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云: 感恩奋进新时代 麻山巨变展新颜

2024-10-09 17:49:26    来源:   安顺日报融媒体中心      

75年砥砺奋进,地处麻山腹地的紫云自治县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75年来,紫云麻山儿女不畏艰难,勇立潮头、团结奋斗、砥砺前行。奏响一曲曲改革发展最强音,不断书写绿色紫云发展新篇章。

如今的紫云,一条条大道伸向远方,这不仅是便民路,也是致富路、幸福路。一个个特色农业蓬勃发展,一个个产业项目落地生根,经济发展势头强劲。一座座高楼拔地而起,城市配套设施日趋完善,群众精神文化生活日益丰富。一个个民生工程、一项项惠民举措,普之城乡、惠之于民,稳稳托起百姓幸福生活。

融入大交通 带来大变化

一条路,造福一方百姓;一条路,拉动一方经济;一条路,激活一片人心。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从紫云到安顺开会只能搭乘货车,且是坑坑洼洼的沙子路,货车要颠簸3个小时才能到安顺。”紫云自治县原纪委副书记周永福说,1961年遵义师专毕业后,组织分派他到紫云工作,初到紫云,感觉紫云县城好比家乡的一个乡场。

据紫云县志记载,1952年,县政府拨款对原有的209省道毛坯路进行修整,1956年改造成国家简易公路标准,开始通车。经过几次改造,1985年209省道达到国家4级公路标准,碎石路面。

他乡三条路,紫云万重山,制约了社会经济的发展。“公路起槽槽,开车蹦迪高;处处是稀泥,开车玩漂移。”这是紫云多年来行路难的真实写照。

2013年11月,惠兴高速公路紫云段开通,紫云告别了无高速公路的历史,敞开了开放之门、文明之窗,带来了发展新希望。

2018年1月30日,赤望高速公路安紫段开通,紫云融入了“安顺1小时经济圈”。紧接着,2020年1月1日,赤望高速紫望段开通,紫云形成了横穿南北、贯穿东西的高速公路网,而紫云县城成了惠兴高速和赤望高速互通的交通枢纽。以及正在如火如荼建设中的隆百铁路和即将开工建设的贵兴高铁等,紫云将实现“两高两铁”贯穿县域东西南北的大交通格局。

县城西高速互通

同时,2017年,贯穿紫云南北的S209省道也完成了提升改造,改建成了S212省道标准。2020年,横穿紫云东西的S309省道完成提升改造后,改建成G354国道。并在全省“组组通”三年大决战期间,完成了“组组通”项目349条660公里。

如今的紫云,条条大道通深山,紫云迎来融入大交通带来大发展的新机遇,社会经济发展步入“快车道”。

走进紫云县城,一栋栋高楼拔地而起,一条条城市“血脉”路网四通八达,一个个城市综合体充满着人间烟火气。街上整齐有序,灯红酒绿、流光溢彩,城中有景,景中有城,半山半城,青山环抱,每一片生机都诠释着紫云城镇化的嬗变。

近年来,紫云以城为引领,以镇为依托,一手抓老城改造提升,一手抓新城区规划建设,坚持“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质量居住”的目标,以小城镇建设为突破口,以产业园区规划建设为支撑点,打造颇具紫云特色的山地新型城镇。

而今,漫步紫云新城,紫云公园、松林公园、海子公园与印山文化广场、双城文化广场等浑然一体,紫悦府、麒龙广场、印山玺街、翔宇城市之光等一批集商业、居住、旅游、生态为主体功能齐全的城市综合体,充分体现了“五型”山地城市的特点。

近年来,紫云对塔山、宏泰、紫兴等老旧小区进行提升改造,对背街小巷进行整修和美化,进一步完善社区服务功能、推进智慧社区建设,大幅提升了紫云城市品质、增强了城市综合承载力,进一步提升了群众生活品质。

曾经的紫云,“城是城,乡是乡”,城乡之间有着不小的差距。随着交通条件的逐步改善,村民们告别人挑马驮时代,农机具普及山乡,群众生产效率大幅提升。猫营镇成功打造成省级园林城镇,生态坝羊、宜居大营、和谐猴场、稻香火花、魅力板当……各具特色的小城镇蓬勃发展,形成以建设区域中心城市和宜居宜业宜游的漫生活精致小城市,城乡融合、共同奔富的新型城镇化发展新格局。

筑产业之基 扬发展之势

地处麻山腹地的紫云,过去交通不便、信息闭塞,制约了工农业产业的发展,生产力水平较低。随着紫云交通环境的改善,群众思想文化的不断进步,激发了人们培育现代农业产业的积极性,农业生产发展迅速。

近年来,紫云把产业振兴作为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基础和关键。实施“七彩粮仓”工程,着力打造水稻耕、种、收全程机械化试点,推动粮食专业化生产、区域化种植、集约化经营、企业化管理,推进“稻油轮作”“稻菜轮作”,拎紧“粮袋子”“菜篮子”,端稳端牢群众饭碗。

