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中国行】拓古传今,让文物“活”起来

2024-09-06 11:56:08    来源:   安顺日报融媒体中心      

图片

  文物是人类文明的精神瑰宝,是世代相传的智慧结晶。它除了艺术价值之外,还为我们深入了解历史打开了一扇窗户。可以说,每一件文物都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让我们能够在欣赏中感悟到古人的智慧。文物在承载灿烂文明的同时,也维系和弘扬了我们的民族精神。

  传拓,是我国一项古老的传统技艺,不仅为物象留影,也为历史佐证,为文化传承,是文物保护工作不可或缺的举措。一件件拓片,留存下的是一段段历史文化的宝贵印迹。

  近年来,紫云自治县积极把文物保护作为繁荣文化事业的重要举措,通过组建拓片专班开展田野调查和抢救性拓印工作、出版文物古迹专著等,多措并举推动全县基层文物保护工作高质量发展。

  记者带着文物保护工作的许多疑问,去探寻紫云用传拓技艺让历史文物“活”起来的故事。

  问:什么是传拓?

  答:“古代3D打印技术。”

  在没有照相机的情况下,古人如何记录碑刻、青铜器、石刻等文物上的图案、文字呢?对文物进行“拷贝”所依靠的正是一种叫传拓的传统技艺,放在今天也完全不输3D打印的效果。

  所谓传拓,就是纸和墨(色)以拓包从铸、刻器物上捶印其文字或图案的技术。它自身的特点,注定了它不是一门可以独立存在的艺术。它印照着每个和它结伴同行的时代里那些值得留存的文化艺术现象。

  “清洗、上纸、捶碑、上墨、晾干、起纸,每一步都要沉住气。”在紫云自治县格凸河景区的印山书画院,紫云自治县文物古迹拓片协会主席陆凯在一块刻有字的木板上蒙着纸张,用不同的工具在纸张上或横向轻刷,或纵向捶打,动作娴熟,一气呵成。待纸张风干八九成后,轻轻揭开纸张,和木刻相同的一件复制品便产生了。这张拓片和原物相比不仅大小一致,而且不失历史感、艺术性,可谓精美之至。

  为何会从事拓印工作?

  陆凯介绍,紫云历史文化悠久,文化遗产众多。目前紫云已发掘保护的可移动文物有800余件,不可移动文物有500余处。古驿道、古宅牌坊、石桥石硐、碑碣墓志、城垣、岩画等百年文物遗产、遗址随处可见。而随着时代变迁和社会发展,县域内诸如摩崖石刻、古宅牌坊等重要文物古迹风化脱落、破损、流失等问题日趋突出。

  为切实加大文物保护力度,推进文物科学适度利用,使文物保护成果更多地惠及人民群众,紫云自治县高度重视文物保护工作,于2022年初成立了文物保护工作专班,对县辖区内的重要文物古迹进行普查,本着“保护为主、抢救第一”的原则,对保存完好的摩崖石刻、古宅牌坊、古墓碑碣等进行拓片保护。

紫云自治县文物古迹拓片协会工作人员正在给文物古迹拓印

  怀揣着对传拓技艺和文物保护的热爱,作为文物保护工作专班成员之一的陆凯与同事赵玉和、王凯俊等人一起,阅读了大量传拓相关书籍,专注于传拓研究,不断摸索与实践。同时,为了更好地了解和掌握传拓技艺,积极与专业人士多交流沟通、总结学习。

  谈起拓印工作的过程,紫云文物古迹拓片协会成员赵玉和也感触颇深。他说,拓印工作多数都是在野外,很多时候需要跋山涉水。在拓印文物过程中,由于很多文物年久失修,需要通过现开路,搭架子等方式来拓印。“拓印工作这条路是艰辛和枯燥的,而协会成员们却乐在其中。而且每当完成一幅拓片,看到人们对这些传统文化瑰宝叹为观止,对古代匠人精湛技艺赞不绝口,枯燥和艰辛瞬间消散,心中升起一股莫名的力量。”

紫云自治县文物古迹拓片协会工作人员正在给文物古迹拓印

  两年来,紫云文物古迹拓片协会成员俯身于山水间,用脚步丈量这片土地,用双手拓制文物遗存,足迹遍及全县13个乡镇(街道)160余个村寨及邻县区,调查摩崖石刻、古驿道、古宅牌坊、石桥石硐、古墓碑碣、城垣、岩画等300余处,开展文物拓片230多处,完成拓片作品317幅。

  问:传拓作品以何种方式让大众认识?

