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作为全国脱贫攻坚的主战场,撕掉贫困标签后,围绕守底线、抓发展、促振兴、开新局,扎实推进样板区建设,国家脱贫攻坚成效考核和巩固拓展脱贫成果后评估获“七连好”。跟随几位考上大学走出大山、又选择回村发展的90后,一起去看看如今贵州乡村的广阔天地。
贵州“村超”火爆出圈,1.28万新媒体账号开播
“哇,太美了,家人们喜欢的都可以带走。我们这些非遗刺绣、非遗蜡染都是纯手工的。”
榕江县村超苗妹兰兰服饰创办人 刘勤兰(中)
每到周末,贵州“村超”足球场都热闹非凡,瞅准“村超”的流量,去年,1997年出生的刘勤兰辞去贵阳的工作,返回家乡做起了直播带货。她告诉记者,通过直播让外面的人知道这里这么热闹,看到我们民族的美、家乡的美。
2023年12月31日,习近平主席在二〇二四年新年贺词中点赞:“‘村超’、‘村晚’活力四射”,“诠释了人们对美好幸福的追求,也展现了一个活力满满、热气腾腾的中国。”这两年,贵州火爆出圈的“村超”“村BA”被誉为观察中国式现代化的一个窗口。推动“村超”出圈,榕江培育了1.28万个乡村振兴新媒体账号,话题热度超过780亿。
榕江县山呷呷自媒体团队成员 吴昌瑞
这位直播“村超”的小伙子叫吴昌瑞,1995年出生,也是返乡创业的大学生。吴昌瑞告诉记者,他是作为贵州“村超”推荐官,有“村超”的时候都会来进行拍摄直播,把文化、美食、足球以及非遗都宣传出去。
大半年赚20万,“村超”红利要走进村村寨寨
乡村赛事如火如荼,也带来了广阔的创业空间,刘勤兰就在村超足球场旁开了一家蜡染服饰店。
刘勤兰告诉记者,最初她是做农产品的带货直播,偶然发现了一个商机,看到很多外地游客想体验一下少数民族服装,她就在门口弄了一个摊位,去年大半年赚了20万。
榕江是贵州最后脱贫摘帽的县份之一,刘勤兰出生在距离县城近一个半小时车程的高排村。今年5月,她带着订单回到村里,办起了蜡染刺绣工坊,带动周边妇女增收。
榕江县兴华乡高排村村民 莫秀芬
莫秀芬带着孩子来到工坊做刺绣,她告诉记者,从上个月才开始学习,挣了三四千块钱。
刘勤兰告诉记者,“村超”火爆出圈以后,县城已经有一部分人享受到了红利,但是在农村,就像她的老家高排村,村民们没有享受到。如何把村超红利走进村寨?把车间开到老家来,这些阿姨、奶奶们在家都可以有一份收入,还能更好地把这个手艺传承下去,觉得特别有意义。
年轻人回村后,小丹江苗寨有了新目标
挖掘家乡特色,在榕江县小丹江苗寨长大的吴昌瑞,则将镜头聚焦到村里的美景。小丹江苗寨地处雷公山国家生态保护区,被列为首批“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
在吴昌瑞的账号里,发布最多的是村里的小河,他说到:“唯有真挚动人心,我们主打的就是真诚,这些视频的内容,游客来到现场也是这样的情况。当时在贵州省的好评榜上是排名第一,而且占了半年之久,一条能够上几千万,见到人都想跟他分享一下喜悦。”
贵阳游客 鲁琳雯
在“村超”的带动下,去年,村里的旅游接待人数突破10万人次。鲁琳雯告诉记者,当时刷到他们在水里玩的视频,很有吸引力,所以就过来了,特地带小朋友来玩水。
榕江县平阳乡小丹江苗寨村民 杨胜彩
在吴昌瑞的直播间里,村民们也大大方方地推介着家乡。“年轻人现在陆陆续续都回来创业,拍视频宣传小丹江,这么多人来这里旅游,我今年也开了一家农家乐。”杨胜彩说到。
榕江县平阳乡小丹江苗寨村干部 金玉冰
1998年出生的金玉冰也是小丹江苗寨人,大学学的旅游管理,读书时就在旅行社勤工俭学,带团到黔东南的特色村寨旅游。“‘村超’火爆之前,我们这里农家乐、酒店民宿只有两三户,现在民宿就有20家,五一都是爆满,二三十名返乡的青年在做旅游,还是比较有发展前景的。”金玉冰说到。
吴昌瑞2019年大学毕业后,通过西部计划回到榕江县,最初在乡镇开展脱贫攻坚工作。回乡五年,吴昌瑞见证着家乡的变化,对于未来,他也有着自己的打算。他告诉记者,小的时候,长辈们希望子女能够往外面走,脱贫之后以及村超火爆以后,希望年轻人能够回到家乡来建设家乡。以前小丹江是只要让贵州省知道就行了,现在想办法宣传到国外,大家为了共同的目标都在努力。
