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访谈】持续聚焦“两城三基地”建设,加快推动全市新型工业化高质量发展

2024-12-27 15:05:31    来源:   安顺日报融媒体中心      
  主  题:2024年第十二期在线访谈:持续聚焦“两城三基地”建设,加快推动全市新型工业化高质量发展

  活动时间:2024-12-26
  活动嘉宾:市工业和信息化局总经济师 綦忠范
  主持人:安顺日报融媒体中心 李永慧

图片

  主持人 | 李永慧:
  各位网友大家好,欢迎来到安顺市人民政府办公室主办,安顺新闻网承办的在线访谈栏目。本期在线访谈的主题是“持续聚焦‘两城三基地’建设,加快推动全市新型工业化高质量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国经济是靠实体经济起家的,也要靠实体经济走向未来”。站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征程的起点,大力推进新型工业化,对安顺高质量发展而言重要性不言而喻。今天,我们请到了市工业和信息化局总经济师綦忠范同志,对我市新型工业化工作进行在线访谈。
  主持人 | 李永慧:
  近年来,请问我市是如何谋划推动“两城三基地”建设加快新型工业化高质量发展?
  嘉宾 | 綦忠范:
  一是高位推动工业发展。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新型工业化发展,从产业规划布局、创新推进机制、落实要素保障、凝聚各方合力等方面进行系统谋划部署,顶格研究、高位谋划、系统推进全市新型工业化发展工作中遇到的重大问题和重大事项。
  二是构建工业基础支撑。航空装备、医药及旅游食品、现代能源明确为市级工业主导产业,融入和服务全省“六大产业基地”的总体布局。协同发展现代化工、基础材料、新型建材等特色优势产业。指导县(区)依托自身产业基础,重点发展2个左右工业主导产业,实现专业化、差异化、特色化发展。
  三是强化规划引领发展。围绕“两城三基地”部署,争取省政府批复同意《贵州航空产业城发展规划(2022—2035年)》,先后出台《关于加快安顺新型工业化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方案》《安顺市新型综合能源基地建设规划》《安顺市医药及旅游食品基地建设规划》,以高水平规划引领高质量发展。
  主持人 | 李永慧:
  今年以来,请问我市在推进新型工业化高质量发展方面取得哪些成效?
  嘉宾 | 綦忠范:
  今年以来,全市工业(能源)战线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认真落实全省“六大产业基地”部署,围绕“两城三基地”建设,锚定“3332”奋斗目标,推动新型工业化发展总体平稳有序、质效持续提升。主要取得以下四个方面亮点成绩:
  一是工业经济较快增长,发展质效持续提升。1—11月工业增速8.5%,为近年来的新高,排位较去年同期提升3个位次,推动经济结构持续趋优。
  二是工业投资高速增长,项目建设提速快跑。贵飞“112”大厂房压茬推进,百灵扩能技改、南山婆特色食品产业园建成投产,盘江普定电厂从开工建设到并网发电仅用15个月,创造了火电机组安装的“安顺新速度”,全省首个百万千瓦级光伏基地—关岭盘江百万千瓦级光伏基地成功并网。一批批大项目的陆续建设投产,带动全市工业投资增速54.5%,连续两年蝉联全省第一。
  三是主导产业拾阶而上,重点产业稳健增长。谋深做实“一图三清单”,航空装备、医药及旅游食品、现代能源三大主导产业完成产值占全市比重超过八成,是拉动工业增长的“第一动力”,三大主导产业有望在今年首次携手迈上“百亿台阶”。现代化工产业增长20%。
  四是新兴成果不断孵化,企业培育卓有成效。贵州航空产业城获评工信部城市制造业特色案例。新增培育32户规上工业企业,康命源荣获国家级绿色工厂公示,黎阳国际、风雷航空成功申报国家专精特新重点“小巨人”,红星发展入选国家制造业单项冠军,固达电缆、安吉航空获省工业龙头企业认定,南山婆稳居酸汤产业生产规模和科技创新双项领军企业。
  主持人 | 李永慧:
  请问在今年以来,在项目资金争取、项目加快推动等方面有哪些措施,取得了哪些成效?
  嘉宾 | 綦忠范:
  “工业项目建设”是建设“两城三基地”的重要抓手,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市工业和信息化局会同各方力量,重点抓了以下工作,取得了初步成效:
  一是聚焦项目谋划和培育入库。强化项目谋划。建立新型工业化项目谋划调度机制,快速推动项目早开工、早建成。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坚持把招大引强作为培育产业链的核心、招商引资的重点,截止目前,全市引进工业项目76个,工业到位资金占比71%。抓项目培育入库。1—11月,全市在库工业项目193个,其中亿元以上在库工业项目93个,占比48.7%。
