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武重地——明王朝的“卫所军屯”
屯堡源于明代“卫所军屯”。军屯始于西汉,但历代王朝在边疆治理方面对此多有借鉴。明代沿袭屯田之法,出于“寓兵于农、以屯养兵”治国理念,军屯遍及全国,屯田体系发展完善前所未有。
本寨是云峰八寨之一,是典型的军屯。
明代取代元代,建立起独特的军事制度——卫所制度。中央设立五军都督府——前、后、左、中、右军都督府,正一品,分辖全国五大区域军事力量。地方,在省级行政区域设都指挥使司,简称“都司”,正二品,统辖一省军力。省内要地设卫,正常编制5600人,卫指挥使正三品;一卫下分五所——前、后、左、中、右千户所,每所1120人,千户为正五品;一千户所分十百户所,112人,百户为正六品;一百户分为2个总旗,一总旗50人;一总旗分为10小旗,每小旗10人。今平坝、清镇一带地名“中八”“后五”,即为“中千户所第八百户”“后千户所第五百户”的简称。
洪武四年(1371)至洪武三十年(1397),大明王朝在贵州设立24个卫、132个内所及2个外所,其中18个卫、100个内所及2个外所属贵州都司管辖,6个卫32个千户所属湖广都司管。由于贵州军事位置重要,卫所甚为密集,其时四川仅设17卫23所,边陲云南设20卫28所,广西卫所仅10卫22所,地跨两湖的湖广有27卫,但,其中平溪等6卫在今贵州境内。
明代军屯制度,内地“二分守城,八分屯田”,边地“三分守城、七分屯田”,或为“四六”“五五”比例,旨在保障军队粮食供应,朱元璋所谓“养百万军队,不百姓一粒粮食”。明代卫所屯堡,与古代军屯有着相同特性,即以加强边疆防务为目的、由朝廷统一组织计划、协调经营的军事举措,西汉时期即已出现,在各个历史时期,为国家政权和社会生活稳定起到过积极作用。
明代户籍制度规定,军人为专门户籍——军户,与民、匠户、灶户并列,一人为军,世代为军,保障兵源之需。安顺屯堡,即明代所设普定卫、安庄卫、平坝卫所辖之屯田据点。普定卫有78屯、7堡;安庄卫有1屯、96堡;平坝卫有1屯、43堡。嘉靖《贵州通志》载,贵州都司所辖卫所原额军户:平坝卫5890名、普定卫8864名、安庄卫9976名,共计24730人,加上家属,人数近10万。安顺一带屯堡数量多、密度大,军户丁口众、屯田屯粮多,遂形成安顺屯堡文化。
明中后期,军屯体制衰败,残余卫所屯田在清初仍被保留下来。顺治三年(1646)“更定屯田官制,每卫设守备一员,兼管屯田,量设千总、百总,分理卫事。其原设指挥、副指挥等俱裁去,改卫军为屯丁”。顺治七年(1650)开始裁撤卫所。清康熙年间起,贵州卫所完成了改卫设县或并入州县,即所谓“改卫归流”,普定卫、安庄卫、平坝卫三卫屯堡则分别归隶普定县(今西秀区)、镇宁州(今镇宁自治县)、安平县(今平坝区)。威清卫、镇西卫合并设清镇县。在黔东地区,清乾隆年间新设十卫,共辖128个屯堡,屯兵近万人,开展屯田,对黔东的农业发展具有推动作用。
“躬耕”妙地——原生态的“黔中坝子”
为稳定西南边陲,明王朝在云贵地区力推卫所军屯,广置卫所,遍立屯堡,令军士就地戍守屯耕。在黔中安顺的坝子地区设立了普定卫(安顺)、平坝卫和安庄卫(镇宁),亦兵亦农,戍守边地,镇护通滇大道,实行屯田以满足自给。经过300余年的耕、战、经营,到清康熙年间卫所制被废止,屯堡军人就地转为农民,诸多屯所亦逐渐演变为村落。
与山水相得益彰的屯堡村庄 吴忠贤 摄
600多年来,屯堡人大多以农为生,承袭着明代江南地区的诸多传统习俗,承继着儒家的诸多价值理念,建构了贵州高原上独特的屯堡农业系统。屯堡人驻居的安顺,向来被称为“黔腹滇喉”,这是对黔中坝子的喻称,西南面是北盘江、北面是三岔河,二条大河与群山环绕着中间的坝子地区,土地肥沃,适宜耕作,是贵州为数不多的几个万亩大坝,这为屯堡人的生存、繁衍提供了较为独特的地理空间环境。在此处,居住着布依族、苗族等民族,还有些后来的清代汉族移民,各民族间的文化差异、文化边界是清晰的。在清代康熙年间卫所解体之后,屯堡人由“军”转“农”,在特定地理空间内,守住自己“农人”的本份,沿续旧制上交“皇粮”,传续着黔中汉族移民社会诸多民俗。
屯堡人的生产生活遵循中国农历旧制。中华民国建立后,国民政府“废旧历”“立正朔”“行公历”,一方面为告别封建专制政体,确立民国政权的正统性,另一方面为融入世界体系和现代文明,西方工业社会的公历制度、星期制度、时钟制度等进入中国,也对屯堡地区有所影响。在安顺屯堡,“时间观念”“农事活动”“民俗体系”“生活节奏”,与“黔中坝子”这一特定地理空间互相嵌入和互相建构,使空间、时间、民俗和社会实现四位一体的有效融合。在屯堡聚落,体现出中国古代天地人“三才”的思想,凸显出屯堡人的天文观、物质观、岁时观、民俗观、文化观、生命观、历史观。今天的屯堡,仍保留着一些农耕社会的历史印记,一个较为完整的屯堡文化支系统仍原汁原味地存在着。
随着人类社会进步发展,文化遗产体系成为现代人类文明体系的重要构成部分,它促使人们更深入地认识思考过去的文化,特别是对当下具有借鉴启示意义的优秀传统文化。在这样的背景下,屯堡所在的地理文化区域,从卫所制度、军屯制度、历法制度、农业生产、民俗仪式等各方面进行研究,既能反映过去形貌,也能作为一种可资利用的发展资源,特别是对于建设一流旅游城市的安顺意义重大,“活态”屯堡文化,显现出在现代文明体系中的历史价值和现实意义。
安顺日报融媒体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