十年收入翻十倍,花茂村的笑脸更灿烂
发展乡村旅游,贵州拥有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遵义市播州区的花茂村,是第一批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红色之家农家乐,是热门打卡地,特色美食盬子鸡深受游客青睐 。
广东游客 肖学强(戴帽子)
肖学强到花茂村的第一站就是红色之家,他告诉记者,慕名来吃这个盬子鸡,一位朋友老是介绍,味道非常好。
红色之家农家乐负责人 王豪
红色之家农家乐负责人王豪,大学毕业后,最初在遵义市区工作,随着家里生意越发红火,2017年,他回到家乡跟着父亲经营起了农家乐。他告诉记者,看到家乡越来越好,父亲给我说在花茂村,只要你勤快撸起袖子干,遍地都是钱。最高记录,一个中午摆过100多桌。现在店里有16个员工,请的都是周边的阿姨。
2015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来到花茂村,与这里的老乡们围坐交谈,有感而发说到:“怪不得大家都来,在这里找到乡愁了”。围绕看得见山、望得见水、记得住乡愁,今年,花茂村新建了一个田园观光项目。“我在花茂有块田”的乡愁标语成为新晋打卡点。
遵义市播州区花茂村村务员 付小芳
在观光园里,村务员付小芳正在给东南大学的社会实践团队介绍花茂村的发展情况,这里有一块田就是她家流转给村集体的。她告诉记者,打造这个农事体验园,让城里面的孩子来体验一下,增长他们的知识,也增加村里的收入。发展乡村特色产业,十年花茂村人均收入从十年前的近3千元增长到现在的3万多元。
东南大学学生 徐仁义
在介绍花茂村发展情况的过程中,付小芳还带着实践团队走访了村集体的蔬菜大棚、陶艺文化一条街等地方。“我们做的是一个乡村振兴的板块,花茂村的发展是比较好的,所以我们决定过来研学探究一下。这里农文旅结合,给当地的农民提供了很多的就业。”徐仁义说到。
探索乡村治理新机制,“村务员”为基层留住人才
村务员是播州区为稳定村级干部队伍实行的一项创新制度改革,在事业单位招考中拿出编制定向招聘村务员,激发优秀人才扎根和服务基层,破解村干部难选、难管、难当和难留的问题。
2021年,付小芳辞掉了在城里的工作,通过招考成为了花茂村的一名村务员回到家乡推动乡村旅游发展。谈到回乡发展的动因,付小芳说到:“我是这个村的村民,我想为这个村做点什么,家乡发展很需要我们这种年轻人来改革创新,这里产业发展比较好的几家都是年轻人在经营。”
超60%财政衔接资金用于发展乡村产业,为青年打造广阔空间
党中央政策好不好,要看乡亲们是哭还是笑。2021年2月,习近平总书记视察贵州时要求,“要做好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在乡村振兴上开新局”。牢记嘱托,贵州全面推进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进程。
贵州大学新农村发展研究院副院长 吴文旋
吴文旋告诉记者,年轻人多和产业发展是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的重要基础。贵州在打造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样板区的过程中,以“四在农家·和美乡村”建设为载体,贯彻落实“千万工程”,坚决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底线,将全省60%以上财政衔接资金用于发展乡村产业,大力发展特色产业,提升产业链附加值,让年轻人在家乡也能有广阔的发展空间和机会,鼓励其积极参与乡村治理和建设,为其创造更好的生活和工作环境,成为乡村发展的重要推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