悠悠古村落,浓浓乡愁情。吉昌屯,安顺市西秀区大西桥镇的一个屯堡文化极为丰富且富有神秘色彩的典型屯堡村寨,全村900余户4000多人,实为贵州屯堡人居第一大寨。2012年该村被列入第一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
吉昌村鸟瞰图
金秋十月,走进吉昌村,沿途道路干净整洁,风景秀丽,一栋栋石木结构的老建筑在岁月的沉淀下别具古韵味,身着传统服饰的屯堡孃孃多才多艺、热情好客。
“吉昌屯原名鸡场屯,古名军粮屯,是明太祖洪武十四年(1381年)调北填南,平定元遗梁王后,“戍边屯田”所建立的戍守关隘。”谈起吉昌村历史,老支书胡维猛对记者侃侃而谈。
据老支书介绍,初建吉昌时择在今天距村东二公里处的易守难攻的大山上为扎营地(现称屯军山),修筑防御工事,建造房屋,作为长期住所。经过几十年以后,为了生产方便,于永乐年间,就下山到现在的鲍家树林至马家院一带建寨,现存有水井,古墙苑院,土地庙。
老支书胡维猛讲述吉昌村史村事
吉昌村较为有名的,还要数位于村西南面600多年前朱元璋“调北征南”时期留下的屯军山遗址。
顺着蜿蜒陡峭的山路登上屯军山遗址,首先映入眼帘的是由青色石板石块堆砌而成的城墙。沿着城墙每隔几米便有一个内宽外窄的方形石孔,据说是为了防御敌人进攻和便于观察城外情况而设置的军事防御设施。
走进城门,整个军屯区域规划清晰,地上都整齐的铺着石板。距城门不远处有一块开阔的场地,据同行的老支书说这里就是整个军屯的核心区域“议事大厅”,当年各种军事会议便在此处召开,现在当地村民也会在这里举办“六月六”等庆典活动。
屯军山遗址
因为屯军山遗址位于四周的最高处,从山顶放眼望去,周围的情况尽收眼底,如果遇到突发情况便可通过烽火台迅速向周围驻扎的部队传递信息。
数百年的岁月侵袭,屯军山已经不复往日的风光,早已被杂草树木青苔所包围,但透过遗址残存的建筑和不时发现的盔甲、武器、炊具等的残片,仍然能够感受到当年军屯的恢弘气势。
民俗活动“抬汪公”热闹非凡
在吉昌,还有一种沿袭600多年的民间习俗叫“抬亭子·迎汪公”。
“我们屯堡人六百年前从江南一带来到这里的时候,就把家乡的民俗和信仰也一起带来了黔地。”老支书胡维猛告诉记者,‘汪公’是屯堡人的信仰、保护神,为了怀念先祖,特地选在‘汪公’生辰这天(正月十八)举行活动,祈求风调雨顺、国泰民安。”
抬“汪公”又称“屯堡抬亭子”,这项习俗屯堡人已经保持了600多年,一直到现在没有间断。
据悉,抬亭子活动当天,人们在汪公庙前举行隆重的祭祀仪式后,抬着“汪公”像在屯中巡游,道路两旁,屯堡人家摆上供品、点烛上香、燃放爆竹迎接。巡游队伍中,还有古装花车、腰鼓队、地戏队等,充满了浓郁的屯堡民俗风情。
吉昌村汪公庙
屯堡“抬亭子“活动将古代江淮地区的民俗活动完整地保存了下来,如果说地戏是戏剧的活化石,那么迎汪公便是江淮社火的“活化石”。
大西桥镇组织委员朱柏菁告诉记者:“为了传承和保护这一流传数百年的民间习俗,每年政府都会补助一定的活动经费,这让各村对于传承屯堡抬汪公活动更是信心十足,努力把这一原生态的屯堡传统民俗继承发扬。”
安顺日报融媒体中心记者
李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