铸剑为犁、屯田戍边,大明遗风今犹在

2024-06-28 21:57:02    来源:   安顺日报融媒体中心      

  在贵州,屯堡文化以安顺一带最为典型。安顺地处黔中腹地,区位优势明显、山川秀美,素有“黔之腹、滇之喉”之称。时至今日,走进黔中安顺,沿滇黔公路一路向西,在西秀区、平坝区、普定县、镇宁自治县一带,分布着300多个古村落,居住着20多万屯堡人。明代以来,这些因屯军迁居贵州的江淮后裔,生生不息地承袭着明代江南的生活形态、传统习俗,与当地少数民族广泛交往交流交融,创造了屯堡这一独特的地域文化类型。

朱元璋检阅“调北征南”将士并为之饯行(西秀区屯堡博物馆供图)

  明洪武十四年(1381),朱元璋命颖川侯傅友德为征南将军,统率江南将士三十万大军第一次“调北征南”。之后为巩固边陲,选择以安顺为中心驻扎军队,将士们就地屯田驻军,置官设卫,推行屯田制度,使屯军及家属立寨安居。明洪武二十一年(1388),明王朝又以“调北填南”举措,从中原、湖广、江南等省征调大批农民、工匠、役夫、商贾、犯官等迁来黔中,就地聚族而居,构成了独特的汉族社会群体——贵州屯堡。

明代贵州卫所分布示意图

  根据史料记载,明初的“调北征南”战争,完成大明王朝疆域的一统。傅友德所率三十万大军出征当年即攻占昆明,次年二月攻下大理,中国西南地区纳入明朝版图,随后在贵州通往云南的交通要道广置卫所屯堡、驻军屯田。洪武十五年(1382)贵州都司的设置,永乐十一年(1413)贵州布政使司的设置,体现了明代中央政府对西南边疆地区的战略重视。明代贵州的建省,实有开发贵州、永固西南之效。

屯堡地戏征战场景

  生活在屯堡这一社会区域的人,所居住村寨以带军事性质的屯、堡、官、哨、卫、所、关、卡、旗等命名,统称“屯堡人”。征南将士与填南平民带来了独具江南韵味的水乡文化,这种文化与贵州独特的本土文化不断交流、碰撞、融合,发展成为别具风味、魅力无限的“屯堡文化”。

天龙屯堡

  为稳定西南边陲,明王朝在云贵地区力推卫所军屯,广置卫所,遍立屯堡,令军士就地戍守屯耕。在黔中安顺的坝子地区设立了普定卫(安顺)、平坝卫和安庄卫(镇宁),亦兵亦农,戍守边地,镇护通滇大道,实行屯田以满足自给。经过300余年的耕、战、经营,到清康熙年间卫所制被废止,屯堡军人就地转为农民,诸多屯所亦逐渐演变为村落。

好田好坝的屯堡村落

  安顺地理条件优越,是贵州难得的坝区,交通便利,土地肥沃,水源丰富,利于农业生产及经商活动。多年经营,安顺屯堡形成了“田坝区”“交通线”的分布格局。“田坝区”,屯堡人称为“下方”,是黔中腹地的主要组成部分,600年前是最先设制的屯堡所在,其自然条件“坝子宽阔、小河纵横、土地肥沃”,向来是贵州粮食主产区。“交通线”,即滇黔古驿道沿线,屯堡人称为“上方”,在“田坝区”西北,与域外联系方便,其间屯堡村寨亦农亦商,主要职能是将“田坝区”产品在区域内流通,把外部生活用品输入进来。安顺“田坝区”与“交通线”屯堡社区人地关系的构建,成为屯堡人繁衍生息的基础。

大西桥镇鲍家屯村

  600多年来,屯堡人大多以农为生,承袭着明代江南地区的诸多传统习俗,承继着儒家的诸多价值理念,建构了贵州高原上独特的屯堡农业系统。

屯堡村落

  历史上,屯堡起到了维护国家统一、增进民族融合、促进贵州开发的巨大作用。屯堡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迁徙环境下传承发展的“活态样本”,改造了贵州文化的整体风貌,是随着明代贵州建省与生俱来的文化符号和文化记忆,是安顺建设一流旅游城市一道亮丽的人文风景。

安顺日报融媒体中心


责任编辑:李芸 二审 毛丽 三审 陈明

站内搜索

热门排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