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稿】安顺日报6月27日副刊

2024-06-27 17:44:45    来源:   安顺日报融媒体中心      

 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 走好新时期的长征路

  ——“重温长征精神,筑牢国防金盾”活动感悟

□王思霖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红色资源是我们党艰辛而辉煌奋斗历程的见证,是最宝贵的精神财富。”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让我市国防动员系统干部职工更加深入地了解和认识中国共产党的伟大奋斗历程和历史贡献,激发全体干部职工的爱国热情和社会责任感,我市开展了一次以“重温长征精神,筑牢国防金盾”为主题的教育活动。

(一)

怀着无比激动和向往的心情,安顺“国动人”踏上当年毛泽东率领中央工农红军军委左纵队途经安顺市的第一站——紫云自治县坝羊乡平塘村老凹塘组上寨闵华清家遗址。当时,毛泽东、周恩来、王稼祥、朱德等伟人就住宿在这里原有的一所木质瓦房里,当晚,军委的临时指挥部就设在这里,这可是方圆几公里少见的大户人家,三人军事指挥小组从这里发出在安顺境内第一封万万火急电报,指挥着千军万马向北盘江方向汇聚,争分夺秒抢渡北盘江。站在当年毛泽东、周恩来等领袖曾经住宿过的老房屋基上,环顾四周,这是相对地势较高的地方,视野也比较好,房屋前后两山相对,左右视野开阔,易守难攻。遥想当年,这应该是森林密布,山雾缭绕的幽静一隅。油灯下,当时的中央三人军事指挥小组在这三间老屋里讨论研究决策紧急穿越安顺的紫云县、镇宁县,向汹涌的北盘江靠拢,全力摆脱国民党的围追堵截。因此,在途经安顺时的第一个万万火急电报正是在这样的情况下从这里发出的。

今天,我们沿着伟人和千千万万工农红军的足迹,看到昔日荒芜落后的小山村变成了一栋栋小洋楼,不少农户还购买了私家车,一派舒适宜人、欣欣向荣的新农村景象,宛如人间仙境,当地群众精神状态积极乐观向上,我想,革命先辈若有在天之灵一定得到了安慰,也一定会由衷感叹,所有付出都值。夜宿老凹塘茶山上,极目远眺,那群山连绵的海洋里,几许烟雾缭绕,如梦如幻,好一幅水墨画映入眼帘,这一切和平安详的生活来之不易,这是我们中国共产党人始终不忘初心、接续奋斗,一代人接过一代人的历史任务不断努力和付出的结果,真可谓来之不易倍感珍惜!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之梦从来都不是轻轻松松的,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在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后,我们国家面临的国际国内环境更加复杂多变,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愈演愈烈,各种不可预见的因素不断增多。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目标任务艰巨而使命光荣。党在二十大报告中明确提出了新时代新征程中国共产党人的中心任务就是“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宏伟目标令人鼓舞,催人奋进,前景光明,任重道远。我们必须发扬长征精神,走好新时代的长征路。

(二)

活动次日清晨,天刚蒙蒙亮,参训人员前往毛主席当年在安顺市第二夜宿地紫云自治县猫营镇黄鹤营村翁弄组及第三夜宿地火花镇龙头村甲西组,1935年4月15日毛泽东带领中央工农红军左纵队在紫云大休整后来到甲西组即第三个晚上的营地。我们一直在思考,毛泽东率领的左纵队为何不在紫云县城住宿呢,而仅仅只是大休整后火速赶到甲西组住下?当然,直到最后才明白。这里先说说第二宿营地翁弄吧!翁弄组依山傍水,地势平坦,是山区里少见的水稻坝子,宽阔的翁弄河如一条湛蓝色的彩带在田坝中央蜿蜒穿行,可惜当年毛泽东等老一辈革命家住宿的房子早已消失不复存在,只有当时红军走过的石板桥静静地诉说着过往,这个跨越在翁弄田坝大河上的石桥也因此被当地老百姓称为红军桥。时光如翁弄河的潺潺流水,一去而不复返,毛主席、周恩来、朱德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率领千军万马在这里宿营,播撒着革命的火种,迎来了新中国的诞生。1935年4月14日晚,翁弄村一定是一个可以写入史册的特殊日子,也一定是一个可以大书特书的日子。百年树人,十年树木,树人就是培养一种积极向上的精气神,培养厚植于这片土地、深爱这片土地的一批又一批茁壮成长的本土人才,其营养来自于这片土地上优秀的文化及崇高的精神追求,而红色文化是我们文化的底色,红军长征精神应当得到一代又一代人的永续传承。

