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里山外贵州人】范干平:终生难忘贵州情

2024-07-30 18:11:40    来源:   安顺日报融媒体中心      

        人物介绍:范干平,1952年生,中国拍卖行业协会副秘书长,上海市拍卖研究中心主任。1969年从上海市赴贵州省安顺市紫云自治县上山下乡,在紫云工作过27年,1995年应聘回上海参与筹建上海国际商品拍卖有限公司,扎根贵州度过最美的青春岁月,贵州已成为范干平一生割舍不了的情怀。

0c3ce81b506a24da4ae6a3d04e3b45b.jpg上海赴贵州知青范干平

  有人这样评价范干平:“对安顺的情况了如指掌、如数家珍、娓娓道来,仿佛这里就是他的家乡。”

  范干平说,27年的贵州生活,这里有我曾经工作的岗位、曾经的事业、永远的朋友和无数难以忘却的故事,这些经历教会我做人和做事,让我在工作中,知难而上,不畏艰辛,这是我一生最宝贵的财富,我就是一名地地道道的贵州人。

  离开贵州回到上海工作后,范干平一直关注贵州的发展,多次带领企业家到贵州考察,带领上海摄影家记录贵州发展的新貌,出版书籍来展现安顺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变化,为第二故乡的发展建言献策,贵州已成为他一生割舍不了的情怀。

范干平夫妇和著名作家叶辛在紫云苗寨.jpg

范干平夫妇和著名作家叶辛在紫云苗寨(受访者供图)

  近日,记者在上海市拍卖协会见到曾赴贵州当知青的范干平,听他讲述在贵州工作生活的故事,以及他的宝贝《紫云眼》,一个个故事、一个个人物成为他人生中重要的一笔,也成为当地发展的见证。

初到贵州过“三关”

  1969年3月,刚过完17岁生日的范干平坐了72小时的绿皮火车来到安顺市紫云自治县水塘镇坝寨公社格备生产队。饮食、当地方言、农活成为刚到生产队的拦路虎:“吃不惯、听不懂、不会干。”

  经过一段时间的融入,从闹情绪到沉下心来学习,范干平慢慢开始听得懂方言、吃得了辣椒、会种地栽秧干农活了。多年后回想起来,他戏说这是过“三关”,“三关”过后在当地工作、生活的节奏也加快了。

  “当我们和乡亲们在语言上可以交流了,就慢慢融洽了感情,开始了独立生活。第一次乡亲招呼我们吃的‘鸡肉笃豆腐’是20世纪60年代末期贵州农村最好的一道菜。”时隔多年,每当看到铁锅里“嘟嘟”翻滚的鸡笃豆腐,范干平还嫌辣味不够而要求“再加点辣椒”。

66781b8626b40834aa43fe723a267b9.jpg

范干平在紫云工作时的照片(受访者供图)

  虽然条件艰苦,但范干平没有停下学习和探索的脚步,在紫云,他当过村里的会计、代课老师,后来考上师范学校,成为一名真正的教育工作者,又先后在紫云自治县教育局、政府及宣传部工作。

  “如果没有大家的帮助和支持,我也不能取得今天的成就。”范干平说。

走遍紫云:为当地发展贡献力量

  在紫云自治县工作的27年里,范干平几乎走遍了紫云的“卡卡角角”,从乡镇到村寨,从高山到河谷,每个地方,每个人他都如数家珍。

  教育是最大的民生,范干平到教育系统工作后,发现教育是制约当地发展的重要因素。1975年,范干平是到紫云自治县猫营镇猫营中学最早报到的教师,学校的建设还在进行中,半天上课、半天劳动,校长、教师、学生、群众一起动手建学校,夜晚和校长一起在工棚守材料的经历历历在目。当时的龚国权校长言传身教、以身作则,为教育事业默默奉献的精神一直影响着范干平。

66234d7f457ca05d5743c96008b8e50.jpg

范干平在紫云工作时的照片(受访者供图)

  回想起来,那时紫云的教育条件落后,交通闭塞、自然条件不好,缺水等因素阻碍了当地的发展。1995年范干平离开紫云时,县城才1.1平方公里,常住人口1万多人。

今到贵州:这里正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

  1995年回到上海工作后,范干平一直牵挂着紫云的发展,利用各种机会宣传安顺,为当地社会发展建言献策,用文字和图片记录下贵州的点点滴滴和正在发生的变化。

  2020年,范干平把在贵州的生活工作记录成了《紫云眼》,书中呈现一个上海知青如何成为一个贵州人的故事,故事有苦有甜,也记录了贵州在改革发展中的巨大变化。他想通过文字让更多人看到和了解紫云。

