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坪村位于关岭自治县花江镇,紧邻北盘江大桥,与黔西南州贞丰县仅一桥之隔,是当地最为边远的村子之一。曾经,因基础建设薄弱、村级产业匮乏、群众增收无门、石漠化情况严重,该村一度被称为贫困的“山窝窝”、难啃的“硬骨头”。
2013年,按照安顺市委、市政府的工作部署,太坪村被列为市委政法委对口帮扶点。自此,市委政法委全力以赴,尽锐出战,先后派驻7任素质高、能吃苦、业务强的骨干到太坪村担任第一书记,在12载寒来暑往之间,抱着迎难直上、战贫拔穷,接续奋斗、振兴乡村的信心决心,让这个大山里的小村庄喜焕新颜。
全力修路通水,让基础建设强起来
“市委政法委派驻的首任第一书记丁念恒刚到村的时候,太坪村还只是一个小村,由于老村委环境实在太差,根本没法住人,丁书记还是到我家里住的。”提及往事,村干部陈开学瞬间打开了话匣子,他对记者说,“路难走,又缺水喝,那时驻村工作相当辛苦。”
2014年,太坪村与文秀村、新其村合并,从200余户700多人变成了526户2305人,不通路的村民小组变多了,驻村工作组的帮扶担子也更重了。
合并之后,该村熟地组、野猪寨组、新房子组、维德组等多个村民小组都在山坳坳里,干部到组里走访,村民到村委办事,都得走上个把小时。由于不通车,当地群众要想盖间新房,更是难上加难,水泥、砖头、沙石等建筑材料只能靠人挑马驮,运输成本非常高,往往在山里盖一栋平房所花费用能在外面盖上两栋。
太坪村通组路
“自从市委政法委帮扶村子之后,每一任驻村第一书记都是带着项目到村,其中最多的项目就是修路。如今,通村路、通组路、串户路实现了全覆盖、全硬化,尤其是通组路,从两人宽的小毛路变成了3.5米宽的硬化路,交通方便了,村民建房成本也降低了,现在家家户户都住上了新房,摩托车、三轮农用车每家都有,这几年小汽车也渐渐多了起来。”陈开学笑着说。
除了修路之外,通水也是市委政法委开展的重点帮扶工作。虽说太坪村背靠北盘江和打帮河,但因海拔落差过大,江水、湖水抽不上来,加上石漠化情况严重,水资源很是匮乏,当地群众只能自行建些小水池、小水窖蓄水度日。
2018年,在第四任驻村第一书记颜家国的对接下,该县水务局到村铺设自来水管道,并从花江镇蚂蝗田水库接水到太坪村;2019年,实现全村自来水全覆盖;2022年,第六任驻村第一书记雷鸣申报人畜饮水持续提升工程,着力修建产业带蓄水池、水质监测站等惠民项目,彻底解决了全村人畜饮水、生产用水问题。
太坪村通组路
自2014年太坪村并村以来,在市委政法委多任驻村第一书记的帮助下,该村先后投入301万元延伸通组路26公里,投入156万元铺就串户路2.3万平方米、庭院硬化9150平方米,投入40万元修建机耕道10公里,投入73.2万元安装太阳能路灯244盏,投入14万元设置5个垃圾池和11个垃圾箱,投入70余万元修建灌溉水池12座。
发展特色产业,让群众腰包鼓起来
无资源禀赋、无发展思路、无集体经济,在市委政法委驻村帮扶之前,太坪村一直以来都是名副其实的“三无村”。
驻村工作队到村后,根据该村生态、土壤、气候等特点,积极开展市场调研,按照“因地制宜抓好产业,争取项目抓好产业,围绕特色抓好产业”的理念,大力发展山地农业,将蜂糖李作为全村“明星”产业来打造。
太坪村蜂糖李基地
刘大学是太坪村首批种植蜂糖李的农户,从最初的10来亩到如今的上百亩,面积越来越大,效益也越来越好。今年,他种植的蜂糖李亩产达到了1000斤左右,产值有40多万元,由于所产的李子甜度高、卖相好,订单不断,供不应求。
“原来家家户户只种苞谷,山上全是石坡坡,又没有机耕道,种植、施肥、采收只能靠人力爬坡上山,有时一年忙到头只收1000斤左右苞谷,产量低,日子苦。”刘大学说,自从村里发展蜂糖李以后,山慢慢变绿了,树也开始结果了,种几棵李子树就能抵得上原先的一亩苞谷地,日子是越过越有奔头。
太坪村所产的优质蜂糖李
太坪村是花江镇最早种植蜂糖李的村寨之一。发展至今,全村536户农户中就有495户种植蜂糖李,总面积达3000多亩,挂果面积为2500亩,全村蜂糖李产业年产值能达到数千万元,不仅有效治理了石漠化,也让当地群众的腰包实实在在地鼓了起来。
大山中的产业机耕道
“今年,太坪村蜂糖李成功申报农业农村部名特优新优质农产品项目,这让我们继续发展蜂糖李产业的信心更足了。”现市委政法委驻太坪村第一书记吴哲宇说,为了更好地发展蜂糖李产业,驻村工作组和村两委精心打造了蜂糖李产业带,实施机耕道拓宽及硬化工程,累计开挖超过15公里的生产便道,修建3座蓄水池,为产业发展注入新活力。