来到火花镇龙头村甲西组,这里与紫云县城仅为一山之隔,1935年4月15日,毛泽东率领中央工农红军左纵队从翁弄出发,在紫云县城大休整后便马不停蹄地往北盘江方向奔赴,傍晚来到了甲西,甲西组坐落于甲西坡山腰上,地势险要,当时应该是一个小集镇,分为上街和下街,隔三差五,周围的老百姓会在这里赶集,但现在已看不到当年热闹的场面了,由于生活环境的变化,很多住户已经搬离该组,但当年赶集的街道依稀可见,在寨子最高处,我们看到了一栋三间房的旧屋子,当地干部及群众告诉我们当年毛泽东就住在这一户人家里。如今,这户人家也如同大部分住户一样搬到交通较为便利的地方去了。只留下屋基静静地躺在高高的石坎上,以及汩汩流淌的一口老红军井,仿佛在诉说80多年前那个特殊日子的故事和80多年来日新月异的变化。当时,紫云地域已由先遣团占领,毛泽东率领中央工农红军左纵队仅作短暂休整就翻山越岭来到甲西宿营,一路向西,紧接就是横渡北盘江,彻底摆脱国民党的围追堵截,打破国民党妄图将中央工农红军围歼于北盘江边的阴谋。心有目标,身无贪念,中央工农红军不留念于县域的安逸生活,不因一时的享受而忘记使命,即便人在艰难困境中,心依然如奔腾的江河一样奋勇向前,无惧于险滩与暗河,又怎能贪恋于短暂的平静与舒适呢。共产党人的信念就是在各种考验中逐渐走向成熟的,这,就是我们明白红军为什么不在县城住宿的原因。

(三)

翻越重重山海,来到了毛泽东在安顺市第四个宿营地——播东。1935年播东村属紫云县的火烘区(现在的火花镇),后几经县域区划调整,播东村划为望谟县的边饶镇。这里属典型的湿热河谷,气温闷热。顶着骄阳,我们瞻仰了红军井、红军洞、中央工农红军左右纵队汇聚地及播东村的红军长征纪念馆,目光所及尽是红色元素,很明显此处的红色文化氛围较为浓厚,也难怪望谟县被授予革命老区称号,也难怪播东村获中央组织部授予红色美丽乡村示范村,特别是在与边饶镇党委书记攀谈时了解到,当地群众增强了文化自信,干群关系得到极大的改善,在修建紫(云)望(谟)高速时,占用部分农用土地,农户积极支持和拥护,工程项目极为顺利。脱贫攻坚结束后,播东村人居环境和生态环境得到了极大改善,村容村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村民的脸上挂满了喜悦,一个劲儿地夸赞“共产党好”。就是红色文化给了他们自信,就是新时代的新变化新气象给他们无尽的希望,也很好地诠释了党的宗旨。只有守住了文化精神家园这个灵魂,中华民族在历史长河中才会有底气、不迷失方向,只有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才能更好践行初心、不忘使命,人民群众才会心甘情愿地跟着我们中国共产党的脚步,团结成巨大的力量,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之梦才能如期实现,共产主义的伟大目标才能达成。

