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安顺通过抓活动推进“艺术赋能”、建基地促进“艺术引流”、强组织搭建“艺术平台”等举措,吸引全国各地的艺术家和研学群体在安顺采风创作、培训交流,积极组织引导全市广大文艺工作者把现有文化旅游资源融入艺术创作中,将文化符号、文化记忆等资源转化为游客可以直接感知或观看的艺术作品和产品,以艺术的独特魅力助力文旅融合,推动一流旅游城市建设。
艺术搭台 文旅共融
笔墨豪情,丹青绘彩,光影交织,古韵新生。走进安顺文庙,古色古香的建筑“搭配”精美的摄影图片和书画作品,给人美的极致感受,让市民游客纷纷直呼:“已经目不暇接了!”
游客逛文庙 看摄影艺术展 王元兴 摄
“今年国庆期间,安顺文庙、安顺武庙推出了摄影、书法、蜡染、地戏等文化活动,‘艺术引流’成效显著,相较于2023年国庆期间游客量增长了3倍多。”安顺文庙管理处负责人谢开然介绍,通过系列文化活动的开展,能让公众在欣赏艺术的同时,感受到传统与现代的碰撞融合,从而激发公众对文化遗产的热爱。
“艺联山海——广东摄影家走进21℃的安顺”采风创作活动成功举办、广东省摄协在黄果树景区正式挂牌其首个省外“广东摄影目的地”、“我爱水彩论坛——第21届水彩画家画中国”活动迎来近300名水彩艺术家齐聚一堂……今年6月,市文联举办了一系列艺术活动,艺术家们用镜头、画笔和笔触,形象生动地展示了安顺的自然珍宝和文化瑰宝。这些活动不仅提升了安顺的知名度和美誉度,更让游客在欣赏美景的同时,感受到了艺术的魅力。
“演”出文旅魅力,“艺”聚发展动能。同时,安顺旅游演艺热度也在攀升,不仅为广大游客体验当地文化提供了新潮选择,更为旅游市场增添活力。
《大明屯堡》精彩上演 唐琪 摄
在安顺经开区神骏大剧院,沉浸式大型实景剧目《大明屯堡》精彩上演,带给市民游客一场演绎屯堡文化的全景式超感体验;在天龙屯堡古镇的“演武堂”,地戏演员在铿锵的锣鼓伴奏中相互唱、和、舞、打,这里成为游客驻足观赏或拍照记录的打卡地;在若飞广场,国庆节每天都开展了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系列活动,演出形式多样、丰富多彩,为市民游客奉上一场场精彩的视听盛宴......一场场精彩纷呈的旅游演艺,创造性再现地域文化,丰富旅游体验,带来的旅游“流量”正通过多业态融合,逐渐转变为文旅消费“留量”,成为独具特色的文旅融合业态。
艺术地标 融合风尚
“老师,他们是什么少数民族?”
“他们是汉族,是明朝军屯户的后代,穿的是凤阳汉装......”
在旧州古镇上,一群正在写生的学生看着路过的屯堡嬢嬢,忍不住好奇地向老师询问,眼里闪烁着对当地文化深深的好奇。
学生在旧州古镇写生
带队老师吴昌文告诉记者,他们来自黔南民族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艺术系,由于安顺独特的建筑风格和丰富的文化内涵,2020年开始和育根文化屯堡写生基地达成校企合作,每年都会安排学生前来写生学习半个月以上,回校后会开展作品展,吸引众多师生前来观赏,并了解绘画背后的历史和故事。
吴昌文提到的“育根文化屯堡写生基地”位于旧州古镇,是由市文联授牌的文艺创作基地,通过市场运作创建“写生创作教学基地”品牌,吸引了全国各地知名艺术家和各学院机构前往旧州古镇艺术旅居和研修。
绘画爱好者在本寨写生
“该基地自2018年建立运行以来,已经和280余个学校和美术机构达成合作,每年3月中旬至11月中旬接待全国各地团队进行写生学习,日均接待可达到1400人。”育根文化屯堡写生基地负责人李国伟介绍,该基地不仅提供写生团队“吃住行”服务,推荐旅游景区和非遗体验项目,还经常举办各类艺术活动,曾举办两届全省写生大赛,吸引省内各市州绘画爱好者前来参加。
艺术基地的建设是文旅融合发展的重要一环。它不仅促进了文化艺术的传承与创新,也丰富了旅游产品的文化内涵,提升了旅游目的地的吸引力。
