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百年前,大明王朝一纸政令,数十万江南子弟踏上“调北征南”“调北填南”的漫漫征途,最终扎根安顺,太平时农耕,战起时护疆。在这片异乡土地上,江南文化、中原文化与安顺本土风情深度碰撞、融合,孕育出独具魅力的“屯堡文化”,而屯堡语言恰似其中熠熠生辉的明珠,延续着屯堡文化的根脉。
初冬时节,记者走进西秀区大西桥镇九溪村,寒意渐浓,推开那扇古朴厚重的石板房双扇大木门,屋内两位屯堡孃孃正坐在小木凳上,娴熟地搓着玉米。她们身着青蓝相衬、宽袍大袖且斜襟纽扣的传统服饰,额头扎着的白色头巾,被梅花管簪稳稳固定发髻,岁月的痕迹镌刻在面庞,口中的“言旨话”充满着对生活的热情。“我今儿个去吃‘劳动模(饭)’咯,桌上还有‘细皮嫩(肉)’,可丰盛啦,还有‘九九归(一)’嘞。”谈笑间,屯堡孃孃用“言旨话”聊着日常,尽显这古老语言的俏皮鲜活。
屯堡地戏表演者
在屯堡地区,“九溪的言旨,二铺的秤杆子”广为流传,当中“言旨”说的便是这充满巧思的“言旨话”,九溪村更是将其运用得出神入化,堪称典范。
何为“言旨话”?它是屯堡人日常交流的独特“密码”,取用熟悉的四字成语或俗语,仅道出前三字,巧妙隐去末字,而这隐去字的本义或谐音所指,便是话语真正要表达之物。
屯堡“言旨话”是安顺屯堡人在生产生活中的一种智慧结晶,是一门富有趣味的语言艺术,它以其独特的表达方式和深刻的内涵,吸引着屯堡文化专家们的关注和研究。安顺学院教授、贵州省屯堡研究会副会长兼秘书长张定贵就是其中之一。
屯堡孃孃笑靥如花
“‘言旨话’可以说是中国最早歇后语在屯堡的活态传承,语言学界将此种歇后一字的语言形式叫作‘藏词式歇后语’……”张定贵多年来深耕屯堡语言研究领域,在他看来,“言旨话”堪称中国早期歇后语在屯堡的“活化石”。它扎根于屯堡人的生产生活百态,衍生出人文、数字、地理等多元类别,或田间地头分享农事窍门,或街巷庭院唠唠家长里短,添上几句“言旨话”,瞬间让平淡话语妙趣横生,不仅展露语言艺术魅力,更蕴藏着先辈们对生活细致洞察后的乡土智慧,传递着乐观豁达、坚毅果敢应对困厄的人生态度。
回溯往昔,这类“藏词式歇后语”自清代起,在北方、江淮等地逐渐式微,乃至踪迹难觅。屯堡“言旨话”却凭借鲜明的族群特性,背靠底蕴深厚、源远流长的屯堡文化,在安顺周边村寨稳稳扎根、枝繁叶茂。如今,30岁以上、生于斯长于斯的屯堡人,大多能娴熟运用“言旨话”,让这生动有趣的屯堡语言模式得以传承。
在屯堡村寨,“言旨话”从未缺席。老人们围坐火塘,用它家长里短、传授手工技艺,往昔记忆在质朴言语间代代相传。传统民俗盛事里,地戏演员们粉墨登场、激昂开腔,唱腔里的屯堡话自带豪迈铿锵;花灯于街头巷尾摇曳起舞,念白中的屯堡话满是韵味;山歌在山野间嘹亮唱响,歌词里的屯堡话透着质朴深情。《三国演义》《封神演义》等经典故事,借着屯堡语言,跨越时空,鲜活上演,岁岁年年,刻入屯堡人灵魂深处,成为割舍不下的文化烙印。
时移世易,现代浪潮汹涌袭来,屯堡语言亦面临冲击挑战。所幸,当地政府迅速擎起守护大旗,开展比赛和各类活动;学校精心编织课程“摇篮”,将屯堡语言纳入教学;文化社团踊跃搭建舞台,展其魅力;专家学者潜心挖掘价值,筑牢理论根基。多方合力,推动屯堡语言走进校园课堂,登上民俗舞台。
屯堡山歌表演
当下,年轻一代纷纷响应,重拾祖辈乡音,学习延续这份穿越六百年、连接祖根的文化纽带。历经六百年风雨的屯堡文化凭借顽强生命力与深厚底蕴,穿梭古今,如今在文旅融合下更成地域“金名片”,吸引游客纷至沓来,探寻其奥秘,也让这古老语言在新时代熠熠生辉。
安顺日报融媒体中心记者
罗野 卢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