在与黔西南州国动办和望谟县国动办联合开展指挥信息系统演练时,一方面展现了我市国防动员指挥系统的先进性能,另一方面也体现了市州间联合演练的默契配合,使整个演练各个环节紧紧相扣,遇到紧急情况及时提醒及时到位,很好体现了战时履行保护人民生命和财产不受损失的使命职责。演练结束后我们就地慰问了六户复原退伍军人及现役军人家属,给他们送去了大米和菜油,从他们喜悦的表情中我们看到了从军卫国的骄傲,这种神圣与骄傲时刻感染着每一个身边的人,不断传递着强国有我的正能量。在播东村红色文化广场,我们一起面向鲜红的党旗,举起右手握紧拳头,庄严地重温入党誓词,走在新时代长征路上我们感到无比光荣无比骄傲和自豪。通过与黔西南州国动办及望谟县国动办联合开展这次党建与业务演练的联演联建活动,让我们体会到党建与本职业务提升不能关起门来自娱自乐,而应当走出去向先进学、向示范学,任何一个地方都有自己的特色,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只要我们永远保持一颗谦虚向上的心,总会有收获和惊喜。走出去是一种勇气,学习别人、团结别人是一种智慧。为了强筋骨、增智慧,我们必须义无反顾地走出来,甘当学生,善于从交往中汲取百家之长,涵养自身。

(四)

踏着余晖,告别播东,我们继续向毛主席在安顺的第五个宿营地进发,翻越播东大山向镇宁自治县的简嘎乡岜怀村纳孝组行进。参训人员在简嘎作小小休整,清除两天来的尘土和汗水。

次日清早,天刚亮,队员们就已列队向岜怀村纳孝组徒步行进了,走在刚建成投用的水泥道上,放眼看去宽敞、清澈的岜怀河在大小不一的山间坝子里蜿蜒流淌着,山峦显得非常静谧。简嘎乡党委政府正在按规划将当年毛主席率领的中央工农红军军委临时指挥部修缮如故,切实为这一偏僻的小山村增添了无尽魅力,我们相信这里必定会成为一个令人向往、充满神圣的红色教育基地。当年的4月17日晚,毛主席、周恩来、朱德、王稼祥等中央工农红军军委领导在纳孝简陋的民房里开会至深夜,在这里发出了两封“万万火急”的电报。为第二天即4月18日一早中央工农红军火速抢渡北盘江,毛主席等军委领导根据新掌握的消息,发出紧急抢渡北盘江,到江对岸的贞丰县城会合的命令,由于当时蒋介石已有所察觉,发现红军佯攻贵阳,实则摆脱国民党的围追堵截到黔西南及云南一带,于是调集周边兵力,妄想将中央工农红军一举歼灭在北盘江边,而且包围圈已逐步形成,情况十分危急,可以想象当时毛泽东等中央军委领导一定是彻夜未眠,整晚都在研究抢渡北盘江事宜。

中央工农红军左右纵队分别从镇宁自治县良田镇的坝草渡口和贞丰县境内的白层、者坪渡口横渡北盘江到贞丰县城会合作短暂休整,后向云南方向进发,也才有后来的“巧渡金沙江”“彝海结盟”等军事典故。驻足于中央工农红军当年的宿营地及统帅临时指挥部,不禁令人感慨,当年毛泽东等伟人及千千万万工农红军与这方水土结下了不解之缘,这方水土也因此与新中国的命运紧紧相联在一起,随着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深入推进,我们必须时刻牢记这段历史,大力弘扬长征精神,助力于新时代新征程新使命和新担当,才能无愧于历史和时代,才能永远不忘初心、牢记使命,走好新时期的长征路。

(作者单位:安顺市国防动员办公室)

挖掘特色文化资源 推动文旅融合新突破

□欧阳鑫星

目前,文化与旅游的融合已经成为一种趋势,它不仅丰富旅游的形式和内涵,也为地方经济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特色文化资源是推动文旅融合实现新突破的关键,镇宁自治县通过深入挖掘、整合和开发特色文化资源,打造具有地方特色的旅游产品,提升游客旅游体验,促进地方经济发展,推动文旅融合实现新突破。

