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安顺市平坝区与毕节市织金县之间,一条河道形似长龙的斯拉河,蜿蜒盘旋在大山之间30余公里。河,是安顺和毕节的分界线,两岸的悬崖绝壁构造了雄伟画景,但也成为隔绝两地往来的天堑。
河岸安顺这边是平坝区乐平镇挂多村,另一边是毕节市织金县平寨乡建强村。百年来,无论是客旅盐商、贩夫走卒,要通往河对面,只能靠河岸缓滩边的几叶孤舟。
风景秀丽的挂多村
风景秀丽的挂多村是乐平镇最为边远的村寨,全村人口3700余人中,苗族同胞占47%以上。在当地人心里,大桥的建成通车,不仅是打通群众出行“最后一公里”的“民心桥”,也是架起乡村振兴的“幸福桥”。
顺着蜿蜒曲折的山路,一个月前,8月27日,记者走进斯拉河畔的挂多村,看斯拉河之上,长桥卧波,感受来往车辆川流不息,听斯拉河畔的幸福故事。
一桥飞架 天堑变通途
早在上世纪八十年代,一位韩姓的毕节商人承揽了斯拉河上第一座石拱桥的修建工程,由于机械设备落后,道路运输条件差等因素,当时只能利用河流枯水期,以实木方块用抓钉连接,搭建平台作为运输通道的方式修建石拱桥,那时一天就需要50多辆马车运送石头,工人们也不辞辛劳,全力以赴投入到建设中……
“虽然只是一座石桥,但它结束了斯拉河天险自古无桥、往来人马车辆只能靠摆渡的历史,结束了两岸老百姓多年来的无桥之苦。那时,一天有近百辆运煤车将品质优良的织金煤源源不断地输送至贵阳、安顺等地,为两地经济社会发展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曹清美是挂多村村委副主任,也是土生土长的挂多村人。他告诉记者,第一座石拱桥修建时,他尚年幼,只记得通车后村里的乡亲们欢天喜地,奔走相告。
来往于安顺和织金两地的客车在斯拉河桥头作停留上下客
2002年,由于斯拉河下游引子渡电站筑库修坝导致石拱桥常常被河水淹没,来往车辆滞留于两岸,遇到雨水汛期季节甚至需要一天才能缓行通过。后为了不影响通航,2002年12月,一座全长177米的预应力钢筋混凝土桁式组合拱桥横跨斯拉河。而在一声爆破巨响下,烟尘之中,石拱桥倒塌,在完成了近40年的通航使命后,与悠悠流动的斯拉河永远融在了一起。
第二座大桥修建时,曹清美正在浙江务工,从家人朋友时常的电话联系中,他得知大桥修建、顺利通车的好消息。也是从那时起,运货拉煤,来往客旅多了,大桥两侧沿岸也热闹起来了。有村民发现商机,自发在桥头做起了生意,为司乘人员提供餐食和临时休息的地点。
“起初,是有两位老人在桥头支摊售卖饼干等食品,后又烙起了洋芋为顾客提供热食,随着来往食客越来越多,食材也越来越丰富,还增添了用于增加风味的手舂辣椒面,从此,颇具名声的斯拉河烙锅便成型了。”曹清美说。
连通两岸 长桥今欲速
一顶帐篷、几张桌子、几口烙铁锅。新鲜现切的洋芋坨坨倒进火辣的油锅里,“滋啦啦”的油声顿时响起……在斯拉河大桥的桥头,挂多村村民曹鸿正忙碌地招呼着来往行人坐下。
“第二座大桥修通以后,我和妻子就在这路边做起了烙锅生意,特别是节假日,大量的人群聚集在斯拉河沿岸游玩赏景,整个桥头车水马龙,堵车都能堵到隔壁村去,各家烙锅店里更是挤满了食客。”曹鸿笑着说,从最开始两三口锅到现在的20多口烙铁锅,靠着红火的烙锅生意,他把孩子送到镇上读书,新修建起了新房,每年挣10多万元,自家日子就像铁锅里的热油一样“热辣滚烫”。
第二座斯拉河大桥
“桥的修建通车,不论是通往哪个方向,从根本上解决了过去存在的‘物流慢、成本贵’问题,让生意人的‘生意经’念得更顺畅。”曹清美告诉记者,随着两地群众来往更加通畅,也带动了大桥这头桥上桥下20多家烙锅店的生意红火。斯拉河烙锅、斯拉河辣椒面、斯拉河臭豆腐都成为当地的美食标记。
然而,随着时间的流逝,“危机”却渐起:桥上过往的重载车辆逐年增多,第二座斯拉河大桥的承载力和通行力却是每况愈下,在2016年的桥梁定期检测中,该桥被评定为“四类”危桥。为了让老百姓走上“放心桥”,经贵州省公路局批复同意,对大桥实施选址重建,新建斯拉河大桥。