平坝“稻花乡里”稻田画艺术创作吸引广大游客
大地为纸,稻田为墨。在平坝区白云镇平元村昊禹·稻花乡里景区,上千亩稻田被“绘制”了各式各样的图案。风吹稻田,卷起层层稻浪,美不胜收。
“在这里可欣赏稻田与艺术的交融之美,趁着天气转凉,我邀请了朋友一同来,期待用镜头记录下美丽的风景。”摄影爱好者张辰相约朋友前来赏景拍照。
因地制宜构建旅游新场景,培育艺术新空间。平坝昊禹·稻花乡里景区负责人杨勇表示,由众多艺术加持的项目,田野才有万千精彩,“艺术+艺术人才集聚”就是做好新时代农文旅融合产业的核心词。这里作为“网红”打卡点,国庆期间日均游客接待量超3000人。
昊禹·稻花乡里景区内艺术长廊
平坝区文联主席辜培忠告诉记者,2023年3月,贵州省文联首个“文艺两新”集聚示范区落户平坝昊禹·稻花乡里景区,该示范区是安顺新文艺群体聚集的主要园区,通过把农艺体验、摄影创作、美术创作、舞蹈展演、短视频拍摄、社团游学、文创空间等艺术手段充分运用到项目之中,走出了一条文旅融合的路子。
“文艺两新”是当前地方文化发展的新生力量,也是安顺文旅、农旅高质量发展的全新书写。一直以来,安顺积极引导和帮助“文艺两新”以艺术资源服务社会,助推文旅融合发展。目前,全市“文艺两新”人才100余名,“文艺两新”示范基地4个,文艺创作基地53个。这些艺术基地的引流作用显著,为安顺的文旅市场带来了新的增长点。
艺术筑巢 文旅引“凤”
秋风送爽,走进安顺经开区幺铺镇牛蹄关村,沿着古朴的青石板小路蜿蜒而上,可以看到很多文化艺术风格的建筑和标识,还有民俗馆、博物馆、医养馆、艺术体验馆等文化载体,整个乡村就像是镶嵌在山里的艺术空间。
牛蹄关村一角
阿歪寨牛蹄关乡村振兴项目工作专班负责人伍荣美介绍,牛蹄关在充分保留当地民居特色的基础上,打造了特色民宿、咖啡馆、图书博物馆等15个不同文化的艺术馆。在这里,游客可以阅读、赏景、漫步、喝咖啡,甚至体验蜡染、古法造纸DIY等形式多样的文化休闲活动。
牛蹄关村立足自身丰富的文化要素,注重诗意与烟火、艺术与生活和谐共生。通过融合红色文化、传统文化、布依族文化等各种元素,整合社会各方资源,积极引进了蜡染传承人王国英、布依族勒尤传承人向立高、画家文龙等一批文化艺术家入驻,并激发村民参与乡村建设的内生动力,在推动文旅融合的同时,致力于将其打造成安顺乃至贵州的永久性地标和全国知名的研学基地。
牛蹄关村山骨博物馆
“牛蹄关让我们外来的文化人、艺术家走进来,挖掘当地的地方文化,进行相互交流。再通过研学、交流、培训、康养、心理疗愈等各种文化活动,活跃了古村落的文化艺术氛围,推动着农文旅融合发展。”作为牛蹄关乡村建设的参与者、也是一名文化志愿者的戴洪告诉记者,文化是新一轮乡村建设的灵魂,注入外来文化力量与当地文化融合,营造文化氛围,培养村民文化素养,继而激发村民的参与能动性,提高村民的生产能力,从而达到乡村振兴的目的。
如今,牛蹄关村通过厚植文化、引入产业,以文化赋能乡村人文资源和自然资源保护利用的方式,形成了“牛蹄关博物馆群+产业”的定位布局。并于2023年获评“全国十大美丽乡村”称号。
艺术扎根乡村,也同样走进城市。
依托生态气候优势,安顺的旅居避暑游持续受到青睐。每到盛夏,安顺经开区的云马老厂区就传来阵阵歌舞声,非常热闹。
丰富多彩的文艺活动
据了解,针对近年来安顺兴起的“避暑旅居”新模式,市文联指导成立了全省首个旅居艺术家联盟“云马老厂旅居艺术家联盟”和“云马新居民艺术联艺会”,会员300余人,成为旅居客人交流、娱乐的艺术平台。
联盟和联艺会成立以来,组织了丰富多彩的文艺活动,深受旅居人群欢迎,加深了他们对安顺地域文化和风土人情的了解,感受到安顺的包容、开放和独特魅力,吸引着越来越多的人到安购房避暑、旅居康养。
如今,越来越多的人开启说走就走的艺术之旅,“艺术+旅游”正在成为游客追寻“诗和远方”的新方式,安顺也积极把握“艺术”同行,绘就文旅发展新蓝图。
安顺日报融媒体中心记者
胡典 实习记者 陈思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