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漠化面积从2015年的666.9平方公里减少至现在的256.69平方公里,石漠化率从45.42%骤降至19.89%。这一组“绿色”的数据是关岭自治县十年“治石”长跑,推进绿色发展取得的来之不易的成绩。
十年来,关岭自治县始终牢牢守好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不断拓展“两山”转化路径,针对不同区域石漠化严重程度和土地性质,采取水土流失综合治理、荒山造林、封山育林、未成林补植补种等措施,全力构建“生态关岭”,被贵州省林业局评为全省“石漠化综合治理示范区”和“南方典型草原生态保护示范区”。
关岭自治县新铺镇荒山变草山
在该县新铺镇牧草种植区,青山环抱,满目葱茏,一阵山风掠过,草浪翻涌,绿意盎然,令人叹为观止。可在多年之前,这满山青绿对当地干群而言是想都不敢想的奢望,如今却变成了触手可及的现实。 “我们始终锚定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目标行稳致远,以‘绿色+特色’的发展理念因地制宜治理生态环境、发展山地农业,积极探索出‘山地+关岭牛’‘山地+牧草’‘山地+中药材’等产业发展模式,实现生态和经济齐头并进的良好局面。”新铺镇党委书记龙柏臣说。
新铺镇漫山遍野的皇竹草
从2016年开始,新铺镇紧紧抓住关岭自治县大力发展关岭牛产业,实施“关岭牛三年振兴计划”的重大机遇,把关岭牛养殖作为全镇的主导产业,不仅在饲养模式上苦钻研、勤研究、下功夫,还结合自身全年无霜的气候优势,利用大面积的石山荒坡大量种植皇竹草。 经过多年发展,现如今的新铺镇不仅肉牛存栏量达到了1.9万头,还在石漠化较为严重的区域种植各类牧草5.8万亩;种植优质花椒近1.6万亩;种植蜂糖李达1.5万亩;种植果冻橙、葡萄柚等精品水果上万亩,并引进企业投入上亿元。基本形成了由点成线、由线成面、由面成体的“生态”产业发展格局。
长势喜人的皇竹草
以新铺镇作为样板,关岭自治县在北盘江沿线石漠化严重的区域通过“坡改地”方式,种植皇竹草、紫花苜蓿等牧草达20万亩,并且除了以“草”治石之外,还按照“生态建设产业化、产业建设生态化”的要求,将以“光”治石、以“林”治石、以“药”治石作为推进石漠化综合治理生态修复的重要方向。
关岭自治县盘江百万千瓦级光伏基地
在关岭自治县盘江百万千瓦级光伏基地,块块光伏板整齐列阵,迎阳沐光,吸收能量,不知疲倦地将其转换为电能点亮千家万户。作为目前全省单体规模最大的光伏场站,该光伏基地总投资为48.28亿元,装机容量1330兆瓦,占地约2万亩,选址用地集中连片,横跨了关岭自治县沙营、岗乌、永宁、新铺4个乡镇,让许多石漠化严重的荒山荒坡成为聚能产能的新能源基地。 关岭自治县盘江百万千瓦级光伏基地仅仅是该县推进“光伏+石漠化治理”模式的一个缩影。截至目前,关岭自治县已累计建成光伏电站13座,发展光伏项目治理石漠化面积约5万亩。同时,还抢抓全省唯一一家“中药材产业融合发展试点县”契机,坚持“适地适树”“适地适药”原则,在石漠化程度不同区域选择适合的种植模式和优势品种,采取“药+药”“林+药”“粮+药”等立体生态种植模式,建设黄柏、天门冬、决明子、丹参、何首乌、桔梗等10余种道地药材种植基地15万亩。 “奋力在生态文明建设上出新绩,是我县遵循绿色发展,科学推进石漠化、水土流失综合治理,不断做好‘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篇大文章的行动指南。”该县林业局党组书记、局长潘文成如是说。 林长管林,生态向好。关岭自治县以全面推行林长制为抓手,按照“党政同责、分级负责”的原则,建立县、乡、村三级林长体系,设置三级林长278名、公示牌179块。建立森林资源网格化管理体系,全县1155名生态护林员、13名村级监督员和林长共同组成“一长两员”队伍,覆盖到每个网格,常态化开展巡林工作。2023年,完成三级林长巡林2790次,切实做到山有人管、林有人护,不断巩固石漠化治理成效。同时,积极引导群众参与森林资源保护,形成县、乡、村、监督员、护林员、群众“六级联动护成效”的良好局面。
此外,该县还将“土秀才”“田专家”组织起来,以实际操作示范引领,全面带动广大农户提升种植和管护技术,确保树木、药材种得好,并积极邀请省林科院、省林业局、省农业农村厅、贵州中医大学等部门的专家开展花椒、中药材技术指导培训,将“理论学习+现场操作”相结合,使农户更好掌握种植技术要领。2022年以来,全县开展种植技能培训60余次,培训种植大户、家庭农场、土专家,乡镇(街道)工作人员等3200余人次。 石漠荒坡换新颜,青山环抱满葱茏。展望未来,关岭自治县将持之以恒去撰写新时代绿色发展的“答卷”,坚持生态与经济并重、共建与共治并行、发展与保护并举,以治石增绿、群众增收为目标,奋力在生态文明建设上出新绩,用实际行动建设人人享有青山绿水的“生态关岭”。
安顺日报融媒体中心记者
高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