  二是聚焦项目调度和服务。强化重大项目调度。推送17个亿元以上重点工业项目寻求省级部门或推送市级部门解决,已解决或已办结项目问题9个。抓好重点项目服务。加大助企纾困力度,落细惠企帮扶政策,及时反馈并帮助企业协调解决土地等有关问题和困难,全力推动项目建设。
  三是聚焦对上争取力度。积极申报上级专项资金。截至目前,146个项目已获上级专项资金支持8296万元。组织申报超长期特别国债项目。百灵、宝林科技等5个设备更新项目,获超长期特别国债支持8073万元。抓好“工业银保通”融资担保项目申报工作。15家企业获融资贷款9538万元,资金的注入,有效的解决了企业资金短缺的燃眉之急。加大企业创新培育力度。31户企业通过2024年创新型中小企业评价,11户企业通过2024年第一批专精特新企业认定(第二批名单还未公布)。
  接下来,我们将牢固树立“项目为王”理念,坚持以项目促投资、以项目促转型,全力推动贵州盘江普定电厂、“112”大厂房、安大产业园、安吉产业园、南山婆和百灵、三力技改扩能等一批重大项目建设,加速形成工业发展新增量、新动力,推动工业投资保持高速增长。
  主持人 | 李永慧:
  请问今年以来,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在加快推动贵州航空产业城建设方面做了哪些工作?
  嘉宾 | 綦忠范:
  我市抢抓国家新一轮国防科技工业优化布局及贵飞融入成飞发展机遇,全面落实贵州航空产业城总体部署。市工业和信息化局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安排部署,主要抓了以下工作。
  一是全力争取多方支持。高标准建设贵州航空产业城,离不开与航空产业巨头的战略合作。在省委、省政府的关心推动下,中国航空工业集团全力支持贵飞改革发展,推进贵飞重点发展三代机出口型、无人机、航空大部件专业化制造、航空靶机等重点业务,做大做强安顺主机产业链;中国商飞全力支持在安航空企业参与国产商用大飞机新型号、新部件的研发合作和生产配套;中国航发明确黎阳动力在安建设航空发动机生产制造及维修保障基地。与三大航空产业巨头的战略合作,为我们高质量建设贵州航空产业城打下了坚实基础。
  二是全力推动项目建设。我们牢牢抓住项目建设这个“牛鼻子”,以项目建设大突破带动航空装备制造产业大发展,谋划了213个重大项目。2024年,市工业和信息化局推动贵州航空产业城“112”工程项目、安吉精铸公司大型热等静压中心建设项目等6个项目开工建设,推动贵州安大航空锻造有限责任公司西秀区难变形材料环锻件极限尺寸制造能力建设项目、贵州安吉航空精密铸造有限责任公司安吉精铸生产能力提升改造项目等22个项目建成投产。依托安大公司、安吉公司在锻铸造行业的领先地位,建成了世界最先进的民用航空智能环锻件生产线,国内最大的脱蜡釜、钛合金真空熔铸炉,锻铸造能力持续增强。
  三是强化产业培育引领。2024年6月28日,“2024中国商飞·贵州大飞机产业培育会”成功在安顺举办,中国商飞公司专家向参会企业代表宣贯了商用飞机产品的实现路径、货源开发、质量管理、适航取证等方面要求,以及大飞机产业链合作与促进机制等方面内容,会上签订了《民机产业合作备忘录》,市工业和信息化局组织辖区内50家企业参与会议,积极促进航空装备制造企业开展民机产业配套,引领带动本地企业融入民机制造体系。10月30日,2024(第十届)航空材料与制造工艺论坛在安开幕。论坛就聚焦行业政策解读、复合材料、高温合金、航空内饰、低空经济五大板块,深入探讨绿色低碳发展、航空材料迭代、飞机结构减重等热点话题。市工业和信息化局组织辖区内12家航空装备制造企业参与会议,聆听专家讲授,不断巩固安顺市航空装备材料发展基础。
  1—11月,全市航空装备产业完成规上工业总产值占全市比重33%,增速13.2%。
  主持人 | 李永慧:
  请问今年以来,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在着力打造医药及旅游食品基地方面做了哪些工作?
  嘉宾 | 綦忠范:
  我们立足生态优势和地方特色,大力发展辣椒、酸汤、刺梨、茶叶、天然饮用水等生态产业,推动医药、轻纺等产业转型发展。
  一是强化产业规划,优化产业布局。编制《安顺市医药及旅游食品基地建设规划》,制定印发《安顺市医药及旅游食品产业2024年行动计划》,确保一批重大项目落地实施、尽早建成发挥效益。
  二是狠抓项目建设,壮大市场主体。在建项目48个,得宝果蔬产研中心建设等19个项目建成投产,宝林科技中药材提取等29个项目有序推进。
  三是坚持科技赋能,培育新质生产力。支持具有比较优势企业与有关机构合作建立科技创新平台,百灵与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开展生物医药合作、宝林科技与上海中医药大学开展中药制剂开发、南山婆与江南大学共建国家技术转移中心安顺分中心和校企协同重点实验室。全力保障云贵高原道地药材关岭集散中心中药材种子种苗需求。
