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缘屯堡:经略黔中掌先机 山川形胜贵地利
明朝建立后,明太祖朱元璋、明成祖朱棣父子做了两件大事,一件是在北边重修长城,一件是在南边建贵州、设屯堡。贵州作为因实施国家战略诞生的省份,拥有稳边控边的重要职责。站在今天的视角,屯堡算得上特殊历史背景下军民融合促“保境安民”最合理的地缘政治形态,得天时依地利。
探寻历史中的屯堡、屯堡中的历史,不可避免需回答这些问题:屯堡在哪?为什么是安顺?屯堡的貌相形态以历史文化遗存形式留存,尤以黔中安顺保存最为完整。历经六百余载,山川形胜犹在,气象风貌依然!屯堡的当代价值,体现在中华民族的统一性上。在当代,传承弘扬屯堡文化,对于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认同感仍具有重要意义。
战略要地——西南部的“滇黔锁钥”
屯堡的选址、分布,带有极明确的军事战略考量。
据清代《平坝县志》载:“屯堡者,屯军住居之地之名也。明代设屯,军民住居上有区别,如:名‘屯’名‘堡’者(平邑堡多屯少),为军户住居;名‘村’名‘庄’名‘寨’名‘院’者,为民户住居。”屯堡以其功能特性——军事建筑,为明代南征将士屯军居所,历六百余载而原貌留存。
屯堡村落的好田好坝 张韬 摄
洪武元年(1368),朱元璋在南京称帝建立明朝,其势力尚未完全控制西南地区。当时,四川有明升建立的夏政权,黔北在其管辖之下;云南为元宗室梁王所控制,贵州西部属梁王势力范围。洪武四年(1371),朱元璋派汤和、周德兴与傅友德、顾成等率军进攻四川,明升投降。朱元璋先后派使者晓谕梁王,劝其归顺未果。洪武十四年(1381)九月,朱元璋以傅友德为主帅,蓝玉、沐英为副帅,率军三十万远征云贵,民间称为“调北征南”“洪武平滇”。
“调北征南”及其后的经营影响深远。安顺有“滇黔锁钥”“黔腹滇喉”的战略地位,及至清代,云贵总督“半年驻曲靖、半年驻安顺”,可知其战略意义。征南次年,安顺设普定卫,建普定卫城。征南先锋官顾成为普定卫首任指挥使,其子顾统袭任,留下“顾府街”地名。军事位置重要、耕作条件优越,使安顺一带成为滇黔要道的屯兵屯田重地。“调北征南”成为屯堡族群的永恒记忆,在屯堡人口述中,“入黔始祖”“调北征南”往往脱口而出。屯堡地戏对历代征战的演绎,则体现了屯堡军旅遗风的文化浸润。
安顺素有“滇之喉,黔之腹,蜀粤之唇齿”之称,经营得当,可“右临粤西,左控滇服”,扼控水西土司,因此,安顺在大明王朝中央政府眼中,是“黔之脊背”。明王朝在贵州都司统领的24个卫、2所中,贵阳以西“上六卫”中有三个卫的治所在安顺一带,即安庄、普定、平坝。较之邻省,贵州卫所比较集中,安顺则为屯堡密集之地。普定卫后改为普定军民指挥使司兼管军民,辖至滇黔交界处,增设关索岭守御千户所、定南所等外所。
大明王朝“落子”安顺,完全是历史的选择。当然,这是基于地貌形胜、山川特性的历史选择。安顺地理条件优越,是贵州难得的坝区,交通便利,土地肥沃,水源丰富,利于农业生产及经商活动。多年经营,安顺屯堡形成了“田坝区”“交通线”的分布格局。“田坝区”,屯堡人称为“下方”,是黔中腹地的主要组成部分,600年前是最先设制的屯堡所在,其自然条件“坝子宽阔、小河纵横、土地肥沃”,向来是贵州粮食主产区。“交通线”,即滇黔古驿道沿线,屯堡人称为“上方”,在“田坝区”西北,与域外联系方便,其间屯堡村寨亦农亦商,主要职能是将“田坝区”产品在区域内流通,把外部生活用品输入进来。安顺“田坝区”与“交通线”屯堡社区人地关系的构建,成为屯堡人繁衍生息的基础。
安顺日报融媒体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