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夏入关岭,群山如海,绿意翻腾,随处可见的“生态绿”已然成为关岭自治县生态文明建设和经济社会发展齐头并进的鲜明底色。
在该县新铺镇岭丰村饲草种植基地,7000亩皇竹草流青溢翠,把座座大山妆点得生机勃勃,在这里,一年要产6.3万吨以上优质饲草,供应给全县各地的关岭牛养殖场,而在新铺镇,几乎村村都有规模不一的饲草种植基地。
关岭新铺镇皇竹草海
“我们新铺镇历来都有养牛的传统,原来老一辈的人为了来年山上能发出新草,每年都要放火烧山,导致水土流失严重,石山荒山是越来越多。现在,我们不仅规模化养殖肉牛,还要在山上种植皇竹草,用牛粪养草,又用草来喂牛,养殖成本降低了,大山也渐渐变绿了。”新铺镇关岭牛养殖大户高林说道。
2016年,新铺镇紧抓关岭自治县实施“关岭牛三年振兴计划”的重大机遇,在推进关岭牛养殖的同时,结合全年无霜的气候优势,利用大面积的石山荒坡种植皇竹草5.8万亩,石漠化程度也由从前的47.41%骤降至10%以下。如今,该县以新铺镇为样板,在辖区适宜种植饲草的乡镇持续推广,全县人工草原面积达到了20万亩,是全省人工草原面积最大的县区之一,被贵州省林业局评为全省“南方典型草原生态保护示范区”和“石漠化综合治理示范区”。
进入盛夏后,该县花江镇多德村的2000亩蜂糖李基地迎来了采收季,株株枝繁叶茂的李子树在昔日的石山上扎根生长,宛如把把“绿色大伞”,颗颗个大饱满的李子挂满枝头,让人垂涎欲滴,果农们四散在林间,手持果篮采摘着无比甜蜜的“生态”果实。
关岭花江镇多德村蜂糖李基地里颗颗个大饱满的李子挂满枝头
“我村共有5000亩左右的耕地,其中好田好地仅有百余亩,其余的都是石漠化严重的坡耕地,祖祖辈辈只能种些玉米,谁能想到现在这些光秃秃的石头山全部变成了绿油油的李子林。”多德村党总支部书记冷攀学站在蜂糖李基地里,看着曾经的石山变成了青山,青山如今又成为“金山”,心里既感慨又高兴。
关岭花江镇多德村蜂糖李基地
在关岭自治县,如同多德村一样,被石漠化限制发展,又通过治理石漠化寻求发展的村子不在少数。为了有效治理石漠化,让石山变青山,该县按照“生态建设产业化、产业建设生态化”的要求,大力发展立体农业、生态农业,在坡度较大、石漠化严重的区域,实施“坡改梯”工程,引导农户在石山荒坡上种草植树,生态和经济实现了“双提升”。
作为该县花江镇花椒产业的主要产区之一,坝山村“坡改梯”花椒种植面积达4000亩,均为当地农户自种在石漠化严重的石山上,站在远处眺望,成片的花椒树满布于山间,郁郁葱葱,绿意盎然。
关岭花江镇坝山村花椒地基地
“多年前,在当地政府的主导和支持下,村里建起了大规模的‘坡改梯’,并大面积种植耐干旱的花椒,由于这儿阳光充足,所以产出的花椒又麻又香,在市场上供不应求。”坝山村党支部书记胡勇说,经过多年发展,该村花椒全部进入了产果期,亩产值在7000元以上,既美了生态,又富了口袋。
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发展理念的关岭自治县,始终坚持生态与经济并重、共建与共治并行、发展与保护并举,用“生态产业”有效治理石漠化,绘就出片片盛夏里的“生态绿”,在生态文明建设的康庄大道上,久久为功,逐绿前行。
安顺日报融媒体中心记者
高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