深挖红色文化资源,深化红色文化+旅游融合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从永葆马克思主义政党本色的高度出发,强调加强革命文物保护利用,用好红色资源,赓续红色血脉。红色文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革命文化,它蕴含着坚定的信仰、艰苦奋斗的精神、为人民服务的价值观。镇宁自治县红色旅游资源呈增长态势,红色旅游价值凸显,镇宁“弄染结盟”“红军布告”“季节包工”等红色事迹小有影响。经专家组一年多的深挖严考,红军长征过安顺的六天五夜,毛泽东率领中央工农红军军委左纵队曾夜宿简嘎乡纳孝村得以考证,在市、县史志部门的指导和党史专家的建议下,简嘎充分整合乡级资源,初步还原修葺纳孝村中革军委临时指挥部旧址,推动陈列布展、文化墙等项目建设,为下步创新探索红色文化资源融合发展走出“先手棋”。2021年以来,板袍村、弄染村先后被纳入国家红色美丽村庄试点建设,镇宁以此为契机,整合当地“红色资源”与村庄特色产业,围绕“红色教育、红色旅游,传承红色基因”这一核心目标,健全完善了板袍、弄染一系列公共服务配套设施,提升了红色美丽村庄周边环境和红色氛围。建设了课堂学习与课外体验相结合的红色教育基地,通过提升改造,弄染获市县直属机关党员教育基地、市县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板袍成功申报市级乡村旅游重点村,弄染成功申报省级乡村旅游重点村。

深挖民族文化资源,展现民族风情

中华民族五千多年的文明史孕育创造了辉煌灿烂的中华文化,这些文化包罗万象,以文物遗迹、传说故事、民间风俗、建筑工艺、民间技术、文学艺术等形式留存广袤大地,构成中华文化资源宝藏。积极探索和创新,将民族文化与现代元素相结合,通过学习和传承、推广和展示、创新和融合等手段,深挖民族文化资源,打造具有时代特征的民族文化品牌,让民族文化得到更好的传承和发展。一是常态化开展布依族“三月三”“六月六”,苗族“四月八”“竹王节”“跳花节”,仡佬族“吃新节”等民族节庆活动,结合我县民族文化资源特点,将民族服饰展示、民族歌舞展演、民族手工艺品展示、非遗商品展销融入到各类赛事活动中去,开展“文化展演+精品水果采摘”、“非遗展演+黄果树半程马拉松”、掷球锦标赛等文旅、农旅、体旅活动。二是通过深挖民族文化资源,布依族“铜鼓十二调”“勒尤”等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苗族“竹王崇拜”等被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布依族“三月三”“六月六”,苗族“四月八”等传统民俗节日成为游客体验打卡新模式;蜡染、织锦、刺绣等民族手工艺和“摩经”“古歌”等民族文学独具特色,被文旅部评为“中国民间文化艺术(蜡染)之乡”。

挖掘文物和文化遗产多重价值,赋能文旅产业发展

文物和文化遗产是我们国家和民族的历史见证,也是我们文化自信的源泉。它们记录古代人们的生活方式、艺术成就和社会变迁,是我们了解历史、传承文化的重要载体,通过挖掘文物和文化遗产的文化价值,可以增强人们对本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增强文化自信。一是要加强文物研究和利用。通过开展文物考古、历史研究、文化创意等活动,挖掘文物和文化遗产的文化、经济、社会等多重价值。二是要推动文旅产业发展。将文物和文化遗产与旅游产业相结合,开发具有地方特色的文旅产品,打造精品旅游线路,吸引更多游客前来观光旅游。镇宁自治县积极向上申报专项资金,对宁西街道高荡村古建筑群、钟鼓楼遗址等文保单位进行了排危、抢救性维护保护,并且通过国家、省、市级专项资金支持,对良田镇板袍村——镇宁红三军团渡江作战旧址、沙子乡弄染村——镇宁陆瑞光革命烈士活动遗迹等重要文物单位进行了保养、加固保护维修。通过保护与利用,目前,高荡村古建筑群、板袍村镇宁红三军团渡江作战旧址、弄染村镇宁陆瑞光革命活动遗迹文物保护单已逐步形成了游古村、游红色基地融合的旅游胜地。

