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进校园 传承更有“戏”

2024-06-20 00:18:27    来源:   安顺日报融媒体中心      

  随着一阵清脆的上课铃声响起,在平坝区天龙镇中心小学的屯堡少儿地戏队活动室内,十余名学生热火朝天地换服装、搬大鼓、提铜锣、拿双枪,在辅导老师的指挥下,准备开始练习地戏。

  六年级学生陈宇昊学习地戏已经两年了,他从小便对地戏非常好奇。“一开始,跟着老师学习一个个动作、一段段唱词,到现在能在舞台上表演一段。这个过程会有点枯燥,但是能让我们当地的非遗文化传承下去,我很自豪。”认真整理着地戏服装的陈宇昊笑着说。

图片

天龙小学学生学习地戏表演

  该地戏班辅导老师郑治国告诉记者,天龙镇中心小学依托乡村学校少年宫这个平台,开设地戏班,组建红领巾地戏小社团,由来自三至六年级各中队,共34名少先队员组成。聘请安顺地戏非遗传承人郑汝红为社团专业辅导员,每周二、周四下午给学生进行专业授课,通过台步、唱功、身段等基本功训练,让学生从内而外运用不同表演方式来表达人物情感。

  后继有人是实现非遗传承的前提条件,“双减”政策出台后,天龙镇中心小学结合当地文化特色,主动将非遗传承人请进校园。在一次次参与、一场场讨论、一系列活动中,非遗传承人与学校教师共同深耕,将非遗文化的优秀元素全面融入学校的精神文化和教育生活,一支非遗传承的生力军正在加速形成。

  同样的屯堡地戏学习场景也在天龙中学上演。“咚咚咚咚……”随着一阵阵鼓声响起,孩子们踩着节奏动起来,忽而低声吟诵,忽而高歌呐喊,一舞一步、一招一式地认真演绎着一出精彩的地戏唱段。

图片

天龙中学学生上地戏课

  “2012年,学校将特色非遗项目‘屯堡地戏’引入课后延时服务中,让学生近距离感受民间传统非遗文化的魅力,学生们在学校学习地戏知识、基本技巧等,不仅丰富了课余文化生活,还在身临其境的视听享受中,零距离感受到非遗魅力、激发学习的兴趣,进一步培养出文化自信。”天龙中学体育教师李中华,是屯堡地戏资深爱好者,为了让更多学生了解非遗所承载的历史与文化价值,更好地传承地戏,他顺理成章地当上了学校地戏队辅导员。

  如何让地戏这一非遗文化真正走进校园?

  李中华说,学校专门聘请安顺地戏非遗传承人冯胜平为指导老师,系统学习基本唱腔、动作等知识,为学生们打开一扇近距离感受地戏魅力的窗口,激发学生对家乡历史和非遗文化的热爱。自2012年至今,天龙中学已培养出300余名地戏少年。

图片非遗传承从孩子抓起 

  “也许不是每一个学习地戏的人最终都会成为专职的演员,但把热爱地戏的种子种在更多孩子的心中,才是地戏传承的关键。”喜爱地戏并一直从事地戏演绎、教学30年的冯胜平介绍说,安顺地戏表演的难点在于只能看到队友的脚,在给中小学生做地戏教学时不仅要讲动作,更重要的是讲屯堡故事,让他们了解地戏来龙去脉,传递地戏的“魂”,追溯地戏的“根”,传承地戏的“脉”。

  随着“双减”政策的落地推行,安顺地戏在天龙校园里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不论是中学还是小学,学生们通过观摩学习,亲身体验、了解了安顺地戏这一非遗项目,亲身感知非遗传承的魅力,也坚定了传承与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决心。

  “我特别喜欢地戏,小学五年级时我就加入了学校的少儿地戏队,进入初中,在完成学业的同时也成为了学校地戏社团的一份子。”天龙中学七年级学生肖佳煊刚结束地戏曲目——《陆文龙双枪战武将》的学习,兴奋地介绍着自己的学戏感受:“以后上高中、大学了,我还要向身边的老师同学们推介我们的屯堡地戏,让更多的人了解、爱上这项非遗文化。”

  从以前的看热闹,到现在深知它的文化背景,天龙小学地戏队队长李浩宇告诉记者:“地戏表演让我学到了英雄保家卫国的精神,我希望地戏能在国内外舞台上展现它的魅力,同时也成为文化交流的重要桥梁。”

  非遗不仅作为一种科教的历史资料,更鲜活地存在于学生们身边。随着非遗进校园活动在天龙镇中小学校持续深入开展,学校通过与非遗传承人密切合作,通过授课指导、集中培训、传帮带等形式融入课后延时服务,培养“小小传承人”,不仅让广大青少年认识非遗、增强非遗保护意识,也让地方优秀的传统文化在青少年心中扎下了根。


安顺日报融媒体中心记者

桂传念 胡典


责任编辑:陈亮 校对 张家晨 二审 毛丽 三审 徐昕

站内搜索

热门排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