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伏产业从无到有,发展快速;风电产业动能澎湃,增速显著;火电产业绿色转型,焕发新生;储能产业蓄势待发,前景广阔……近年来,安顺始终坚持走生态优先、绿色低碳发展的道路,牢牢把握国家大力推进绿色低碳发展的战略机遇,全力打造多产业融合发展的综合性新型能源保障体系,为全市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注入“绿色能量”。
普定普屯坝风电场
立足资源禀赋,谋划能源发展篇章
安顺,地处黔中腹地,不仅自然风光旖旎,还拥有丰富的煤炭、风能、太阳能、水能、地热能和生物质能等资源。据统计,全市风能、太阳能可开发资源量装机近2000万千瓦,在全省具有突出的比较优势;全市煤炭资源远景储量超过200亿吨,水能资源分布相对集中,技术可开发量约160万千瓦。
镇宁良田光伏电板( 张燕 摄)
此外,安顺处于贵阳—贵安—安顺都市圈核心区域,区位交通优势突出,为吸引新能源企业落地安顺发展、实现跨区域能源调节交易、建成多能互补的新型综合能源基地奠定了基础。同时,国发〔2022〕2号文件政策红利和全省建设“六大产业基地”的战略机遇也为安顺现代能源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立足能源资源优势和良好发展前景,如何因地制宜将其转化为高质量发展新动能?安顺走出了一条新路:
——结合各县区的新型绿色资源分布特点,科学编制《安顺市新型综合能源基地建设规划》,为全市新型绿色能源开发利用提供要素保障;
——围绕新型综合能源基地建设,积极谋划,以项目建设为引领,突出规模化发展,谋划开工建设总投资466.7亿元的盘江多能互补一体化项目,关岭盘江百万千瓦级光伏基地(一期)、盘江普定电厂1号机组的成功并网,分别成为全省首个百万千瓦级光伏基地和全国首台以燃烧无烟煤为主的超超临界二次再热机组,进一步优化全市能源结构;
关岭纳卜林业光伏电站
——创新合作开发模式,与国家能源集团、中国华电集团等大型国企共同成立9家SPV公司,合作开发新能源项目19个;
——积极探索新型绿色能源开发,着力改变以传统煤炭为主的单一能源供给方式,以推动能源产业绿色转型升级为突破口,大力发展现代能源产业。
在市委、市政府科学的决策部署和相关职能部门的实干担当下,如今的安顺,现代绿色能源发展显著,不仅为全市、全省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可持续再生能源支撑,也为推动绿色低碳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数据显示,截至目前,全市已并网电力装机超过881.85万千瓦,清洁能源装机占比达72%;到2030年,将力争全市电力总装机突破2000万千瓦,清洁能源装机占比维持在70%以上,年发电量超过350亿千瓦时。
推动“多能互补”,铺就绿色发展底色
走进关岭自治县新铺镇江西坪村光伏电站,一排排光伏板整齐排列在连绵石山上,太阳能在这里源源不断地转化为绿色电能,通过电网送往千家万户。
作为安顺市首座光伏电站,新铺光伏电站的成功并网发电,标志着我市光伏产业正式起步。此后,我市在光照资源丰富的关岭自治县、镇宁自治县、紫云自治县等多个县(区)相继布局光伏发电项目,推动全市光伏产业快速发展。目前,全市已建成关岭自治县盘江百万千瓦级光伏基地项目、紫云自治县后窑和麻园光伏电站等多个大型光伏电站,截至2024年9月,全市已全容量并网光伏项目达到32个,装机总容量超过400万千瓦。
不止光伏产业发展势头良好,我市风电产业也呈现出蓬勃发展的态势。黔中大地,群山之巅,一座座白色“大风车”整齐排列,巨型叶片迎风旋转,不断将风能转化为电能,照亮千家万户。依托丰富的风能资源,近年来,安顺把风电产业作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绿色“新引擎”,积极建设风力发电项目,镇宁革利风电场、关岭永宁风电场、紫云马鬃岭风电场等多个大型风电项目相继实现全容量并网发电,截至目前,全市风力发电总量已达到数亿千瓦时,增速显著。