微信图片_20240729165958.jpg

范干平著书《紫云眼》及“海上·非遗”公益摄影图册

  当年72小时,今天朝发夕至。2017年3月,沪昆高铁全线通车后,安顺开展旅游活动,邀请当年的上海知青回家看看,10多位上海知青、10多家上海媒体参加了这次“安顺之恋”活动。

  随着一声清脆的汽笛声响,“黄果树号”列车在沪昆高铁上飞驰,以每小时250公里的速度飞回第二故乡安顺。此时坐在高铁上的范干平心情很愉快,早上在上海吃小笼包,晚上在安顺品牛肉粉,交通的发展拉近了贵州与上海的空间距离。

  “那时谁会想到格凸河会变成国家AAAA级风景名胜区,成为安顺旅游另一个新地标。”范干平感受着贵州县县通高速带来的便捷,从贵阳到紫云开车走高速也就1个小时左右,旅游业快速发展。

  如今再看,紫云自治县县城面积已达10平方公里,人口超过8万人,县城高楼林立,城市建设日新月异。范干平连连说了“四个想不到”!

  第一个想不到,高速公路通紫云,解决了出行难问题,当年紫云一天只有一班车到安顺,从贵阳到紫云要一天时间,现在一个小时就能到,一天一个来回都没问题。

2017年与安顺市民宗局副局长、紫云副县长在紫云县苗族聚居的四大寨镇.jpg

2017年在紫云自治县苗族聚居的四大寨乡探访(受访者供图)

  第二个想不到,互联网连接山里山外,在网上可以买到紫云的红心番薯,而且物流配送也快。有朋友尝到红心番薯好吃后,立即网上订购了一百箱,仅三天的时间就在上海收到了来自紫云的农产品。依靠互联网 高速公路网,贵州的土特产就像插上了翅膀,飞往全国各地。

  第三个想不到,紫云山乡变化巨大。城市建设好,学校建设好,在这个喀斯特地貌地区建起一座崭新城市,街道纵横、高楼林立,美丽的公园,特别是学校,办学规模和质量上都具现代学校的标准。

  第四个想不到,虽然离开紫云已29年,但紫云的朋友、同事、乡亲、邻居都没有忘记他。“吃过了没有?”有朋自远方来,一句当地的问候总温暖着他。现在还时不时收到紫云朋友寄来的贵州绿茶、粑粑、腊肉等当地特产。

了却“三大心愿”

  2023年初,范干平组织了上海的10多位知名摄影家到紫云和西秀开展“海上·非遗”公益摄影,并在上海开展专题展览和研讨,巧借上海资源通过镜头向外界展示安顺浓烈的民族风情和绚丽多彩的自然风光,还向安顺市委宣传部、紫云自治县人民政府和西秀区委宣传部捐赠了177幅安顺非遗作品数据。

微信图片_20240729171117.jpg

牵引上海公益摄影家赴紫云、西秀拍摄作品在上海展出(受访者供图)

 “离开贵州后,我一直有‘三大心愿’。一是通过自己的努力,牵引上海宣传资源用山外人的眼光推介贵州;二是将自己在紫云工作的经历和往事汇写成书;三是邀请词曲家为紫云创作歌曲。”范干平说。

  深深的贵州情结见证着心愿的实现,随着公益摄影的开展和《紫云眼》的出版,范干平的“三大心愿”已成其二。如今,经过一年多的努力寻找,在范干平的对接下,一位著名词曲家已应允深入紫云体验当地独特的自然风光和风土人情,努力尝试为紫云创作一首专属歌曲。范干平说,“歌曲创作完成的话,也成功了了我的‘三大心愿’”。

与50多年前担任紫云县格凸河村苗族杨支书合影。.jpg

范干平(右)与50多年前担任紫云自治县格凸河村苗族老支书合影(受访者供图)

  有人问范干平,是什么支撑你从上海不远千里来到贵州,走遍紫云的山山水水,离开后还一直关注当地的发展?他说,贵州是培养我的第二故乡,在贵州我经历了很多一生难忘的事情,锻炼了我的意志,磨炼了我的心性,让我在回到上海工作后,多了很多精神上的支持,每当遇到困难时都会不断激励自己,从而获得最后的成功。


来源:天眼新闻


责任编辑:李芸 二审 毛丽 三审 徐昕

站内搜索

热门排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