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弦阵阵,芦笙悠扬。近日,记者来到位于西秀区蔡官镇的贵州跃之笙乐器发展有限公司,只见西部芦笙非遗传承人杨跃正指导工人进行芦笙制作,不时向前来参观学习的游人演奏芦笙、讲解芦笙制作工艺。
杨跃正在吹奏芦笙
“西部苗族传统芦笙的制作技艺主要包括冶炼、锻造、物理、乐理、竹木五大核心技术,芦笙则由笙苗、笙簧、笙斗、笙脚、吹管五个部分组成,一把芦笙要经过300多道严格的工艺才能制作出来,平时我们选用来自江西的紫竹作为原料,以打破季节限制实现全年生产……”杨跃一边调整笙簧薄厚一边对记者说。笙簧决定了一把芦笙的音色和音调,是至关重要的一个零件,其薄厚只能凭借经验进行手工调整。
杨跃是在家中长辈影响下,开始学习芦笙制作工艺和吹奏技术的。“我的舅公是附近制作芦笙的老前辈,从小耳濡目染,大人们制作芦笙的过程早已深深印刻在我的脑海里。”
其间,杨跃也曾遇到过许多困难,如制作工艺严苛而繁复,做不出想要的音色,掌握不好各个零部件的尺寸等,需要反复向师傅请教,下苦功夫深入钻研。杨跃时常参加技能大赛,与同行交流讨教。经过多年磨炼,杨跃制作的芦笙产品工艺精良、品质上乘,受到了市场喜爱,除云贵川地区的主要客户外,他制作的芦笙还销往全国各个省份。2021年,杨跃获得贵州省技能大赛芦笙制作二等奖,并在2023年被评为贵州省省级乡村工匠名师。
杨跃制作的芦笙成品
2019年,杨跃与时俱进巧妙创新,将传统芦笙制作工艺同现代化机械有效结合,实现部分零部件精细化、标准化制作,以提升芦笙品质,延长乐器寿命,并对工序进行严格把控,确保生产的每一把芦笙都成为精品。得益于机械化加工的引进,芦笙产能有效提高,订单量也随之扩大,2020年,杨跃成立了贵州跃之笙乐器发展有限公司,并在蔡官镇招募多个村民加入芦笙制作团队;2022年,杨跃推出“紫韵”系列芦笙,市场反馈良好,次年他便申请注册商标,打造自己的芦笙品牌。
根植于厚重的民族文化,西部苗族芦笙在今时今日不仅是一项薪火相传的民族工艺,更有效带动乡村能工巧匠增收致富,推动乡村振兴。杨跃介绍,每年都能接到约500把芦笙订单,每把均价为600至1200元。此外,许多客户专门找到杨跃定制芦笙,一年下来,公司的芦笙销售收入大概有40多万元,带动附近五六个村民常年稳定务工。
除了平时参加线下展销会以外,杨跃都在精进自己的制作技术和演奏工艺,并手把手教授徒弟,致力于传承西部苗族芦笙。当谈及如何用非遗技艺促进乡村振兴时,杨跃表示,希望加大对人才的培训力度,提升其芦笙制作工艺和演奏技能,变“技艺”为“效益”,带动更多人就业增收,实现传统技艺和市场之间的良性循环。
客户定制的苗族芦笙
下一步,杨跃打算再增加一条生产线,扩大公司生产规模,推出“风尚”系列新产品,并成立一个传习所或民间博物馆,让更多人了解芦笙制作工艺和演奏文化,让西部苗族芦笙吹奏出更加响亮悦耳的声音。
安顺日报融媒体中心记者
李超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