同时,紫云实施“共富地标”工程,培育壮大特色产业集群,推动红芯红薯、春茶、蓝莓等“地标”农业产业提质增效。目前,紫云以白石岩乡、五峰街道作为红芯红薯种植核心区域,辐射带动周边乡镇(街道)规模化种植红芯红薯,全县红芯红薯种植面积4万亩。以板当镇、猫营镇为核心种植区域,带动周边乡镇连片种植蓝莓,大力发展蓝莓产业,全县蓝莓种植1.6万亩。以坝羊镇、板当镇作为茶叶产业种植核心区域,带动周边乡镇逐步扩大茶叶种植规模。目前,全县茶叶种植面积达5.58万亩,其中今年可采面积4万亩。并通过品种改良、精深加工、拓宽销售市场等方面促进“共富地标”农业产业提质增效。

茶叶采摘

此外,该县还实施“甜蜜紫云”工程,围绕格凸河、四大寨、火花等乡镇的蜂糖李、柑橘、枇杷等精品水果和蜂蜜产业,打造紫南片区“甜蜜紫云”示范带,帮助农民持续增收致富。

紫云把强农抓粮作为产业振兴重中之重的同时,围绕“小步快跑、稳中求进”原则,进一步推动工业园区机构扁平化、专业化体制机制改革,不断激发园区发展的动力和活力。引进紫云月华新材料、贵州宜博经贸、忠顺石材、德联纺织、广通农业有机肥等优质企业入驻猫营工业园,安心生产、安心发展,带动就业助民增收。

同时,紫云牢牢把握国家推进绿色低碳发展战略机遇,依托得天独厚的“风”“光”资源优势,积极推进现代能源产业建设。2020年以来,紫云获得指标的现代新能源项目共18个,总装机161万千瓦,总投资约88亿元。目前,已经建成5个项目,在建2个项目,拟建项目11个。

2023年建成的中核后窑、麻园农业光伏电站,2023年分别完成工业产值5145万元、1715万元,今年的工业产值预计比去年有所增加。

在建火花二期农业光伏电站,于2022年开工建设,装机20万千瓦,总投资9.2亿元,目前已并网141兆瓦,完成光伏组件安装169兆瓦,2023年贡献工业增加值2186万元。以及在建的大唐农业光伏电站项目,装机10万千瓦,总投资4.7亿元,占地面积2600亩。该项目建成后,每年可为电网提供1.3亿度电,年产值约4700万元。

此外,于2023年7月建成并网发电的紫云马鬃岭风电场,去年完成工业总产值2554万元;预计今年贡献工业总产值3000万元以上。

紫云大力发展农业光伏电站和风力发电站,由于“风电、光电”具有间歇性、随机性、波动性等特点,属于不稳定电源。由中核汇能贵州能源开发有限公司投资建设的紫云储能电站,是目前全省首座集中式、数字智能化、规模最大的储能电站,该储能电站2小时可以储满38万度电,可以满足4.7万户居民高峰时段用电需求。

随着一批批新能源项目加紧建设,紫云正不断优化产业体系,促进经济转型升级,助推紫云工业经济提速增效。

强民生之本 增进民生福祉

民生就是民心。保障和改善民生没有终点,只有连续不断的新起点。

教育是民生之基。历史上的紫云,教育发展滞后,人才建设不足,制约着紫云社会经济的发展。

加强教育基础设施建设,筑牢教育均衡发展之基。2015年,紫云加大教育投入,按照普通大学的校园标准,建成了可容纳7000师生的紫云民族高级中学新校园。把原校园作为紫云二中新校园,将紫云第三小学搬入紫云二中原校园,有效盘活了紫云县城教育资源,解决了紫云县城中小学学位供给不足问题。

紧接着,紫云在云岭街道建成了紫云第六小学新校园,原校园改建成了紫云第四幼儿园,解决易地扶贫搬迁县城集中安置点城东社区孩子的就近就学问题。

此后,紫云又先后建成了紫云民族中等职业学校新校园,新建印山书院。抓住县民族中等职业学校迁入新校园为契机,撤并格凸河中学、火花中学、达邦中学、水塘九年一贯制学校初中部等薄弱学校,在县民族中等职业学校原校园组建紫云自治县第三中学,成为紫云县城唯一的公立全寄宿制初级中学。今年春季学期,印山书院投入教育,增加了紫云县城学位供给,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县城学校的办学压力,满足百姓对优质教育的需求。

县民族中等职业学校

住房是民生之要。破除大山阻碍,实施易地搬迁,确保贫困群众在城里安居乐业。“十三五”期间紫云共建10个安置点,分别建有中心村安置点3个、城镇安置点5个、县城集中安置点2个,完成搬迁4875户20270人。其中,县城集中安置点,城南社区710户3864人;城东社区集中安置点,搬迁群众2113户8621人。