镇宁革利风电场(郭黎潇 摄)
为更好存储富余风光绿电,全省首座集中式、数字智能化、规模最大的储能电站——中核紫云200MW/400MWh独立共享储能电站在紫云自治县猫营镇应运而生,这座“超级充电宝”每天只需充电2小时,即可储存约38万度电,通过削峰填谷,储能电站可以避免电力系统“忙闲不均”,保障电力系统安全稳定运行,支撑清洁能源加速发展。而这也正是我市储能发展的生动写照,为了满足新能源产业的快速发展和电网对储能技术的迫切需求,我市布局储能产业,积极推进抽水蓄能和其他新型储能产业建设,全力实现绿能高效消纳。
中核紫云200MW/400MWh独立共享储能电站(李恺 摄)
在大力开发利用新型绿色能源的同时,我市也在推动传统能源转型升级,“向绿而行”。在国能安顺电厂,两条连接着发电机组的大型管道,以该电厂为起点,一直向外延伸至普定县循环经济工业园区,为园区20余家企业提供优质、稳定、廉价的热蒸汽,传统火电厂的绿色转型发展之路越走越远。
……
无论是蓬勃发展的光伏产业,还是蓄势待发的储能产业,都是我市坚持以“多能互补”为核心原则,积极推动“风光水火储”一体化发展的缩影。在推进新型综合能源基地建设大背景下,安顺通过光伏、风电、火电及储能等多种能源形式的融合发展,构建了含“绿”量、含金量更高的新型综合能源保障体系,这一体系的建立不仅提升了全省能源供应的稳定性和可靠性,也为绿色低碳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提升发展效益,赋能经济生态共赢
走进紫云自治县猫营镇马鬃岭风电场,20台叶轮直径182米、轮毂高度110米的“大风车”拔地而起,叶片在风的作用下不停旋转,持续将风能转化为电能。
紫云岭风电场(罗含瑶 摄)
效益是“大风”刮来的,这句话运用在马鬃岭风电场恰如其分。据介绍,该项目每年可为电网提供清洁电能2亿千瓦时,相当于节约标准煤6.27万吨,减少二氧化硫排放38.36吨,氮氧化合物40吨,二氧化碳17.19万吨,烟尘7.79吨,节约淡水24.82万立方米,节能减排效益显著。而且该项目装运风力发电机组修建的便道路,还为游客到马鬃岭观看日出日落提供了交通方便,有效助推了本地乡村旅游的发展,为乡村振兴注入了新的活力。
同风电发电一样,光伏发电也带来了显著效益。在关岭自治县,漫山连片的光伏板成了全县石漠化治理的一个“法宝”。光伏项目建设过程中,采用泥土喷浆的形式播种草籽,使光伏场区水土保持效果显著,并利用光伏板的遮挡,减少石漠化地表的水分蒸发,促进低矮灌木、野草等生长,进一步缓解水土流失,有效解决了石漠化治理难题。随着一个个光伏项目陆续落地,该县连片荒山荒坡都“披”上了新绿,生态环境得到了巨大改善。
后窑麻园光伏发电站(罗含瑶 摄)
与此同时,光伏产业的发展也为我市大力推进“光伏+农业”为一体的现代生态农业光伏产业,努力实现科技、高效的循环生态农业提供了有效支撑。在紫云自治县火花镇的后窑和麻园光伏电站,光伏板上收集太阳能发电,板下种草为羊群们提供丰富的食物,片片“蓝海”鼓起了村民们的“钱袋子”;关岭自治县的华能岗乌陇古光伏电站在光伏板下种起了黑麦草,养起了旱鸭子,鸭子强大的“除草”能力为电站减少了人工除草成本,当地村民开拓绿色养殖新道路,有了增收致富新渠道;此外,我市也在积极推进“板下种植”,合理选择具有种植土壤条件的光伏电站,在光伏板下的空闲地面发展中药材种植产业。
光伏、风电、水电、火电、储能的发展为地方经济社会繁荣和生态环境改善提供了强大支撑,更为重要的是还为当地群众提供了就业岗位,解决了务工问题,让更多群众在“家门口”就业,实现了挣钱顾家两不误。
如今,在“双碳”战略背景下,我市积极推动水电、火电、储能等多种新型能源融合发展,在丰富绿色用能互补方式的同时,有效打通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共赢之路,真正意义上实现了新能源既是金山银山,更是绿水青山。
安顺日报融媒体中心记者
罗希 刘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