2024年,镇宁自治县将继续结合自身资源特点和优势,强化对民族文化、红色文化资源点综合服务中心、公共厕所、停车场、内部交通、标识标牌、文化展示载体等服务接待设施情况开展排查摸底,结合当前和今后民族文化展示、红色文化传统教育和红色旅游等文旅融合发展形势,认真研判相关接待设施是否需要新增或在原有基础上进行改造提升,多渠道争取项目、资金支持,切实解决我县服务接待设施有没有、全不全、好不好的问题。进一步在文化挖掘保护、引入市场活力上发力,不断擦亮“民族文化”和“红色文化”这两张名片,做活文化工作,充分发挥自身资源优势禀赋,推动镇宁自治县旅游从观光型旅游到沉浸式、体验式旅游转型,让游客想来镇宁、留在镇宁。

(作者单位:镇宁自治县文体广电旅游局)

习近平文化思想在塘约的实践

□龙德祥

习近平文化思想内涵丰富、博大精深。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理论自觉、文化自信,是一个民族进步的力量;价值先进、思想解放,是一个社会活力的来源”。安顺市平坝区乐平镇塘约村践行习近平文化思想,推动塘约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以传统文化为核心吸纳各种文化的优势因子锻造文化风骨、文化性格、文化品格,重塑了乡村风貌。

以“传承、借鉴、融合”为主要手段,推动塘约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塘约村辖区内居住有汉、苗等民族。据《安平县志》等史料记载,洪武十四年(1381年),随征南将军傅友德屯军西南的彭姓、罗姓、李姓等祖辈辗转到塘约繁衍生息创造了灿烂文化:清雍正到嘉庆年间,皮革、造纸、染布、砂锅等兴起,成就了方言百里“小金州”的雅号;清朝年间,魏氏一家三代被皇清诰授武功将军,魏长卿中殿试二甲第三名;道光年间,邱氏一家出邱世学、邱世才两秀才;历代乡贤时常倾囊为村民修路筑桥、办学修庙。塘约传统文化具有“源远流长、内容丰富、底蕴深厚、注重传承”的鲜明特色,具有“耕读为魂、家训严格、团结互助、坚韧执着、自立更生、吃苦耐劳、甘于奉献”的鲜明品格。

赓续传统文化、借鉴其他文化、融合多元文化,通过文化激活、文化变革、文化更新、文化认知推动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主要有四个突出特征:

一是以自治、德治、法治、心治相结合创造特色文化,构筑文化的精神家园,推进社会的文明进步。例如:定“红九条”“黑名单”,组建红白理事会,推行酒席申报备案制,禁止操办结婚和丧葬之外的酒席,实现了移风易俗,树立了新的风尚;建道德讲堂,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规范村民的语言、行为,树立勤劳致富、自尊自强、文明进步的新观念;通过开展寻找“最美塘约人”活动,激发塘约人爱党、爱国、爱村的热情,挖掘心灵深处的真、善、美;推陈出新开发文艺节目,在村两委组织下,塘约村民与塘约小学分别排练了3个和5个文艺节目,丰富了群众精神生活;建综合培训中心通过培训党员、培育新农民、培养各类人才来提高人文素质;建合作社文化,以“社兴我荣,社衰我耻”为社训,增强村民团结奋斗精神。

二是创造标识性文化,以《塘约村道德公约》和《塘约村文明公约》镶嵌村民的文化标签。《塘约村道德公约》“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内容提高了村民道德水平;《塘约村文明公约》提高了村民的文明素养。

三是推进历史性文化的转化,以村史馆为文化载体,激发村民的情感认同与共融,以史增力、以史增信。村史馆是容载塘约的全部历史文化的缩影,是通过记录生产力和生活习惯的发展变迁来激发塘约村民铭记历史、文化自信、形成合力的载体。

