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愁印迹 村史村事】扁担山镇虹映村:传统布依村 悠悠古韵扬

2024-11-27 00:18:10    来源:   安顺日报融媒体中心      
  青山环抱,绿水绕村,古老的红运河随着山势静静流淌,斑驳古朴的石头建筑沿着河流分布山间,轻风吹过,树叶沙沙作响……

俯瞰虹映村 王恒山 摄

  虹映村,位于镇宁自治县扁担山镇政府5.5公里处,全村面积6.05平方公里,耕地面积1214亩,下辖布依朗、坡桑、红运三个自然组,属于喀斯特山地河谷地貌。在这里,寨子与山体高度相接,与山林相互交融,村子背靠河谷边缘的屏山,沿着山脚繁衍生息。
  “虹映即‘红运’,在布依语里是马场的意思。”虹映村村支书王天波表示,虹映村建村于明朝年间,大部分村民都是布依族,为了最大程度实现对山体的开发利用,先民们随山就势,层层筑合,沿着等高线修建民居民房,既能居高临下防御守卫,又能确保村民间相互策应,兼具了合理性和安全性。

虹映村传统民居 镇宁融媒体中心供图
  漫步虹映村,石墙灰瓦,门窗雕花,古树清幽,仿佛进入石头的世界。一砖一瓦,一街一巷,随处可见石头元素,布满岁月风化的痕迹,气韵古朴悠长。据王天波介绍,喀斯特山地地貌为虹映村居民提供了丰富的石料,于是当地村民就地取材,民居大多采用石木结构,地基用长条石块砌筑,墙体用石块砌筑而成,屋顶一般为悬山,以薄石板铺砌,并且几乎家家户户门口都有侧向的石阶,形成了质朴粗犷、地域特征鲜明的石头建筑群。

虹映村传统民居 镇宁融媒体中心供图
  建筑内部,为了方便生活所需,通常分为三层结构,底层为圈养牲畜之用,上层为村民生活空间,最顶层用作粮食储存。走进民居内部,透过各种生活用具,依稀能够窥见先民们生活起居的画面。

虹映村古树 镇宁融媒体中心供图
  经过几百年的繁衍生息,虹映村还留下了古井、古桥、古树、古巷道、古碑等遗迹。“村里面有三口古井,其中两口分布在村子南北两端,建村时挖掘,供村头村尾村民使用。”王天波说,目前村中保留较好的古巷道是以前村子通往后山的步道,古城墙遗址则是以前躲避匪患使用,绕村灌溉水渠与串户路并行,村庄后山的古树群郁郁葱葱,至今荫蔽着虹映村村民。

虹映村古井 镇宁融媒体中心供图
  作为一个布依族村寨,虹映村有着独特的民族风俗和悠久的器乐与服饰文化。每年农历“六月六”,村民们便会好酒好菜供奉祖先,亲朋好友欢聚共庆佳节,同时青年男女们会身着盛装,来到寨子宽阔处或路边进行“浪哨”“赶表”等布依族传统婚恋习俗活动。
  “‘浪哨’在布依族语里是谈情说爱的意思,是布依族青年男女正常的社交活动,镇宁等地称为‘赶表’,指青年男女们通过唱歌表达爱意,倾诉感情,许定终身。”王天波说。

演奏“铜鼓十二调” 镇宁融媒体中心供图
  每逢庆典、祭祖、祭祀等仪式,布依族人还会奏响“铜鼓十二调”。相传铜鼓是布依族先祖古百越“骆越”一支所造,被布依族人视为传家宝和氏族、宗教团结的象征,年年施祭,岁岁礼拜。它由青铜铸造而成,常与唢呐、皮鼓、大镲、铙钹、锣木棍混合敲击吹奏,基本保持着古代乐器的演奏风格,具有布依族的民族特色。演奏时有“喜鹊调”“散花调”“祭鼓调”“祭祖调”“三六九调”“祭祀调”“喜庆调”等曲调,统称为“铜鼓十二调”。

布依族传统服饰

  在长期的农耕生活中,布依族人民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关系反映到布依族传统服饰中,形成了灿烂的蜡染和刺绣文化。村民马兴光向记者介绍,蜡染工艺以刀为笔,以蜡为墨,在布匹上画出各种花草、虫鱼、鸟兽的图案和寓意吉祥的花纹,放入蓝靛制成的染料中,就能得到风格独特、图案精美的蜡染作品。“经过几百年的传承,虹映村家家户户都会蜡染和刺绣,并将其运用到传统服饰的制作中。”马兴光说。

布依族织锦工艺品

  近年来,虹映村村民伍德芬作为蜡染技艺非遗传承人,成立了布依族服饰手工艺坊,不断传承、创新蜡染和刺绣工艺,通过制作和销售布依族传统服饰、手工艺品、装饰品,带动30余名村民走上了务工增收之路。

石头民居坐落山间 镇宁融媒体中心供图
  传统村落静谧祥和,古韵悠长传承至今。2023年3月,虹映村被列为第六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时至今日,虹映村不断加强对古建筑、古遗迹的保护,划定古建筑保护区,进行修缮管理和定期巡查监测,通过宣传引导提高村民保护意识,整治古村房前屋后卫生。此外,还通过书籍记录和口口相传的方式,追溯古村脉络,铭记乡愁文化。
  暮色西沉,站在山巅远看今日之虹映,一湾盈盈绿水旁,乡村古色古香,韵味悠长,正迸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

安顺日报融媒体中心记者

李超然


责任编辑:胡晓 校对:陈璐 二审:毛丽 三审:罗希

站内搜索

热门排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