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中国行】“留住乡愁·传统村落安顺行”系列报道之十二丨镇宁官寨村:青山环抱古村落 一砖一瓦诉乡愁

2024-08-09 00:48:47    来源:   安顺新闻网      

在镇宁自治县西北面,连绵起伏的青山之间,坐落着一个不为大众所知的小山村——官寨村。这里没有城市的喧嚣,只有自然的恬静。山间树木郁郁葱葱,山峦在蓝天白云的映衬下,显得越发苍翠欲滴,村中的古银杏树挂满果实,微风拂过,树叶沙沙作响。


图片

群山环抱中的官寨村


走进官寨村,砖墙斑驳的小巷,白墙黑瓦的民居,村民们闲暇之余坐在门前互话家常,远处炊烟袅袅升起,让人感受到一种原始的宁静。2016年,镇宁丁旗街道官寨村入选第四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


官寨村距镇宁丁旗街道17公里,紧临六枝特区。该村以汉族为主,周边分布有布依族和苗族村寨。该村始建于明朝初期,曾是温少奎土司府驻地,亦是温氏家族的定居处,距今约600年历史。斗转星移,随着官寨村的规模逐步扩大,这里形成了以温氏为主的多个姓氏共居的村落,全村300多户,就有40多个不同姓氏。


图片


保存有城墙和避难洞遗址的大屯山



官寨村区位优势明显,过去是连接周围地区的重要节点。作为土司府驻地,选址上通常考虑军事防御的需求,官寨村地势险要,四面环山,南侧为洞边田,明沟、暗河、溶洞等形成的河流在山间汇集。自然环境构成了坚固的防御,环绕着城址,又有一系列险峻的军事关隘和防御设施。


“在官寨村周围的山体上,有用石块堆砌而成的古城墙,同南面自然山体对门坡,东面自然山体大屯、小庙坡,背面自然山体后坡,西面自然山体大坡,形成围合之势。”官寨村副主任林发科介绍,村子主要出口有4个,分别在东西南北4个方向构筑城门,城门位于两山之间险要的垭口位置,城门旁分别有一座土地庙。


图片

官寨古城墙遗址


如今,官寨村的城门已然不在,但周围自然山体和农田基本未受到破坏,从城墙、城门和周围环境之间的关系上,仍可窥见当时官寨村在政治、文化、经济、军事上的重要性。树木掩映间,可见城墙历史遗存,仿佛诉说着曾经土司府邸绵延数百年的辉煌。


图片

掩藏在林间的城墙拱门


图片

山顶上的石头城堡


官寨村落聚集区脉络关系保持较为完整,位于村落中心位置,有一口古井,是村庄饮用水水源地,也作为村落发展过程饮水思源的见证。在村子南边,有一棵200多年历史的古银杏树。在村子一处小巷深处,是一栋充满岁月痕迹的石木房屋。


图片

寨中的古井



图片

千年古银杏树



“这是范家大院老屋,曾经也用作粮仓,现已经无人居住。房子建于清代,为单层建筑,整体为木结构,外观质朴简洁。”林发科介绍。


图片

建于清代的范家大院


官寨村保留了大量极具黔中地区特色的传统建筑,房屋多为石木结构,墙体用石料垒砌而成,屋顶因地制宜,采用当地出产的天然石板,贵州本土建筑和江南建筑风格得到完美结合。


图片

官寨村古街道


安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白骨塔坐落在村东面。该建筑为二层八角攒尖封闭式石塔,塔高约7米。塔侧一石碑上清晰记录了白骨塔的由来。清咸同年间,当地爆发农民起义,起义军攻陷土司府所在地官寨,结束了温氏土司对扁担山周边区域数百年的残酷统治,但战争惨烈,死伤者众多。同治十年,甘肃提督陶茂林奉命前来戡乱,途经官寨,建石塔一座,收山野尸骨,合葬于塔中,并立碑记述此事,让所有亡灵得以安息。


图片

官寨白骨塔


岁月流转,数百年过去,这段历史已逐渐远去,但在村子中留下的一道道痕迹,仍在诉说着这段被时光埋藏的历史。


作为传统村落,官寨村还拥有着许多灿烂的文化。竹编工艺在官寨村有着悠久的历史,与当地人民的生产生活紧密交织,虽然随着生活环境变化,村民对竹编需求减少,但该项技艺在官寨却得以保留。花灯是早年间传入镇宁汉族与少数民族杂居地区的一种具有广泛群众性的民间歌舞艺术形式,在农闲时或重要节日,官寨的村民们便会组织起来,手持折扇和手帕载歌载舞。


图片

官寨村竹编产品


望山见水,记得乡愁。官寨,这个宁静的小村庄,任凭时光更迭,就这样一直娴静安然地坐落在群山之间,在阳光的照射下,呈现出一幅秀美的乡村画卷。


安顺日报融媒体中心记者

郭黎潇 吴学思 李超然


责任编辑:李阳雪 校对:梁惠焜 二审:毛丽 三审:陈明

站内搜索

热门排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