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住乡愁·传统村落安顺行”系列报道之十丨黄腊乡龙青村:传布依文化根脉 绘小桥流水新景

2024-07-16 23:08:49    来源:   安顺日报融媒体中心      

  依山傍水,清澈的龙青河穿村而过,禾苗青青、荷花绽放,游人在踏步桥上纵情戏水、于河边亭子里纳凉休憩。从宽广的稻田中看村庄,俨然一幅江南水乡般的山水画卷……这里,便是中国传统村落——西秀区黄腊乡龙青村。

田园诗画般的龙青村

  龙青村是个布依族村寨,村落在成荫的绿树掩映下显得生气盎然,布依族传统民居间点缀着新式的砖混平房和小别墅,透着社会发展进步的力量与气息。

布依族特色房屋建筑

  “村里还保存有29栋明清、民国时期传统建筑,大部分是民居,也有碉楼。”该村村委副主任韩会祥介绍道,龙青村传统建筑以砖木结构为主,也有石木结构和石结构两种,砖木结构建筑基本为穿斗式悬山顶瓦屋建构,彰显了布依族传统民居风格。

龙青村古碉楼
  漫步村中街巷,建于明清时期的古碉楼高高耸立,“攻防”护村的威势犹在;原生产大队旧址门顶上“一心向党”的标语,仍依稀可见;粮仓旧址门楣上的浮雕“五角星”,似在向人们述说着历史过往;一栋栋三合院或连体成排的传统民居,虽已无人居住,但它承载着村民几代人的美好回忆,墙上、窗上精美的雕花也在给人以美的享受。

原生产大队旧址

  虽然家里的老房子已十多年不住人,但村民罗国成还是会时常去看看,修修补补,爱惜不已。他和老伴还把原先院落前的小菜园用起来,种些家人爱吃的时令蔬菜。68岁的罗国成说:“这房子住过四代人,一百多年了。住这种石木结构的房子,冬暖夏凉,要不是年轻人修了新房子,我宁愿在老屋住。”

龙青村古树

  “近年来,在上级有关部门支持下,村里对部分传统建筑进行屋顶翻盖、墙体修砌、加牢加固等保护性维修。”韩会祥说,龙青村还加大古树、古桥、古井、河道等的保护力度,禁止砍伐、破坏、污染等,把乡愁留住,让环境变靓。

杨梅桥

  龙青村布依族文化根植于日常生活、传统节庆、婚丧嫁娶等活动中,世代相传,且丰富而多样。如:布依族传统服饰,沿袭着古越人服饰的特征,成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布依族古歌,可分为万物起源歌、礼仪风俗歌、交友恋情歌三大类,至今仍在口耳相传;用于丧事活动和消灾祈福的经文典籍“摩经”, 堪称布依族群体的“百科全书”,入列省级文化遗产名录。

村民吟唱布依族古歌

  “六月六”是除春节以外最隆重的布依族传统节日,龙青村不论布依族还是汉族、苗族村民,都会穿上盛装,参与到节日盛会中来,载歌载舞,欢度佳节。村民们也过元宵节、四月八、端午节、中元节、中秋节、重阳节等传统节日,但过节的内容与形式,具有布依族民族特色。
  传统饮食在龙青村十分丰富,有农家自酿的米酒、土特产绿茶,也有“布依八大碗”“鸡八块”、布依狗肉、五色糯米饭、布依香粽等等,逢年过节或招待宾客,尤为丰盛。

连片的稻田

  在保护传统建筑、传承传统文化的同时,龙青村也加快村级经济发展。

头戴斗笠的农户在稻田忙碌

  近几年来,该村着力打造500亩以上农业产业示范性坝区,种植优质水稻、玉米、高粱、大豆,发展辣椒、折耳根、莲藕等特色产业和杨梅、李子、西瓜、葡萄等精品水果产业,促进村民增收,壮大集体经济。目前,村民人均年收入从2020年的8700元增长到13260元。

田园诗画般的龙青村

  该村还根据传统村落保护发展规划,推进新农村建设,打造宜居宜业和美乡村。

山水如画的龙青村

  强化人居环境整治,道路“白改黑”,建设“三微园”、旅游公厕,全覆盖安装路灯,打造民族文化彩绘墙;整治河道并靓化1.8公里龙青河段湿地景观,修建休闲漫道,沿河堤种植风景树,增修凉亭、观景长廊等休闲建筑,建成河堤小游园,杨柳依依、水光潋滟,景色宜人。

黄腊樱花园樱花盛放

  为夯实乡村旅游基础,还与邻村合力种植樱花树,培育了5300余亩樱花园,每到花期,赏樱游客络绎不绝。“种出”的千亩生态田园和300亩荷花园,当前正是荷香扑鼻、荷花摇曳的季节,让龙青河两岸田园风光独好。

龙青村连片荷花开放

  产业多了、环境靓了、景色美了、乡风文明了,乡村发展绘出了新景。近年来,该村还先后获评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贵州省文明村寨、贵州省民族团结示范村、贵州美丽乡村推荐旅游目的地、AAA级旅游景区、安顺市宜居乡村先进村、安顺市乡村旅游重点村等殊荣。
  “下一步,我们将不断加强传统建筑保护利用、人居环境整治、完善配套基础设施,并在乡村民宿建设上下功夫,用足用好民族特色文化、特色美食等资源,吸引更多游客到村里休闲避暑,助力乡村振兴。”韩会祥说。


安顺日报融媒体中心记者

吴学思 郭黎潇 李超然


责任编辑:胡晓 张家晨 二审:毛丽 三审:陈明

站内搜索

热门排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