  四是强化品牌建设,助力安货出山。依托2024中国产业转移发展大会、第89届全国药交会、全省酸汤产业链对接大会、第32届中国食品博览会等平台全力宣传推介安顺医药及旅游食品,百灵、三力、南山婆、金尘茶、黔之梨等企业品牌知名度和美誉度不断提升。1—11月,全市医药及旅游食品产业完成规上工业总产值占全市比重22.1%,增速1.4%。
  主持人 | 李永慧:
  请问今年以来,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在全面建设新型综合能源基地方面做了哪些工作?
  嘉宾 | 綦忠范:
  我们突出资源禀赋和比较优势,积极推动风、光、水、火、储等多种新型能源整合发展,新型综合能源基地建设风生水起。
  一是电力建设成果丰硕。盘江普定电厂并网发电,贵州能源普定电厂近期将获省能源局核准批复。安顺电厂至镇宁化工园区的长输蒸汽管线项目正式投运。股份合作开发取得突破,镇宁扁担山二期和关岭岗乌镇岗联项目实现开工,今年全市新能源并网装机160万千瓦,位列全省第一。获得备案(核准)项目21个装机221万千瓦;取得建设指标项目79个装机764万千瓦,谋划储备新能源项目28个装机258万千瓦。关岭下坝抽水蓄能电站项目获列国家2024—2027年重点能源项目名单。
  二是电网建设成效明显。农村配电网改造升级完成投资1.75亿元;500千伏八河变220千伏送出工程和110千伏安吉变业扩配套项目建成投运;500千伏关岭输变电等项目有序开展。减轻企业用电成本取得积极进展,航空产业城数据中心110千伏平寨变建设完成接入系统方案内审。
  三是煤矿生产有序恢复。围绕“六个一批”推进煤炭产业转型升级。梨树边煤矿取得安证,马幺坡煤矿正在办理安证。桐鑫煤矿、亚陇煤矿进入联合试运转,安发煤矿进入恢复整改,盘龙树煤矿、水坝煤矿等技改建设加快进行。
  1—11月,全市累计建成电力装机规模898万千瓦(含储能电站)、较2023年增加236万千瓦;发电量119.77亿度、同比增长12.4%;原煤产量同比增长134%,供应电煤同比增长67.2%。现代能源产业完成规上工业总产值占全市比重25.3%,增速26.9%。
  主持人 | 李永慧:
  企业服务是经济发展的第一责任,请问,我们在开展工业企业服务大行动、市场主体培育等方面采取的具体工作措施有哪些?
  嘉宾 | 綦忠范:
  近年来,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市工业和信息化局持续抓好企业纾困解难、扎实推进培育壮大工业市场主体工作。主要开展以下工作:
  一是深化企业帮扶服务。大力实施工业企业服务大行动,对规上工业企业、临规企业开展全覆盖包保帮扶,帮助企业享受降低生产经营成本等政策红利。截至目前,提请32位市领导、174位县区领导共联系走访工业企业3562户次,走访覆盖面100%,共解决企业问题362个。
  二是优化企业梯度培育。构建了龙头企业、专精特新企业、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小微企业梯度培育体系。今年以来,新增培育盘江普定电厂、盘江新能源关岭、立鼎嘟嘟等规上企业,目前,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495户,全省排位第5,有力支撑全市工业经济平稳健康发展。
  三是强化项目建设招引。紧盯拟建项目落地和在建项目施工,加大跟踪服务,推动资源要素向项目建设集中。近年来,全市工业投资持续保持高速增长,今年1—11月,全市工业投资增速54.5%,排位全省第1,占全市固定资产投资比重43.1%。
  下一步,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将着重从优服务、降成本、促转型等方面综合施策。一是深化企业走访包保。加大走访力度,积极协调解决生产经营中面临的困难问题,推动企业实现达产满产。二是推动企业降本增效。围绕降低企业用电、用气、物流等方面,进一步推动企业降本增效。紧抓国家一揽子增量政策机遇,精准谋划一批重大项目,加大向上争取,引导和支持企业进行设备更新和技术改造,提升技术水平。三是抓好规上企业培育。台账式持续跟踪服务,加强业务指导和政策扶持,确保入库企业顺利入规,积极帮助企业解决项目达产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加快稳产达产,形成稳定贡献。
  主持人 | 李永慧:
  在我们开展在线访谈的同时,也在网上进行了的意见建议的征集和整理,下面请您来回答其中2条。
  主持人 | 李永慧:
  新型工业化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主阵地,请问我市在推进新型工业化发展,培育新质生产力方面做了哪些工作?下一步有什么工作打算?
  嘉宾 | 綦忠范:
  感谢您的提问!“新质生产力”是建设“两城三基地”的重要抓手,在市委、市政府坚强领导下,市工业和信息化局会同各方力量,加快推进新质生产力培育发展,具体来说,坚持了五个聚焦、实现了五个推动。
