屯堡银饰源于江南汉族文化,与安顺本土民间文化相结合,采用优质纯银为制作原料,工艺以小巧玲珑、精细优美为特点。作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银饰对于屯堡人来说不仅仅是配饰,更是一种文化内涵的体现,通过银饰上的图案,可以看出屯堡人对于生活的追求与期望。
记者来到西秀区七眼桥镇二铺村,在屯堡银饰区级非遗传承人胡天文的店铺内,项链、手链、手镯、耳环、茶壶等银饰品琳琅满目,或古朴大方,或精美繁复,吸引众多顾客前来选购。另一旁,只见胡天文把经过高温融银后的银条通过一台木具拉成细细的银线,再拼接成各种寓意吉祥喜庆的花鸟虫鱼图案。胡天文告诉记者:“一件银饰要经过选料、尺寸剪裁、拱形、淬火、精锻、修型、錾刻、锤纹、焊接抛光等工序技艺,千锤百炼之后才能得到一件精品。”
屯堡银饰区级非遗传承人胡天文
600年前,朱元璋“调北征南”巩固边防,派遣三十万大军驻扎如今安顺区域,这些南迁的军士被史料称为“屯堡人”,在安顺繁衍了独特的屯堡文化,屯堡银饰便作为其中一种传承至今。“我家祖上入黔二世祖曾担任文官,管理银库,从那时起便开始制作银饰,将源于江南汉室的珐琅工艺加以创新,结合安顺特色,逐渐形成了独具屯堡特色的‘珐琅银器’。”胡天文说。
经过世代传承发展,上世纪80年代,胡天文的父亲胡清海在老一辈的指导下逐渐成为屯堡银饰的接班人,并先后到北京景泰蓝基地学习取经,回来后经过上千次的锤炼与实验,探索出了最佳的制作技艺。2006年胡清海携《万事如意梅花扇》《年年有余挂锁》《珐琅银器茶杯》等作品参加“多彩贵州两赛一会”取得亮眼成绩,逐渐声名鹊起。而胡天文也因从小耳濡目染,对屯堡银饰产生了浓厚兴趣,2010年,他退伍回家后便跟随父亲正式学习银饰制作工艺,成为一名银器匠人。
胡天文介绍其制作的手工锤纹茶壶
经过十多年潜心钻研、外出学习培训与展销会交流切磋,胡天文的手艺日渐精进,在多次展销会、博览会中表现不俗,将家族的银饰产业做得风生水起,银饰店从一家变成了4家,与许多企业达成合作关系,还吸引省内外许多人慕名前来拜师学艺。2021年,胡天文制作的银茶酒杯系列产品在广东国际旅游产业博览会上获得中国特色旅游商品大赛银奖。
胡天文制作的屯堡银饰工艺品
在制作屯堡银饰的过程中,胡天文一边坚守传统,一边紧跟时代潮流与审美,将屯堡银饰制作技艺与现代时尚相结合,制作出了许多既寓意传统文化又不失现代审美的屯堡银饰。除了传统银饰,胡天文还开发了银碗筷、银勺、银杯、银壶、银吊坠、车挂等饰品,深受消费者欢迎。在今年5月举行的第二届全国乡村振兴职业技能大赛中,胡天文的银饰产品在小展内吸引了大流量,来自全国二十多个省份的游客涌入展区,将精美的银饰作品挑入囊中。“为期三天的展览一共卖出了500多件银饰产品,成交额达到8.6万元。”胡天文说。
胡天文和妻子展示屯堡银饰
“屯堡银饰内敛、含蓄、灵动,600多年传承中,一直是屯堡人结婚、生子、祝寿、贺喜、走亲、访友、佩戴的最佳赠品和礼物,寄托着人们对生活的写照和未来的美好期盼,成为屯堡人守望故乡、传承文化不可或缺的载体。”胡天文表示,作为一名屯堡人,他希望能将这项传统的非遗技艺不断传承下来,通过非遗技艺进校园、打造非遗研学基地、培训银饰匠人将非遗银饰带向更远的地方。
游客驻足购买屯堡银饰工艺品
如今,胡天文带出来的银饰匠人已经可以独立承接来自各地的银饰订单,实现非遗技艺与市场间的良性循环。平日,除了参加展销会、文博会宣传推广屯堡银饰外,胡天文便埋头在家精进工艺、研发产品,在日复一日的高温锻打中锤炼非遗匠心。
安顺日报融媒体中心记者
李超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