“在第三座大桥修建的过程中,如何保证老桥车辆通行的安全是安顺公路管理局最重视的问题,通过安排人员24小时轮班值守,对桥梁实时观察监测,严格按车货总重20吨限载放行,确保客运通行和货物运输安全。”安顺公路平坝段工作人员韩雨池说,那些年,为了让两岸群众正常出行,同时也为新桥的建设提供材料运输通道,在桥头值守的公路人顶着炎炎夏日、数九隆冬,即使是除夕夜仍守卫着这座老桥,站好最后一班岗,直至新桥通车。
2021年7月13日,一座总投资8800万元,桥长393.35米,建设结构为连续刚构的斯拉河大桥顺利通过交工验收,大桥建成后行车里程比之前的老桥缩短了近2.1公里。从旁观者到经历者,曹清美全程参与了第三座斯拉河大桥的修建工作,他和所有的施工人员一样,对大桥的建造尽职尽责,更因为是本地人,则多出了一份胜过他人不同的荣誉和自豪感。
第三座斯拉河大桥
行走在大桥的人行道上,斯拉河沿河风光一览无遗。“整座大桥在修建过程中始终践行环保理念,制定了环水保方案并严格执行,最大限度地避免了施工产生的环水保污染。而桥下采用弃渣场覆膜复绿、边坡覆盖种植等措施,坚持‘最大程度保护、最小限度破坏、最大力度恢复,从而达到一条大道、两路风景、三季有花、四季常绿的效果,一座‘畅、安、舒、美’的风景桥成为斯拉河上一道亮丽的风景。”韩雨池说,春夏汛期及冬天雪凝天气,每天到斯拉河大桥上查看桥面路况是她和同事们的日常工作之一,来回反复地巡查只为群众和车辆出行安全。
通途无阻 轻车已过万重山
路况好了,车速提了,群众的思想也在不断“提速”,村里的发展速度也要跟得上。“作为通航两地的必经之地,只要是在斯拉河大桥的过往车辆,几乎都会在挂多村停下歇脚,品尝斯拉河烙锅,再带走一包斯拉河辣椒面。”曹清美说,斯拉河烙锅的衍生品——斯拉河辣椒面现在已然成了挂多村的“明星产业”。
挂多村将斯拉河辣椒面做成乡村产业
在曹清美的带领下,记者见到了该村“90后”“新农人”曹威。
两台电脑、一台打单机、三十余部手机、一口烙锅、一篮子新鲜肉类蔬菜,在曹威搭建的直播间里,他边吃边向镜头前的看客们介绍自家不同口味、规格的辣椒面。作为村里的“弄潮儿”,曹威是懂得“流量密码”的。
“斯拉河辣椒面风味独特,不仅在本地市场卖得好,更是媲美斯拉河对岸的织金辣椒,如今通过‘线上引流、线下销售’的模式,更是借助直播平台销往了全国各地。”曹威说,从去年9月至今,他家的辣椒面销售额已达30多万元,纯利30%以上。
现在,挂多村在平坝区市场监督管理局登记注册的斯拉河辣椒面生产商家就达6家。借助斯拉河烙锅和辣椒面产业的兴旺,挂多村村两委有了更多新的想法和打算:在合理规范用地的前提下,为当地村民们规划出更多能摆摊设点的区域;修建1600余平方米的厂房租赁给村里的辣椒面生产商家,增强村级集体经济的同时助农增收;已联系超40余户的农户达成合作意向,以订单式种植的方式,将辣椒销售给辣椒面生产商家;秉持绿色环保可持续发展理念,利用斯拉河枯水期,在河滩上打造露营基地等;用好村里的交通区位优势和种植能手传、帮、带作用,发展葡萄种植等水果产业,围绕村里的主导产业助推旅游发展,借助客流量扩大农特产品的规模,让更多在外的挂多村青年回村建设家乡。
挂多村发展葡萄种植产业
挂多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袁朝伟颇有感慨:“修桥而业兴。桥连接的不仅是路,更是挂多村村民抱团发展同心协力奔小康的心。”
一条河,三座桥,连接了山的两端,河的两岸,也连接了过去与现在。“斯拉河!雾里云山,明星现前;晨曦普照,一片金光。”一首《斯拉河之歌》,唱出了群众对未来的美好期盼和向往,而斯拉河大桥仍将横卧于河流之上,以坚实的脊梁,承载无限的希望,见证两岸的繁荣昌盛。
安顺日报融媒体中心记者
桂传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