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广州花都到安顺关岭,跨山越海上千公里奔赴,让“80后”马艳辉的“人生履历”上又多了精彩一页,用他自己的话来说,要趁着年轻多去做有意义的事情,而这次医疗帮扶正是一件值得去做的有意义的事。
今年4月,有着17年党龄的马艳辉作为广州市中西医结合医院的业务骨干被派遣到关岭自治县中医医院开展医疗帮扶工作;同年5月,正式挂职关岭自治县中医医院党委副书记、院长。
“在广州市中西医结合医院,我是骨伤科副主任医师,只需要在业务上花心思,而来到关岭自治县中医医院担任院长,不仅要在技术上‘传帮带’,更要着眼于全院的整体发展,于我而言这既是一种信任和责任,又充满了挑战。”马艳辉说道。
马艳辉为医生们演示上肢骨关节创伤疾病的诊疗手法
初到关岭自治县中医医院,马艳辉便迅速适应环境、转变角色,全身心投入到工作中,并在极短时间内熟悉掌握了医院的基本情况。 通过深入调研各个科室,亲自体验就医流程后,他发现由于医院发展起步较晚,导致专业技术人员少,人才流动性大,面对危急重症患者的意识不足,医院专科设置及基础建设进度较为缓慢,手术室及骨伤科病房还在打造中,并且在建章立制、科室管理、服务理念方面也需要进一步加强。 管理医院宛如治疗病患,找准“痛点”,才能“开方”。马艳辉首先着手完善相关规章制度,开展院长查房制度建设,加强医疗质量环节管控,修订、调整、完善医疗质量、医院感染、病案管理、药事管理等医疗委员会,而在人员考评上则设置了中层干部、科室人员考评制度,杜绝“躺平式干部”,考评不合格者将采取调岗处理,全院医护人员的积极性、责任心明显提高,效果立竿见影;在业务上,他加强全院急救技能培训和考核,完善常见急危重症抢救流程及处置规范,有效提升了全院处置危急重症的能力,同时不断提升医院服务水平,开设“粤援黔”专家门诊、院长接待日和午、夜间门诊,连续完成医美科、精神(心理)门诊、民族医馆的申报和建设工作,扩展丰富了医院医疗服务项目,并积极推进手术室、骨伤科、中医药百草园、中医药文化走廊等相关项目的建设进度。
马艳辉与科室医生讨论患者病情
在关岭自治县中医医院急诊科,马艳辉正在给急诊科医生们进行上肢骨关节创伤疾病手术及骨伤中医疗法培训,娴熟的手法、细致的讲解让参加培训的医生们获益良多。 “通过马院长现场案例教学,让我对上肢骨关节创伤疾病手术及骨伤中医疗法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和了解。今后的工作中,我们要多‘取经’,多练习,不断提升自己的医疗水平,为广大患者做出更好的诊疗服务。”培训结束后,该院急诊科一病区医生杜培丰对马艳辉的倾囊相授表示敬佩和感谢。 马艳辉为病患诊治 在人才培养和储备上下足功夫,抓好“传帮带”工作同样是马艳辉帮扶的重点工作之一。在他的统筹下,关岭中医医院聘请了一批省内老专家到院坐诊,补充医院医资力量的同时,也能进一步培养青年医生的诊疗技术,而他则计划结合自身所学所长,培养2名骨伤科医生,并且推进“员额制”招聘,强化医院医护中长期进修培养;针对广州市中西医结合医院派遣到院开展帮扶工作的妇科、小儿推拿的两名专家帮扶期即将结束一事,他也积极与“娘家人”对接沟通,希望持续加强帮扶力量,派遣精兵强将,助力医院发展。 “突出中医和民族医特色,实行差异化发展是我院未来的发展方向。今年,我院将着手开设骨伤科,启用手术室,有效缓解骨伤科、妇产科业务发展限制,持续加强皮肤科、儿科、康复科的建设,力争明年创建二级甲等综合性中医院。”马艳辉表示,作为一名共产党员,在接下来的帮扶工作中,他将尽其所能把自己所掌握的医疗技术留下来,同时加强医院内部管理和医德医风建设,实现由“输血”到“造血”的转变,带动全院医疗质量和诊疗水平提升,促进医院管理及服务能力升级,竭尽全力为关岭的老百姓提供更加优质的中医药诊疗服务。
安顺日报融媒体中心记者
高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