍水清  詹艳


责任编辑:胡晓 校对:梁惠焜 二审:吴丹 三审:罗希

站内搜索

热门排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