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24日,记者来到在镇宁自治县第四小学采访,看到一个个欢快的身影从教室冲出,孩子们兴致勃勃地奔向不同的文化社团。
“今天教大家扯糖、搅糖、起酥、成形,要认真学习,才能做出好吃的波波糖。”在波波糖制作社团,波波糖手工艺人刘朝军正在给孩子们讲解波波糖制作要领,同学们身着专业的服装,专心致志的听讲。
三年级的李思璇听得格外认真,她和同学们一起扯糖、搅糖、起酥。她说:“我很喜欢波波糖,现在能亲手学习制作,感觉很有意义。”
学生学习制作波波糖
波波糖制作热火朝天,旁边的地戏社团也热闹非凡。腾、挪、转、移,六年级的罗映熙和同学们一起认真学习地戏表演。一旁认真指点的老师鲁熊林告诉记者:“我是四小的数学老师,通过自学地戏,现在教导地戏社团已经有1年了,我们的地戏社团还到外地进行交流过,得到很多人的喜爱。”
顺着石阶来到二楼,记者看到蜡染社团里,非遗传承人梁海兰正在指导社团里的小朋友们画蜡。梁海兰在景宁小区创立了自己的蜡染刺绣工艺坊,在工艺坊制作蜡染的同时,每周二、周四下午到镇宁四小的蜡染社团教导蜡染课程。
梁海兰告诉记者:“蜡染社团是镇宁四小成立最早的社团之一,看到同学们学有所成,蜡染文化得以传承,我感到很开心。此时,正在画蜡的小朋友朱宇勋也开心地向记者展示自己画好的稻穗,他说:“我觉得蜡染很有趣,和大家一起学习很好玩,以后我会好好学习。”
学生学习花样剪纸
在剪纸社团里,年轻教师胡梦迪将大学期间学到的剪纸知识耐心教导给学生,学生们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让一张张红彤彤的窗花、春字、福字等吉祥图案作品跃然纸上;在织布社团里,罗正奇老师正在织布机旁认真指导学生操作织布机,用一针一线织就美好时光;在铜鼓社团里,同学们在老师的指导下练习《迎宾调》,曲调悠扬,旋律优美……
镇宁自治县第四小学建于2019年,是一所易地扶贫搬迁点寄宿制学校。近年来,学校以“非遗坚定文化自信,科技创新引领未来”为教育路径,依托本地丰富的民族文化、红色文化、农耕文化,创新思路,打造校园文化,让非物质文化进校园,进课堂,成为学校的办学特色,学校现开设了蜡染、刺绣、唢呐、勒尤等70余门社团课程,其中非遗课程15门。
“学校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秉承‘一颗小小石,颗颗润如玉’的育人理念,将‘石精神’融入思政育人体系。”镇宁四小党支部副书记杨贤介绍,学校结合实际,组织编写了《闪亮+劳动》《瀑乡石韵之镇宁风光》《瀑乡石韵之镇宁特产》《舞龙、舞狮》《地戏》《波波糖》《蜡染》等校本课程,并利用地方课程、主题班会、课后延时服务等进行教学,让学生了解非遗文化,传承非遗文化。
音乐社团
杨贤说:“我们利用每周二、周四下午课后延时服务时间开展社团课程,让学生在学有余力的基础上选择自己喜欢的社团,发展自己的特长,实现五育并举,全面发展。”
据了解,镇宁四小通过社团活动传承非遗技能,让传统文化得以更好的流传,也增强了学生的文化自信,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该校还加强智慧化课程建设,以1+N课程模式培养学生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品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开设少儿编程、电脑绘画、小小发明家、小小科学家、机器人拼接、3D制作、无人机等科技类兴趣课程。同时,鼓励教师参与各类竞赛、交流和研修,为教师搭建比赛平台,以赛促研,提高师生数字素养,打造数字化校园,深化数字赋能教育教学改革,为教育开辟新的赛道。
学生上电脑编程课
在该校的创客社团,记者看到学生们三五个围坐在一起熟练地操作电脑进行编程、数字思路挑战赛训练等。
“创客社团很受学生青睐,现在社团大概有40人。很多学生通过社团活动,可以接触到编程、3D设计、人工智能等,可以提升科学素养。现在你看到的这个数字思路挑战赛是教育部白名单里的一个赛项,我们现在正加紧训练,马上要到外面去参加重要的比赛。”信息科技教师马超说。
在镇宁四小,丰富有趣的特色课堂让同学们传承了非遗技能,培养了兴趣爱好,坚定了文化自信。
安顺日报融媒体中心记者
陈婷婷 李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