  一是聚焦战略性新兴产业,推动培育服务水平。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战略性新兴产业总产值占工业总产值比重43%(为年度数据),排位全省第2。二是聚焦产业升级,推动科技创新发展。目前,全市共有省级以上“三中心两示范”创新平台30个,其中国家级6个,省级24个。推动苗阿爹等3家企业与贵州大学进行“产学研”深度合作,提升企业创新能力。三是聚焦智能化升级,推进数字化转型。制定印发了《安顺市工业领域数字化转型工作方案》等文件,推动产业数字化转型发展,积极培育本土化工业互联网平台,为工业企业实施全流程、全环节数字化转型、智能化改造提供本地化支撑和服务。四是聚焦绿色制造,推动工业绿色低碳发展。鼓励、引导企业申报省级及以上绿色制造体系,加快推动工业绿色化高质量发展,截至目前,我局已组织15家工业企业申报国家级、省级绿色制造体系,相关评审工作省级部门正在深入推进中。五是聚焦中小企业,推动优质梯度培育。持续培育专精特新中小企业、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全市有73户专精特新企业,其中国家专精特新重点“小巨人”企业4户,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7户。
  接下来,我们将认真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决策部署,坚持以高质量发展统揽全局,从推动主导产业发展、提升产业科技创新能力以及加快推动工业绿色发展等方面,因地制宜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奋力推动安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实现新跨越。
  主持人 | 李永慧:
  工业园区作为工业发展的主战场、主阵地,请问当前我市在支持园区完善基础设施、加快孵化产业项目等方面做了哪些工作?
  嘉宾 | 綦忠范:
  工业园区是加快推动新型工业化发展的“主战场、主阵地”,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市工业和信息化局会同各方力量,厘清思路、综合施策,全面推进开发区高质量发展。重点抓了以下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
  一是突出主导产业优势,科学规划产业布局。按照“两城三基地”总体战略布局,重点依托一个国家级高新区,三个省级开发区,科学规划全市航空装备产业、医药及旅游食品产业等先进制造产业布局,形成了“三中心、九园区、三基地”的发展格局,构建了“一核两翼三融”产业体系。探索建立镇宁化工产业园区和普定循环经济产业园区等特色园区。
  二是强化基础设施建设,持续增强平台支撑。今年以来,积极组织全市工业园区申报2024年新增专项债基础设施类项目8个。加快推动112大厂房等重点配套项目建设,协调供电、供水、供气等部门抓好要素保障。截至目前,全市开发区(四至范围内)累计建成标准厂房128.72万平方米,标准厂房利用率达到86.7%,载体阵地功能进一步增强。
  三是高位开展项目谋划,强力推进产业大招商。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亲自谋划产业项目,四大班子领导亲自带队开展招商引资。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加大对开发区主责主业的指导督促,更好推动各开发区增比进位、创先争优,为开发区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力。1—11月,全市开发区(四至范围内)完成工业总产值占全市比重74.1%。
  为加快推动全市开发区高质量发展,下一步,我们将重点抓好以下几项工作。一是聚焦主导产业发展。加强开发区工业经济指标调度监测,加快打造一批产业规模大、经济效益好、竞争能力强的优势产业集群。二是加快完善园区基础设施。积极盘活园区低效闲置资产,提高土地利用率和投入产出效率,支持中小微企业入驻标准厂房,引导和鼓励有条件的企业自建厂房,强化水、电、气等要素保障,进一步降低企业用能成本。三是推进产业大招商行动。坚持把招商引资作为开发区工作的重中之重。加强项目落地后续服务、跟踪问效和督查考核,对未能履行投资协议的,依法予以清退。四是进一步加大争资争项力度。通过组织各县(区)申报地方政府专项债等方式,多渠道筹措资金,完善配套基础设施,补齐短板,提升产业园区发展“硬”环境。
  主持人 | 李永慧:
  再次感谢綦忠范同志做客“在线访谈”,为大家详细介绍了我市新型工业化工作相关情况并回答了网友提问,同时也感谢网民朋友们的关注,我们下期节目再会!


责任编辑:陈亮 校对 梁惠焜 二审 吴丹 三审 罗希

站内搜索

热门排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