2022年,在市委政法委的对接、协调、争取下,太坪村获得了东西部协作资金600万元和中央财政衔接资金100万元,用于建设占地面积约6000平方米,包含45个商铺和设有交易区、冷冻区、物流区等功能区域的3000平方米市场,交通便利,设施齐全,可满足该村及周边地区农特产品的交易及加工需求。
太坪村农特产品交易市场
为了让农特产品交易市场实现规范化运营和管理,2024年初市场建成后,在驻村工作组的协助下,太坪村村委通过竞拍的方式,以每年29万元的价格成功出租给企业运营,为村集体经济注入持续动力,实现了从“输血”到“造血”的转变。
“太坪村农特产品交易市场的建成投用,可有效推动全村农业产业发展,打通农特产品流通新枢纽,吸引大批收购商来到市场体验‘一站式’采购,让我村乃至周边村寨的农户能够就近销售农特产品,大大降低农民销售农特产品的时间和经济成本,同时还能促进返乡青年劳动力依托本村丰富的产业和市场优势创业就业。”吴哲宇说,农特产品交易市场搭建渠道平台,特色产业蜂糖李发展势头强劲,太坪村在市委政法委的帮扶下,产业实现大跨步发展,村集体经济从原来的“一穷二白”变为如今年经营性收入35万元以上。
发挥主责主业,让基层治理好起来
自帮扶太坪村以来,市委政法委始终坚持以党建为引领,以平安建设为抓手,发挥主责主业,扎实推进平安乡村、法治乡村建设,逐步实现了“无黑、无邪、无毒、无讼、无盗、无诈、无命案、无精神障碍患者肇事肇祸案(事)件”的“八无”目标。太坪村也先后被评为市、县两级新时代“枫桥式综治中心”和全市信访工作先进集体。
太坪村麻窝组搬迁点
麻窝组是太坪村村委所在地,2003年关兴公路通车后,依托区位和交通优势,成为了周边村寨赶集聚集地、农特产品交易集中地。如今,该组街道上药店、民宿、餐馆、摩托车销售店、家电销售店、农资店一应俱全,仅小型超市和杂货店就有10余家,宛如一个小型集镇。
太坪村麻窝组街道
“原来村里基层治理力量不够、力度不足,赶场天小偷小摸、打架斗殴的情况时有发生。在市委政法委帮扶以后,通过多举措、常态化的治理,现在基层治理成效明显,治安环境焕然一新,村民的幸福感、安全感和满意度大幅提升。”太坪村党支部书记刘大华说道。
在党建引领上,市委政法委机关党支部与太坪村党支部结对共建,实现资源共享、党建互助,先后邀请太坪村党支部到旧州镇浪塘村、大西桥镇中所村、安顺经开区三合苗寨、兴义市下纳灰村等地参观学习村组织建设、产业发展、平安建设等先进经验,并指导成立由村党支部书记为主任、8名村干部为网格长、26名村民为联户长的村级综治中心,齐心协力抓基层社会治理、化解矛盾纠纷,打造平安村居。
太坪村党群服务中心
2017年,太坪村成功组建由退伍军人、退休干部、基层党员为主的义务巡逻队,市委政法委提供4辆摩托车给予支持;2018年,针对太坪村距离花江镇路程过远,一旦发生警情,派出所出警时间较长这一情况,在市委政法委的帮助、协调下,由村委提供2间办公室作为村警务室,花江镇派出所派遣6名民警、协警常驻太坪村,让村子常见警灯,让村民常见警察,治安态势持续向好。
同时,用活用好“一中心一张网十联户”工作机制,成立由村干部、网格员、联户长、调解员组成的“调委会”,深入田间地头、农户家中排查化解矛盾纠纷,并依托花江镇人民法庭,成立村“法官工作室”,实现“村内人民调解员组织调解+基层综治中心联合调解+人民法庭司法调解矛盾纠纷”的“三级联调”,扎实推进矛盾纠纷诉前解决和非诉讼解决,实现“小事不出村、平安不出事、矛盾不上交、司法不缺位”的目标,成为2023年度安顺市首个“无讼村”。
化解村民矛盾纠纷
“我们将各村民小组、搬迁安置点划分为26个联户单元,整合党员、退役军人、志愿者等力量,全部配备到位‘联户长’,实现邻里‘联防守望、共建共治’,并通过张贴、悬挂横幅和标语,组织群众会、院坝会等多种方式开展各类宣传活动,还在各村民小组重点部位安装监控摄像头16个,接入综治中心视频网络,连接公安数据中心,全天候加强视频巡查,及时研判预警盗窃风险。今年以来,实现了盗窃案件‘零发案’、‘电诈’案件‘零发案’。”吴哲宇表示,下一步,太坪村将与市委政法委相关处室协作,以创建省级新时代“枫桥式综治中心”为目标,加强村级综治中心阵地化建设,打造民主法治示范村宣传基地,全力绘就党群关系融洽、村居治理有效、百姓安居乐业的“平安太坪”乡村振兴新图景。
安顺日报融媒体中心记者
高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