搬迁群众从“一方水土养不起一方人”的深山区、石山区搬迁到城镇后,生活居住环境好了、就业机会多了、孩子就学条件好了。

健康是生命之本。近年来,紫云加快完善医疗保障体系,稳步推进城村医疗事业的发展。在东西部医疗协作结对帮扶中,通过“师带徒”“传帮带”等方式,加强医疗队伍建设提升医疗队伍素质,并通过远程诊疗、远程坐诊等方式,不断提升乡镇卫生院医疗服务水平。

紫云全县162个行政村建成了标准村卫生室,通过完善村级卫生室的医疗设备,以及培训学习、从乡镇卫生院下派卫生员等方式,加强乡村医疗队伍建设,基层卫生医疗水平逐步提升,实现“小病不出村,大病不出县”。

饮水是民生之本。水管的一头连着民生,一头连着发展。2021年2月,紫云黄家湾水库下闸蓄水,为紫云县城提供了稳定性饮水资源,破解了紫云县城工程性缺水难题,为紫云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提供了水资源保障。

2018年,大营镇鼠场坡饮水工程建成,解决了大营镇大营、星进、金龙、打彩等村群众的饮水难问题。此后,又把鼠场坡饮水工程的水延伸到妹场村、芭茅村、龙屯村,让这些村寨的群众告别了喝“望天水”的时代。

走在宗地镇各村的道路上,随处可见铺设在公路边的供水管道,这些管道延伸到该镇的家家户户。在宗地镇宗地村黄家湾水利枢纽工程水宗支渠项目,包括一个占地面积约15亩的水厂,以及位于新寨村瓦窑坡组的两个高位水池和通往全镇各村的饮水管道。目前,水厂基础建设工程和通往全镇各村的供水管道已安装完毕。待黄家湾水泥枢纽工程水宗支渠全线打通后,地处麻山腹地的宗地人民数百年来能喝上干净水、放心水的愿望将成为现实。

扬生态优势 释放绿色“红利”

好生态带来好生活。“挖地挖到山尖尖,种一坡收一箩。”是曾经的紫云人民为了生存,依靠仅有的土地资源种植传统农作物的真实写照。然而,麻山腹地的岩山地带,土薄地不肥,种植效益低下,生态破坏严重。

近年来,紫云大力加强生态建设、石漠化治理力度,大力实施封山育林、人工造林、退耕还林等措施,全县森林覆盖率达到了全市最高的68.63%,空气质量优良,是“清洗”身心的天然“氧吧”。县域内河流遍布,水质优良比例高,为紫云发展休闲度假乡村游和发挥绿色引领、发展绿色经济提供天然禀赋和竞争优势。

2020年,紫云完成了猫营镇猫营河普卡桥至翁弄河道段的综合治理。对河道沿岸污水排放口进行截流或改造,将沿岸直排污水全部收集,有效解决了污水直排入河问题,提升了水质、美化了环境。河道综合治理后,对河堤进行加宽扩建增强了防洪功能,河道中修建了8座滚水坝,河岸修建了骑行道、绿化景观、活动广场、栈道、休闲活动室等,为猫营镇创建省级园林城镇奠定了基础。

猫营河沿岸风景

紧接着,紫云实施了板当镇翠河河道治理及综合利用项目,该项目依托翠河优越自然环境和翁贡苗族村寨、鱼良寨布依族村寨浓厚的民族文化底蕴,把翠河打造成了一个清凉度假的乡村旅游目的地。

猫营河、翠河的治理和综合利用,只是紫云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一个缩影。

近年来,紫云依托得天独厚的自然生态资源优势,合理开发利用自然生态资源,大力发展生态生产力。分别在猫营河和翠河河岸建成了黄鹤营温泉度假村和月牙湾民宿酒店,在紫云形成了“漂翠河、泡温泉、逛印山、游格凸”的精品旅游线路,从而实现转型发展、绿色发展、创新发展、突破发展,走出一条以生态经济为支撑的生态文明创新发展之路。

格凸“神光”

同时,紫云实施了“和美乡村”工程,围绕乡村资源市场化运营、法治化经营思路,全力推动了硐口、黄鹤营、红院、小湾、噜嘎、打饶、同合等省、市、县特色田园·乡村振兴集成示范点的提质建设,推进坝羊镇宜居乡村全域建设,进一步改善群众的生产生活环境,助推乡村社会经济提速发展。

生态融入文化。紫云民族文化内涵丰富,有《亚鲁王》苗族英雄史诗、布依族蜡染、跳花、“三月三”“四月八”等特色文化资源;有二关苗寨、新驰、红岩、九岭、岩上等一批独具特色的传统村落和民族村寨,“徒手攀岩、上刀山下火海、竹王崇拜、岩上杂技”等传统文化。紫云结合山水、人文、风土人情,把旅游与农业、文化、体育、城镇建设融合起来,促进旅游产业多元化发展,助推乡村全面振兴。

安顺日报融媒体中心记者

姚福进


责任编辑:李芸 二审 徐昕 三审 陈明

站内搜索

热门排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