四是推进多元性文化融合建设,创新文化内涵。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遵循,把“自立更生艰苦奋斗”的塘约传统精神与“几根柱子”的“舍得起家庭、舍得起名利”的干部奉献文化相融合,与“坚持真理、坚守理想,践行初心、担当使命,不怕牺牲、英勇斗争,对党忠诚、不负人民”的伟大建党精神相融合,从而创造了“顽强、执着、公义、诚信、守法、忠孝、慈善、奉公、博爱”的具有鲜明时代特征及内涵的新型文化,体现了塘约文化的“奉献与互助共奏主旋律、历史与现实完美交汇、党性与人民性深度融合”的传承与创新特征,彰显了文化融合的“一桥沟通万民心、众手绘出千秋业”的无穷文化力量。

以传统文化为核心,吸纳各种“文化的优势因子”,锻造文化风骨、文化性格、文化品格。

塘约农耕文化具有很多优势因子:姓氏多——合作互助;名人多——树榜样、乐于奉献;民族多——融合协作;习俗正——家教严、家风好、民风纯,奠定正能量。优势因子的具体载体,如石头寨家训:富不嫌穷亲,邻舍碗对碗,亲戚篮对篮,太阳落山,敲门要开,一宿两餐,解人为难。如干部义务修灾房、28天义务修乐塘大道、22天义务修塘耀河、义务修16公里机耕道等。

吸纳各种文化的“优势因子”,锻造新型文化的风骨、性格、品格。在《塘约村规民约》中锻造了“遵守法律、崇尚文明、不迷信、不走邪、不传谣”的正能量品格,其“红九条与黑名单”融入了仁、义、礼、智、信、温、良、恭、俭、让等传统文化,融入了“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使得这一新型文化筋骨强健、坚定挺拔、科学文明,实现了小条约的大治理。在《塘约村道德公约》中锻造了新型文化“不逃避职责、不区别待人、不背信弃义、不挑拨争执、不涣散软弱、不拈轻怕重”的风骨和品格。在文化传承方面,如,塘约村起初很多年轻人不愿意当村干部,他们说:“我们不当,我们还有牛等副业”,老人对他们说:“没必要老想着挣钱。盖多大的房,你们只有一张床。你们消化在好,一天也是三餐饭,有生活就行了,你们到了我们这个年龄,给我们钱也没有用”,还说:“一个村就像一间房子,要有那么几根柱子撑着,个人富了不算富。当村干部就该舍得起家庭、舍得起名利、不辞辛劳”。正是吸纳了这样的文化传承与熏陶,把“担当、公义、团结、坚定”的文化风骨、性格、品格镶刻在塘约人的灵魂深处,很多人走上了当村干部的奉献之路,创造了闻名遐迩的“塘约经验”之文化奇迹。

内外兼修,构建乡村“整体美”。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化是民族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力量。人类社会每一次跃进,人类文明每一次升华,无不伴随着文化的历史性进步”。塘约全力践行习近平文化思想,提升了文化软实力,重构了乡村的人气、风气、秩序、精神、体系,实现了塘约从“个体美”向“整体美”、从“外在美”向“内在美”、从“环境美”向“精神美”的提质升化。全村打架斗殴、游手好闲、聚众赌博、阻工堵路、聚众闹事少了;发家致富奔小康、参与集体公益事业建设多了;广场舞、文艺演出等积极健康向上的活动频繁;孝老爱幼、扶危济困、诚实守信、邻里守望等得到发扬;骂街吵架销声匿迹;村里涌现了“好婆婆”“好媳妇”“道德模范”“五好家庭”等村风民俗的好榜样,村民即富了“口袋”又富了“脑袋”,以前落后粗野的“蒙昧寨”变成了纯朴和谐向善的“文明村”,其文化建设的成效可用“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比翼齐飞”来概括。

(作者单位:中共安顺市平坝区委党校)


责任编辑:顾宇 校对 张家晨 二审 毛丽 三审 陈明

站内搜索

热门排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