串企成链,聚链成群,蓄能成势。贵州大龙经济开发区正“锰”力全开,开辟和塑造发展新赛道、新动能、新优势,打造新型功能材料产业集群高地。在贵州能矿锰业集团有限公司生产车间,伴随着各类机器设备运转、轰隆作响,经焙烧、化合,净化、电解等工序后,电解二氧化锰“新鲜出炉”;贵州红星发展大龙锰业有限责任公司的高纯硫酸锰生产车间,工人们熟练地进行着氧化锰矿粉的浆化、脱硫、分离、除杂、蒸发等作业。
能矿锰业生产的电解二氧化锰、红星发展生产的高纯硫酸锰,最终都向全球领先的新能源材料综合服务商中伟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中伟铜仁(上市主体)产业基地聚集。视角转到中伟铜仁(上市主体)产业基地新材料循环车间,从园区上游企业输送过来的高纯硫酸锰,通过与硫酸钴、硫酸镍等核心材料的技术加工后,即是锂电池用三元前驱体材料。
企业互相配套、耦合发展,这样的场景,在贵州大龙经济开发区内随处可见。也正是园区一众新型功能材料企业的默契协作,擘画出了新型功能材料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新图景。近年来,在中伟股份等龙头带动下,一批新能源汽车产业链企业入驻贵州大龙经济开发区,新型功能材料产业“滚雪球”效应显著:中伟铜仁(上市主体)产业基地、红星发展、贵州大龙汇成新材料有限公司、能矿锰业等龙头企业链式集聚、厚积成势;贵州中科星城石墨有限公司、山河智能、广东凯金、广东嘉尚、四川长虹、丹斯迪等上下游产业链企业协同发展,支撑力愈发强劲。截至目前,贵州大龙经济开发区新型功能材料产业集群规上企业已发展至17家。形成了以正极材料、负极材料、综合回收研发利用于一体的锂离子动力电池新材料循环产业链。以高纯硫酸锰、镍钴锰三元前驱体、锰酸锂、锂离子动力电池负极用石墨等为核心的新型功能材料产业集群,其中,高纯硫酸锰市场份额全国占比80%,锂离子动力电池负极用石墨市场份额全国占比15%,镍钴锰三元前驱体市场份额占比28%。
数据显示:2023年,贵州大龙经济开发区完成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234.99亿元,新型功能材料产业产值203.22亿元,首位产业发展带动进一步凸显。龙头带动,聚链成势。随着新型功能材料产业链、配套不断完善,贵州大龙经济开发区新型功能材料企业发展动能持续增强,产业集群“朋友圈”越来越大。
红星发展是入驻贵州大龙经济开发区最早企业。近年来,该公司致力科技攻关,通过烟气脱硫、锰钡结合等新工艺、新技术的应用,建成了电池正极材料所需要的锰系产品循环产业链,发展成为独具竞争优势的新能源电池材料生产企业。聚焦锰系基础材料及先进电池材料,汇成新材料坚持科技创新引领发展,先后研发出电池用硫酸锰“直接提纯法”、锂电池用四氧化三锰“直接氧化成型法”、浸出锰渣综合利用技术和硫化锰渣资源回收产生三元前驱体原料等先进工艺技术,建立了“原锰矿-工业硫酸锰-电池用硫酸锰-锂电池用四氧化三锰-高端锰酸锂”产业链,实现从锰矿加工到锰系锂电池正极材料深加工全产业链规模化发展,成为全球领先的电池用硫酸锰生产服务商。勇挑国有企业引领产业发展大旗,能矿锰业不断提升技术工艺水平,提高电解二氧化锰、硫酸锰、金属锰等产品品质,为“左邻右舍”做好配套服务,做大“精细用矿”文章,加快推动园区新型功能材料产业耦合发展。
中科星城2016年入驻贵州大龙经济开发区,主营动力电池、消费类电池材料,是我省最早做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的企业。2023年2月,三期项目全部建成投产后,产值连翻数番,当年完成产值32.78亿元。
而作为贵州大龙经济开发区新型功能材料产业集群的新成员,贵州凯金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10万吨石墨化成品线2023年实现满负荷生产,并获得多项发明专利和实用性技术突破,生产的产品得到许多国内外知名企业的青睐。
与此同时,贵州星茂新材料有限公司年处理5万吨废旧锂电池资源循环利用项目、贵州嘉尚新能源材料有限公司年产25万吨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产业园等一批重大项目,正紧锣密鼓建设中,这批优质项目建成投产后,将进一步夯实贵州大龙经济开发区新型功能材料产业集群发展动能。一心一意谋产业发展。据贵州大龙经济开发区经济发展局相关负责人介绍,接下来大龙开发区将继续聚焦锰系新型功能材料做好文章,围绕建链、延链、强链开展产业链招商,加强对集群中小企业的扶持,积极争取各项扶持政策,在政策、资金、资源、人才上给予倾斜,全力打造新型功能材料产业集群高地,奋力建设千亿级产业园区。
来源:微铜仁
责任编辑:陈亮 二审 梁惠焜 三审 徐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