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巴黎塞纳河畔,24岁的谢瑜单手插兜,用又一个10环,锁定奥运冠军。
举枪、瞄准、击发……这一枪,打破了毕节奥运奖牌为零的历史;这一枪,让谢瑜站上世界之巅;这一枪,是对十年奋斗的最好回答。
▲截图来源:央视频
故事的开头,略显俗套,和大部分选择体育的孩子一样,谢瑜的文化成绩,有些“捉襟见肘”。
父亲常在外务工,叔叔谢忠良,成为年幼谢瑜的引路人。
▲谢瑜与叔叔谢忠良合照(左:谢忠良、右:谢瑜)
谢瑜的体育天赋早早凸显,谢忠良回忆:“北京奥运那年,谢瑜在学校的迎奥运体育活动拿了三张奖状。”老家墙上的奖状,似乎早早预示着谢瑜与奥运结缘。
“何不试试体育?”这个酝酿已久的想法最终成真。2014年,谢忠良将谢瑜送到毕节市体育运动学校,射击冠军,第一次拿起了枪。
“天赋”——是时任毕节市体育运动学校射击项目主管教练彭新志对谢瑜的第一印象,“同一批娃娃,谢瑜的枪感最好。”
▲得知谢瑜获得冠军时激动的彭新志(彭资竣 摄)
仅练习一年,谢瑜就在贵州省射击锦标赛斩获男子少年组10米气手枪、50米手枪慢射两个项目金牌。
射击讲究精细地控制,一次呼吸,一丝情绪,一个起伏,都可能造成重大失误。大量的训练,才能提升稳定与专注。
两年多的时间里,谢瑜训练不易,几乎是全年无休地练,反复、大量、持续举枪,浑身酸痛是常有的事。而随着天赋的展现,谢瑜需要更大的舞台。
▲谢瑜(资料图)
一个稍显寒冷的夜,谢瑜匆匆推开家门,时针指向九点,亲人们围在桌前,随着最后一员落座,年夜饭正式开始。
红烧肉、炒猪肝、折耳根……年年有“鱼”……大伙儿谈笑家常,红窗,映着团圆。
翌日一早,大年初一,告别家人,谢瑜又踏上返程训练的旅程。无论训练多忙,尽量陪家里吃一顿年夜饭,这是谢瑜的习惯。
▲左起谢瑜婶婶(张菊)、叔叔(谢忠良)、爷爷(谢敏昌)、爸爸(谢洪灿)(彭资竣 摄)
从毕节体校到贵州省射击射箭运动管理中心集训、进入省队,最终抽调国家集训队,更大的舞台,意味着更多的付出。
匆匆的团聚,匆匆的告别,对于谢瑜的婶婶张菊来说,几乎习惯。“感觉孩子一下成了国家的人,和我们倒是聚得越来越少。”张菊的话语,带着不舍,又带着骄傲。
▲谢瑜(前排中间)儿时与家人合影 (卢香梅 摄)
入队后,谢瑜的训练任务越来越重,回家的次数,也越来越少,但有限的团圆里,他总要为长辈添置些衣物,给弟弟妹妹发压岁钱。
多年前,亲人们在外奔波忙碌,工作较为稳定的谢忠良和张菊夫妇,主动把哥哥姐姐家的孩子接到家中抚养,家里一下八九个孩子,爷爷谢敏昌成了“幼儿园园长”,张菊就是“副园长”。
随着谢瑜的一次次胜利,随着孩子的又一次远行,恍惚间,张菊发现,他已成为赛场沉稳内敛的射手,那个曾在家里叽叽喳喳的娃娃,已陡然长大。
▲中国射击队队员谢瑜(右三)在训练中。图片来源:新华社
每次谢瑜取得成绩,家人们总轮流和奖牌合影,这是独属于这个家庭的仪式感——这个孩子,是他们的骄傲
但自豪之余,谢家人,保持着自己的生活节奏。
随着爷爷年迈,谢瑜的父亲谢洪灿搬到了七星关区,和叔叔谢忠良一起生活,兄弟俩共同照顾老人,谢瑜的亲戚在城郊开了矿泉水厂,谢洪灿和大儿子就帮着家里人送水。
2018年,世界青年射击锦标赛(韩国)团体第三名;2020年,全国射击冠军赛男子10米气手枪银牌;2021年,第十四届全运会10米气手枪混合团体铜牌;2022年,全国射击冠军赛男子10米气手枪个人银牌;2023年,世界射击锦标赛男子50米手枪慢射个人赛金牌……
一路走来,谢瑜斩获渐丰,长辈们的生活,早已无忧,但谢洪灿和谢忠良仍保持着淳朴谦逊的生活状态,谢忠良说:“孩子的成绩固然可喜,但我们还是要务实,要自食其力。”
回到那个难忘的下午,决胜一刻,意大利名将马尔蒂尼打出9.5环,谢瑜则稳稳命中10环,转播镜头里,一人抱憾低头,一人专注瞄准。
▲巴黎奥运会男子10米气手枪决赛转播画面 (彭资竣 摄)
随着气手枪子弹的击发,240.9环,这个成绩,让五星红旗在领奖台上高高飘扬,也让谢瑜这个名字火遍全国。
十年磨炼,十年功成。
不知那个少年在年幼握枪之时,有没有想到这登顶一刻,但如今,他已是睥睨天下的“枪王之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