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3日,在西秀区新场乡场坝社区居委会的旱田、旱地里,一株株旱稻长势喜人,绿中泛黄的稻穗低垂着头,就要成熟了。
民以食为天,粮以稻为先。然而,因地处山地丘陵地区,缺少农田灌溉水利设施,种植水稻在新场乡很难获得良好的收成。“全乡耕地2.5万亩,其中水田4426亩,但没有水灌溉,农户种水稻往往是‘靠天吃饭’。”新场乡农服中心负责人华飞雄说。
新场乡场坝社区干坝组水稻集中种植区
为坚决守牢粮食安全底线,深入贯彻落实“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今年,新场乡立足辖区实际,积极探索推行“水稻旱作”新模式,试点发展节水抗旱稻种植,着力让老百姓的“米袋子”更安全、“钱袋子”有保障。
“目前,我们在场坝社区居委会、关山村、勇江村三个片区,选取高榜田、平旱地、旱改水田、坡地等四类耕地作为试点,示范推广种植50余亩滇禾优615旱稻。”华飞雄介绍道,旱稻是采取直播方式种植,减少了常规水稻种植的育秧、打田、移栽、插秧等工序,既节水又抗旱,还节省了人力物力的投入,每亩节约种植成本400元左右。
伍选和、伍长惠是该乡场坝社区居委会干坝组村民,在乡党委政府的鼓励下,他们参与了旱稻试种。
新场乡农技人员与农户查看旱稻长势
“我家种的这块旱稻约有1.5亩,你看这个稻穗多长,稻谷颗粒也多!”伍选和笑着说。
“在我们这个地方,望天落雨,打田费力。还是种旱稻恰当,不用赶水打田,避免了育秧风险,还不用引水灌溉。把土翻松,拖好行沟,就可以撒种子栽了,我一个人就可以种下去。”伍长惠深有体会道。看着自家1亩多旱稻沉甸甸的稻穗丰收在望,她说:“明年我家还要继续种,把其他几块田和地都拿来栽旱稻。”
试种旱稻,新场乡着力解决旱地稻田易生杂草、病虫害防治等问题,借鉴学习其他地区成功经验,结合实际,统一播种前旱地平整和施肥除草、播种时条播的行距和株距、播种后草害病害虫害防控等农事。选派责任心强、农业技能强的农技人员作为“农业专员”,对旱稻进行播种全过程跟踪管理,每周深入旱作稻田观察旱稻长势、草害病害虫害情况,记录试点数据等,引导农户规范化种植旱稻。
旱稻长势喜人
“根据土壤肥力下好底肥,把旱稻种下去后,在确保土壤湿润的情况下,只要重点做好除草、追肥、病虫害防治这些农事,就能确保有好的收成。”华飞雄说,预计今年新场乡试种的旱稻稻谷亩产量在400公斤至600公斤之间。
据该乡党委副书记、副乡长陶燃介绍,新场乡平均海拔1215米,年降雨量1333.2毫米,满足了“旱作杂交稻需在海拔2000米以下,降雨量大于1100毫米的区域种植”的条件。为抓好旱稻试种工作,新场乡借助区农业农村局资源优势,组成区乡两级水稻旱作技术服务团,从选地整地、品种选择、播种施肥、防除杂草、田间管理、病虫害防治等方面,给予农户“保姆式”服务,解决了农户“没技术、没经验、不敢种”难题。
“对于新场乡来说,因地制宜推广旱稻种植,是拓宽粮食生产新‘稻’路的‘粮’策。可以有效挖掘、释放山区稻米生产潜力,切实保障粮食安全,实现‘藏粮于民’。”陶燃说,聚焦旱稻种植“稳面积、提单产、促增收”,新场乡还依托市农科院、安顺学院水稻研究专家资源,为种植户提供技术指导服务,并由政府出资购买4台旱作水稻播种机,免费为农户提供机械化播种服务,提高农业生产效率。
安顺日报融媒体中心记者
吴学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