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地处麻山腹地的紫云自治县猴场镇打哈村打望组,今年80岁的“东郎”陈兴华正与徒弟陈志龙,你一句我一句地练习唱诵苗族史诗《亚鲁王》。
《亚鲁王》是我国第一部苗族长篇英雄史诗,该史诗积淀了大量有关苗族的历史文化信息,具有文学、宗教学、历史学、民俗学等多方面的价值,讲述的是西部苗人创世与迁徙征战的历史,主角亚鲁王是苗族同胞世代颂扬的民族英雄。过去没有文字记录,靠苗语口口相传上千年,一般在苗族送灵仪式上唱诵,如今在婚丧嫁娶、乔迁过节场合选择性唱诵,唱诵《亚鲁王》的歌师被称为“东郎”。
“16岁开始,我先后拜了三位师父学唱亚鲁史诗,20岁便成为小有名气的‘东郎’”。陈兴华是《亚鲁王》国家级非遗传承人,在他位于紫云自治县猴场镇打哈村打望组的家,如今是紫云自治县26个《亚鲁王》传承基地之一,由他亲自教授过的徒弟已有百余人。
现年33岁的陈志龙,是陈兴华最年轻的徒弟,农闲之时,他就来到陈兴华家里练习唱诵苗族史诗《亚鲁王》,经过两年的学习和练习,也已成为一名“东郎”。
这些年,为让苗族史诗《亚鲁王》唱诵腔调更准确、教学更便捷,他还把自己的唱诵录制成音频或视频,发到徒弟手机上供他们学习,有问题及时电话沟通。
“《亚鲁王》这部苗族史诗内容丰富,需要连续45个小时才能唱诵完毕,由于过去没有文字记载,使得传承非常困难。”紫云自治县亚鲁王文化研究中心主任肖仕芬说,21世纪初,紫云自治县成立了亚鲁王文化田野工作室,对濒临消失的亚鲁王文化进行抢救性收集、整理,翻译后出版了苗族史诗《亚鲁王》。
作为中国第一部苗族长篇英雄史诗,《亚鲁王》2009年被评为当年“中国十大文化发现”之一,被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纳入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重点项目。2011年,《亚鲁王》列入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截至目前,由紫云自治县亚鲁王文化研究中心建立数字档案的“东郎”有1778人,通过“东郎”广泛唱诵苗族史诗《亚鲁王》,让口口相传的《亚鲁王》更好地传承下去,让更多人熟知。
“为传承好、保护好亚鲁王文化,我们通过开展亚鲁王田野工作,了解亚鲁王文化与‘东郎’的关系,同时采取‘东郎’普查等方式来搜集、整理、挖掘亚鲁王文化。”肖仕芬说,文化遗产是宝贵的精神财富,承载着乡音、乡情、乡愁。列入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苗族英雄史诗《亚鲁王》,记录着苗族同胞不甘落后、艰苦奋斗的历程,下一步将积极开展保护和传承工作,让优秀的民族文化得以传承、发扬、发展。
安顺日报融媒体中心记者
姚福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