屯堡山歌:一曲黔腔歌自由
作为贵州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屯堡山歌是屯堡人在特定历史背景下的创造,是朴实的田间文化、独特的口头文学。其曲调以徽调式为主,乐句多为七言四句,主要有四句歌、盘歌、疙瘩歌、九连环等类型。
屯堡山歌对唱
四句歌,又称对子歌,以四句为主。内容不拘,又以男女互诉衷情调侃取乐为多。
例如:
男:想妹想得昏了头,拿起酸醋当酱油。
要想诓鸡却诓狗,烧酒拿来当煤油。
女:想哥想得昏了头,酒摊子上打酱油。
纸火铺头扯绸缎,银匠铺里买锄头。
盘歌,顾名思义,以事就物、盘唱其来龙去脉,这是歌手间互相探测对方水平的一种形式。
例如:
女:先有哪个后有天,哪个生在天之前。
哪个救母地狱转,哪个道场普陀山。
男:先有盘古后有天,鸿钧生在天之前。
目连救母地狱转,观音道场普陀山。
疙瘩歌,演唱加说白的一种山歌类型,也即是在四句中加上两句、四句、八句不等。开头两句和结尾两句用唱,中间加花句子用说白。
例如:
唱:远望青山青又青,脚不沾水水不冰。
说:我不想妹梦不乱,今天会到才花心。
望你年龄十八岁,细模细样像观音。
不高不矮身材好,不胖不瘦动我心。
九连环,是山歌逗趣的句式变化,把七字句任意发挥,大量使用衬词加强语势,于活泼风趣中丰富表达内容。
例如:
女:哥在山前山后山左山右东坡西坡南坡北坡坡上坡下栽葡萄,妹在房前房后房左房右东楼西楼南楼北楼走马转角楼上绣荷包,哥栽葡萄大大小小长长吊吊酸酸甜甜涩涩苦苦来送妹,给你绣一个丁丁拐拐拐拐丁丁须须甩甩甩甩须须鱼跳龙门凤戏牡丹八仙过海金玉满堂的花荷包。
屯堡山歌多为即兴创作,没有规定唱本,遣词造句宽泛自由,见物抒情,见事生意,歌词丰富多彩。屯堡山歌以歌唱的方式颂善斥恶。在娱乐方式丰富多样的时代,仍是屯堡人最喜爱的形式,在安顺城区,在屯堡村寨,在山野田间,处处是屯堡人唱山歌的场所。
屯堡山歌涉及内容广泛:山川草木、日月星辰、风霜雨雪、鸟兽鱼虫、道桥房舍、人物言行、习惯风俗等,均可引为歌用,演唱方式多样,可一人清唱,亦可二人对唱,还可一人与多人轮流对唱。演唱者随意穿着,不用化妆、不用乐器伴奏、不用道具、不择场地、不要灯光布景,随心而唱,表达自由简单的快乐。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变迁,屯堡山歌成为安顺人的重要娱乐方式,是各种文艺活动必不可少的节目。屯堡山歌,唱出了屯堡人积极向上的乐观心态,唱出了屯堡如诗般的生活画卷!一曲黔腔,一任自由。
安顺花灯戏:起灯看花听欢闹
作为贵州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之一,安顺花灯戏起源于明朝中期,清朝康熙年间逐步兴盛。花灯戏来源于中原,随明代“调北征南”“调北填南”进入贵州之后,吸取贵州本土语言风格、音乐曲调等,形成风格独特的贵州花灯,安顺花灯戏属贵州西路花灯,主要分布于普定马关镇、城关镇、马场镇、龙场乡、白岩镇等地。新中国成立后,安顺本地成立了“普定花灯戏剧团”,随后又有“安顺地区花灯剧团”,期间诞生过许多优秀的花灯剧和花灯歌舞。2007年,安顺花灯戏入选第二批贵州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安顺花灯戏
安顺花灯戏的道具花灯,制作工序很讲究。通常以竹、木、纸作原料进行手工扎制,有牌灯、宫灯、八封灯、绣球灯、荷花灯、鱼灯、虾灯、走马灯等,内燃蜡烛并用长竹竿挑起,用以烘托气氛,灯景如繁花入眼。安顺花灯戏集诙谐、雅致、幽默谐谑、插科打诨为一体,将叙事与抒情有机结合,词要朗朗上口、对仗严谨,有些戏要求每句以“子”作结尾,配上轻快平和的小调,悦耳动听。唱跳讲究即兴发挥,一草一木,一花一树,都能成为素材。
安顺花灯戏演出程序多,共20多道,经典曲目有《高腔调》《踩到妹小脚》《唐二玩灯》等。通常以“歌不离口,动不离手,手不离扇帕,身不离步法”作为艺术特征,歌与舞紧密结合。这些歌舞小戏大多出自民间花灯老艺人之口,保持其质朴的艺术风格和浓郁的乡土气息,方言土语衔接民风民俗,主要以地灯中的歌舞灯和灯夹戏为主,群众喜闻乐见。安顺花灯戏深深扎根民间,是富有地方特色的戏剧形式,对繁荣民间文化艺术有着深远影响。
安顺日报融媒体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