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中国行】普定穿洞遗址: 探索古人类活动“文明之源”

2024-08-14 18:12:08    来源:   安顺日报融媒体中心      

图片图片

今年1月,贵州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和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发布最新考古结果:历经两年考古发掘,贵州普定穿洞出土数量丰富、类型多样的骨角器和旧—新石器时代过渡期的墓葬,并且在早年发掘的地层之下又发现新的更早的文化遗存!地层分析及光释光与碳14测年结果将该遗址古人类活动的历史推至至少5.5万年以前。

普定穿洞遗址

“最新测年数据显示,穿洞遗址年代跨越旧石器时代中期末段、晚期和旧新石器过渡时代。”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副所长、普定穿洞遗址考古领队张兴龙告诉记者,据目前考古资料初步判断,在距今5.5万年以前,穿洞有了最早的人类活动,此后一直延续到距今8000年。其中,在距今1.2万年前后,是古人类活动最频繁的时期。

这一发现不仅丰富了贵州地区的人类活动史,对重新认识约5.5万年前的“穿洞人”和研究贵州高原旧石器时代中晚期的文化面貌和格局,探讨现代人起源、中国西南地区早期人类适应性策略的转变、史前文化交流等学术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普定穿洞遗址发掘区

位于贵州省普定县城西南约5公里的穿洞,因南北对穿而得名。穿洞遗址以其丰厚的历史文化积存印证了黔中地域辉煌的史前文化,成为考古学界一颗引人注目的灿烂明珠。1988年1月,经国务院批准,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跟随普定县文体广电旅游局文物管理所所长王泽星,记者来到穿洞遗址,远远望去,映入眼帘的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穿洞遗址”保护标志碑,站在穿洞口,微风轻拂而过,王泽星向记者描绘着这里的发掘经过及史前人类文化演变的历程。

“穿洞遗址的发掘可分为三个阶段,1979年进行过试掘,1981年至1983年进行第二次发掘,从2022年开始进行的第三次发掘。”王泽星说道。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穿洞遗址”保护标志碑

这并非是穿洞遗址的第一次发掘,发现于1978年的穿洞遗址,被认定在考古学上有重要价值。在1979年进行过试掘。1981年、1982年,在著名考古学家张森水的主持下,该遗址进行过两次考古发掘,出土两具完整的人类头骨和丰富的石制品、骨角器、动物化石。其中骨角器1000余件,成为当时全国第一、世界罕见的出土磨制骨器最多的史前遗址。

时隔40年,在时任中国考古学会旧石器考古专业委员会主任高星的推动下,2022年经国家文物局批准,贵州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联合对穿洞遗址启动了持续两年的第三次考古发掘。期间,北京大学、山东大学、武汉大学、中国科学院大学、南京大学、四川大学等高校的部分科研人员与研究生加盟考古队,开展多学科协同攻关。

“相比40年前的考古发掘,这次的考古发掘学术目标主要是‘解遗留问题’,对以往学术进行补充或修正,发掘研究过程更加精细,科技含量也更高。”张兴龙告诉记者,此次穿洞遗址的进一步发掘和研究,主要为探讨古人群迁徙、扩散、交流与族群融合的过程及动因,为探寻史前文明演进轨迹,描绘出更多彩的模样。

普定穿洞遗址出土的部分遗物

本次发掘面积40平方米,揭露的地层厚度超过6米,共出土石制品1万余件,骨角制品2500余件,动物骨骼10万余件,数量丰富、类型多样、加工精致的骨角器是本次考古发掘的重大收获。

此次发掘进一步证实穿洞是目前中国乃至整个东亚地区出土磨制骨器数量最多、类型最丰富的旧石器时代遗址,为研究中国乃至东亚史前磨制骨器的源流、技术特征和时空分布,分析对比与东南亚乃至欧洲、非洲同类考古材料的异同及关系,提供了系统、全面、珍贵的材料与信息。

“目前,我们已经进入了资料整理和系统研究阶段,有关考古发掘研究成果将会在此后工作中进一步得到明确与证实并进行发布。”张兴龙满怀期待地说道。

普定穿洞遗址——第三期 装饰品(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提供)

普定穿洞遗址——出土的砍砸器(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提供)

普定穿洞遗址——出土的碾磨器(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提供)

穿洞遗址探索的是这片土地古人类文化的“文明之源”,在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的过程中,人类足迹和文化通过不断迁徙、扩散、交流与融合,在这里留下了深深的烙印,穿洞古人类文化遗址,形态奇特的莲花古洞、化处空山、清幽古刹玉真山寺、马场西堡古屯、“大明定南所”石刻等,无不饱含深刻的历史文化。

穿洞遗址,像一盏明灯照亮了这方土地厚重的人文历史。

安顺日报融媒体中心记者

鲁开伟


责任编辑:顾宇 校对 梁惠焜 二审 吴丹 三审 罗希

站内搜索

热门排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