  答:展厅,《紫云文物古迹拓片集》。

  在格凸河景区的印山书画院里,一百余副从摩崖石刻、古宅牌坊、碑碣墓志、城垣、岩画等处拓印而来的拓片作品悬挂于院内大厅。

  一张张拓片,仿佛承载着历史温度,传递着时代脉搏,以其独特的方式在低语沉吟。

  在整个拓片展厅内,一幅名为《龙章宠锡》的拓片作品最引人注目。“‘龙章宠锡’,也就是圣旨恩赐的意思。”陆凯告诉记者,“龙章宠锡”是皇帝对有功大臣的最高奖赏。

拓片展厅

  整个拓片工作中,工作人员找到最早的一处石碑在猴场镇剋座村,名为《慎终追远》的石碑。它来源于1670年,石碑通体195个字,记载了清朝顺治年间昭威将军韦启名在剋座村保境安民的故事。

  “拍照留存这种做法比较简单,却留不住这些古迹的本来面目,而拓片作品有着浓厚历史沉淀,能传神地体现出古代文人墨客的心境,是照片、复印品所无法比拟的。”赵玉和说。

拓片展厅

  为进一步向广大群众展示拓片背后承载的灿烂文化,增强广大市民的文物保护意识,今年年初,紫云不仅将拓片作品进行展出,还将拓片汇编成集,出版发行了《仁者寿——紫云文化古迹拓片集》,让更多人认识和了解紫云的历史文化。

  翻开拓片集,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仁者寿”三个字。“仁者寿”三字不仅是拓片集书名,也是本集第一张拓印,源自紫云印山绝壁的摩崖石刻,是紫云历史文化的重要见证。

陆凯介绍拓片

  “‘仁者寿’语出《论语·雍也》:智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由贵州提督杨天纵镌书。‘仁者寿’‘寿者仁’,正着读、反着读,寓意都很美好。”赵玉和介绍。

  而在坝羊镇新羊村发现的《新羊村石刻》,讲述了第一任八羊书院院长辅良臣的生平事迹;《状元游街》出土于五峰街道枫香村,生动展现了清朝咸丰年间紫云学子高中后游街庆贺的热闹场景······

  问:传拓技艺的意义?

  答:让古迹文物“活”起来。

  传拓,在一“擦”一“扑”中触摸历史脉搏。

  “拓片往往蕴含古代历史、文化、艺术、生活等各方面信息,在历史考证、书法艺术、文学艺术方面都很有价值。可以填补历史文献档案的缺乏,还有着深刻的社会意义。”陆凯说,拓片作为一种载体,让古迹文物“活”起来。

紫云文物古迹拓片协会成员赵玉和正在制作拓片

  通过整理研究这些拓片作品,可以充实地方文献资料,将不可移动的文物变成可移动的,与拓片“对话”的过程,让人们在千载时光中走进历史的真实,去感触文化脉搏,在现实生活中温故知新,传承和发扬历史文化。

  一个个拓片的诞生,也是一处处古迹的“破土新生”,人们除了邂逅镌刻在石头上的悠久历史外,也正不断增强紫云的文化底蕴,推动文旅融合发展。

  现在,印山广场上的摩崖石刻“仁者寿”三个大字成为紫云自治县内的城市新地标,吸引众多市民游客驻足欣赏。

  赵玉和介绍,这幅“仁者寿”始于1741年的柳体楷书,每字两米见方。距今已有近400年的历史,但经过岁月的洗礼,字体已经模糊难辨。2022年,紫云文物古迹拓片协会工作人员重新对字体进行清理、修复、上色,才让“仁者寿”三个字重新展现到群众面前。

紫云自治县文物古迹拓片协会工作人员正在给文物古迹拓印

  传拓不仅是一项技艺,更是一种传承。在传拓的过程中,人们不仅可以了解历史和文化,更能够在传承中找到属于自己的文化之根。

  陆凯说,后期,除了继续寻找石刻遗迹外,还要将拓片进行梳理分类,进一步解读挖掘其文化价值,讲出拓片背后的故事,不断充实紫云的历史脉络,为读者提供一个知识面更广、可读性更强的“紫云古迹拓片”展,方便群众从各个方面了解紫云的历史文化。

  记者手记:拓印工作增强了大家对历史文物的敬畏之心,树牢文物保护意识,统筹文物保护与经济社会发展,提升文物利用价值,让文物保护成果更多地惠及人民群众,更好地展现紫云自治县“紫气东来,云蒸霞蔚”的无穷魅力和文化底蕴,推进文化自信自强。此外,传拓也对古代书法名迹有保护和传播作用,有利于弘扬非遗文化、增强文化自信。

安顺日报融媒体中心记者 郭修 胡典


责任编辑:陈亮 校对 张家晨 二审 毛丽 三审 罗希

站内搜索

热门排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