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黔中故事天天读】笔尖亦剑锋——安顺市早期创办进步刊物摘述

2024-10-19 22:50:41    来源:   安顺日报融媒体中心      



  20世纪20年代,外有帝国主义侵略,内有军阀黑暗统治,不仅连年混战,而且政治腐败、文化腐朽、社会问题丛生。在“五四”反帝反封建爱国思想和马克思主义逐步传入安顺的过程中,一批进步的知识分子为寻求志同道合者,向外界传达自己的政治主张,他们读书结社,学习和宣传新文化,宣传反帝反封建的民主思想,开展对时局的讨论等。


  在此大背景下,进步刊物如雨后春笋般涌出。这一时期,安顺出现许多学术、文化团体及其成员开展宣传、表达进步主张的报刊,绝大多数是党的地下组织秘密创建和指导的。抗战初期,中共地下党最先在安顺创办了《晓鸡声半月刊》《安顺三日刊》《三乙周刊》等提倡新文化、反帝反封建的进步刊物,播撒下安顺早期抗战的革命火种,点燃了抗日救国红色火焰。

  《晓鸡声半月刊》:“雄鸡一叫天下白”
  1933年,中共安顺地下组织首任支部书记谢速航在安顺邮局当检信生,接触到一些进步书刊,读到了蒋光慈的《纪念碑》、鲁迅的《徬徨》《呐喊》等,对文艺产生了浓厚的兴趣,遂开始学习写作。随着抗日运动的不断高涨,早年到外地求学的青年,相继返回安顺,进行抗日救亡宣传,提倡新文化。在这种进步思潮的影响下,谢速航与几十个青年文艺爱好者创办了“晓鸡声文艺社”,并出版《晓鸡声半月刊》,寓意为“雄鸡一叫天下白”。每半月出一期,印刷费由社员的会费及社会人士资助。办刊初期,以发表社员的文学作品为主。但因文艺社成员的身份比较复杂,从讨论办刊宗旨起就发生激烈的争论,有主张搞无产阶级文学的,也有一部分倾向国民党统治的社员则主张搞“三民主义”文学,经争论最终确定刊物的宗旨为:“提倡新文化,反帝反封建”。
  该刊物通过有关人士邹凤逸带进了黔军第一师,打入该师的地下党员缪正元看到后,认为刊物比较进步,打算通过“晓鸡声文艺社”来开展党的活动。之后,缪正元加入了“晓鸡声文艺社”,在一次社员大会上提出文艺社应改造,提倡社会主义的现实主义文艺,不应受“三民主义文艺”影响,要改造文艺社。经过商量,重新办刊,叫做《安顺文艺半月刊》,刊登一些锋芒毕露的文章,黄大陆、林青等同志看后,认为这种做法是自我暴露,于是刊物停办。后通过缪正元、邹凤逸的联系,“晓鸡声文学研究会”与贵阳文学研究会合并,改为“贵阳文学研究会安顺分会”。“文研会”出版《文研生活》内部刊物,工作重点转为先进的社会科学研究。《晓鸡声半月刊》对安顺建党的思想酝酿阶段,起到了积极的宣传作用。

  《安顺三日刊》:“思想的变声”
  《安顺三日刊》是驻安黔军第一师秘书处胡促庵于1933年创办的报纸,设有《新芽》副刊。最初,报纸多只刊登一些描写风花雪月、才子佳人的文章。1934年贵州省地下党组织派省“九人工委”成员李余生到安顺帮助开展工作。其到安顺后,通过安顺县商会的关系,打进了《安顺三日刊》编辑部,参加了编辑工作,后来还担任了总编。为改造该报,李余生聘请中共安顺地下组织首任支部书记谢速航等担任副刊编辑,邀请进步人士经常供稿,介绍鲁迅、丁玲等进步作家的文章,大力宣传抗日救亡,促使报纸的风格和倾向发生了重大改变,成为安顺进步力量进行抗日宣传的重要阵地,大大增强了报纸的思想性、进步性。
  《安顺三日刊》的“思想变声”,是我党把宣传工作作为发动群众、组织群众、武装群众的开路先锋,牢牢把握宣传工作的思想理念、方针原则、政策策略、阵地队伍建设等,与反动势力进行艰苦卓绝的思想舆论斗争的真实写照,也是在敌人内部搞宣传、用敌人的资源发出自己声音的生动实践。1937年底,全面抗战进入高潮。在安顺当地,人们提出了“有钱出钱,有力出力,毁家纾难,要与民族共存亡”的口号,但随着国内重要城市的相继沦陷,时有出现“亡国论”的声音,这在一定程度上动摇了全国军民的信心,安顺的人民也颇受影响。面对如此局面,安顺党组织立足于安顺实际,极力贯彻党中央指示,做好舆论宣传和群众思想工作。以《安顺三日刊》《晓鸡声半月刊》等刊物为载体宣传我党的抗日主张和先进思想,团结动员人民群众,奠定了反帝、反封建的思想基础,以笔为剑,以墨为锋,发挥报刊开启民智的作用,铁肩担道义,辣手著文章,以不同方式参战、援战、抗战。

  《三乙周刊》:“同学少年救国志”
  1934年,湖北崇阳起义失败后,参加起义与组织失去联系的地下党员王芸生,到各地寻找党组织,开展革命活动。当年11月来到安顺,与先期潜入安顺的缪正元取得联系后,深入安顺中学等学校调查摸排情况,发现安顺中学初三级乙班(即“三乙班”)李运亨、傅文华等几个进步青年,就以“拜把子”的方式把他们组织起来,建立“三乙读书会”,创办《三乙周刊》。
  创刊初期,缪正元为《三乙周刊》创刊号设计了封面,还引用《国际歌》歌词“这是最后的斗争,团结起来到明天!”作为封面的题词。王芸生写了献词,献词中写到“鲜红的太阳,冉冉地从东方升起,远远的天机,展现了灿烂的彩云!”暗示神州大地上诞生的中国共产党,寄希望于青年群体,认为从实际中引导青年群体奋发有为,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解决中国问题,甚至可以为中国的前途打开新的纪元。《三乙周刊》宣传抗日救国主张,传播先进思想,敢于直陈现实问题、直言民族之痛,积极关注现实议题,成为吸引进步青年的阵地,一批批青年在这里与党的地下组织产生交集联系,走上革命道路。
  安顺各种进步刊物的创办,立足于当时的社会历史条件,为读者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思考方式,帮助人们认识到旧的思想和文化体系的局限性和不足,从而引导人们向新的思想和文化转变,在启发民智、群众教育等方面开展了一系列实践活动。在此过程中,不仅提升了群众的文化水平,也团结动员了最广大人民群众,为宣传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主张,宣传革命思想,鼓舞广大民众特别是广大青少年的抗日救亡爱国热情和革命斗志搭起了桥梁和纽带,有效地吸引、教育、培养了一批批爱国进步青年。

  安顺市档案馆  张爱国


来源:安顺日报


责任编辑:胡晓 校对:张家晨 二审:吴丹 三审:罗希

站内搜索

热门排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