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乡村振兴上开新局】巩固脱贫基础 推动乡村振兴 ——平坝区扎实推进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

2025-01-03 10:11:21    来源:   安顺日报融媒体中心      

近年来,平坝区奋楫笃行、合力攻坚,扎实推进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牢牢守住防止规模性返贫底线,不断壮大产业,增加就业,群众收入保持较快增长,为乡村全面振兴增动力、添活力。

织密防贫网 帮扶不断档

平坝区认真贯彻落实国家和省、市的安排部署,将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作为乡村振兴首要任务,严格落实“四个不摘”要求,不断巩固提升教育、医疗、住房和饮水安全“3+1”保障,落实防返贫动态监测和帮扶机制,坚持开发式帮扶和分层分类社会救助相结合,做到发现一户、帮扶一户、动态清零一户。

“多亏了防贫帮扶,帮我家渡过了难关。”十字乡青山村村民马敏冲告诉记者,2023年她因身体不适到医院检查,不幸被确诊为癌症,2023年10月在医院手术,由于高昂的医疗费用,让她一度对生活失去了信心。关键时刻,村里收到防返贫动态监测系统反馈的村民大额支出信息,村干部上门走访核实信息之后,立即对接帮扶,落实政策,2023年11月将她家纳入监测对象管理。

青山村驻村干部走访监测户马敏冲家

“感谢国家的好政策,现在我到医院复查,能帮我减免许多费用,我相信以后会越来越好的。”马敏冲笑着说,未来我一定好好生活。

早发现、早干预、早帮扶,加快织密防返贫保障网。“平坝区通过不断优化健全防止返贫动态监测和帮扶机制,建立动态管理机制,每月定期更新数据信息,确保监测对象及时纳入、精准帮扶、风险稳定消除。”平坝区农业农村局副局长张彩介绍,全区累计识别监测户452户1561人,全部落实针对性帮扶措施。

帮扶不断档,“扶上马”还需“送一程”。在安平街道塔南社区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同心小区,该小区集中安置了来自平坝区8个乡镇(街道)的111户搬迁户,涉及497名搬迁群众。为了让搬迁群众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塔南社区积极申请东西部协作资金83万元,利用安置点办公业务用房改建为制伞加工车间,让更多易地扶贫搬迁安置户实现在家门口就业。

 同心小区帮扶车间

搬迁户何国英每天将两个小孩送到学校,就来到小区楼下制伞加工车间上班,她告诉记者:“工资按计件算,多劳多得,每个月有近3000元的收入,真正实现了在家门口就能够就业,生活很安心。”

安平街道塔南社区同心小区帮扶车间工人在认真工作

平坝区不断加强对有返贫致贫风险和突发严重困难农户的动态监测和帮扶,强化易地搬迁后续扶持,坚决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底线。2024年第三季度,平坝区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不断增加。全区现有搬迁劳动力697户1685人,就业697户1617人,实现“零就业”家庭动态清零。

壮大产业群 拓宽就业路

走进天龙镇二官村,产业发展朝气蓬勃,和美乡村的气息扑面而来。

依托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二官村发展以大葱种植为主的特色产业,村里90%以上的农户都在种植大葱。短短几年,全村大葱种植户数量翻了好几番,大葱产业逐步成为二官村增收致富的支柱产业。

二官村大葱产业

发展产业,是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的治本之策,也是乡村振兴的长远之计。平坝区立足于独特而富饶资源,突出绿色发展,推动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打造更具竞争力的现代产业体系。

结合资源条件和产业基础,平坝区围绕大米、绿色蔬菜、生态畜牧“一主两副”三个主导产业,聚焦优质稻、蔬菜、生猪、肉牛、灰鹅五个单品,紧扣天龙—乐平十里五万亩蔬菜带,白云—羊昌—夏云平坝大米产业带和鼓楼—十字生态畜牧产业集群提质发展。

 平坝坝区农业产业

在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方面,平坝区积极培育和扶持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目前,全区共培育省、市级龙头企业45家,其中省级龙头企业16家;合作社371家,已成功申报国家级示范合作社3家,省级示范社21家,市级示范社39家。

平元村昊禹米业稻田画

此外,在推动农业产业融合发展方面,平坝区以创建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为目标,以贵州最大的蔬菜产业园区为抓手,围绕高田、青庄两个核心坝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有效衔接乡村振兴示范带“五区一带”进行规划布局。积极支持相关企业主体,持续巩固和发展好“大肥牛”“金凤徕”等品牌创建,引领全区生态肉牛产业高质量发展。通过实施品牌战略,打造了一批具有地方特色的农业品牌,进一步推进“二品一标”“国家名特优新农产品”认证工作,提升品质,打造品牌。

产业带动就业,就业赋能经济发展。在鼓楼街道向阳村,该村采取“龙头企业+合作社+基地+农户”的组织方式发展韭黄种植,从最初的150亩逐步扩展到现在的750亩,有效带动当地村民就业,实现增收。

向阳村村民正在给韭黄套遮阴套

“我在韭菜种植基地务工6年了,在基地基本天天都有活干,每天有100元的收入,还能照顾家庭。”向阳村村民卢启珍说,如今在家门口实现就业,加上流转土地还能获得一部分收入,一年下来,总体收入还是比较可观。

“依托韭黄产业的不断发展壮大,每年能够帮助群众11000余人次就业。”向阳村党支部书记林媛说,韭黄基地每年要发放上百万元的务工费,帮助村民实现了就业增收。

解决群众就业问题,是实现群众增收致富的关键。

平坝区抓住稳岗就业这一关键,持续推动“安心干”平台纵深发展,不断加强宣传、培训、发布岗位信息,压实工作责任,强化督促调度,为全区就业局势稳定贡献更多力量。截至目前,安心干平台注册登记超过7万人,通过招聘活动、岗位推荐、安心工坊、人力资源企业合作等多渠道促就业,累计促进就业4600余人,一批特色劳务品牌成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推进乡村振兴的坚实力量。

补短板 深化东西部协作

近日,齐伯镇温泉村窑上应急管网延伸工程完工,该村200余户800余名村民如愿喝上了“放心水”。

2024年4月,齐伯镇政府争取到农村供水保障工程省级财政补助资金115万元,温泉村应急管网延伸工程得以开工。与此同时,齐伯镇关口片区投入东西部协作资金280万元,实施供水管网扩容工程,打通集中供水4个村57个组群众供水主管网,从根源上解决集中供水组网和工程性缺水难题。

2024年,齐伯镇积极向上争取中央财政衔接资金、东西部协作资金等累计达960余万元,全力建成35处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实施农村饮水保障类项目4个,开辟新水源点2处,新建提灌供配水管网共计24.7公里,覆盖全镇9个行政村,覆盖人口共计1.97万人。

在乐平镇大屯村,借助东西部协作帮扶资金和资源,以“乡贤+”为引领,以群众为主体,探索建立“党建引领、村民主体、乡贤自治、共建共享”的工作机制,立足“十里五万亩高标准蔬菜示范基地”核心区和传统村落实际,发展大葱、冬瓜、高粱、蔬菜等高效农业和文旅产业,形成农文旅融合发展新格局,打造了“西南篮球第一村”和东西部协作“平坝样板”。

在天龙镇二官村,借助东西部协作资金200万元,修建了20000平方米蔬菜大棚和附属设施,建成的大棚可推动二官村蔬菜产业规模化、标准化发展,降低农户育苗生产成本,提升大葱品质,增加其附加值,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同时,可以减少对土地及水资源的占用,有效保护生态环境,促进农业生产可持续发展。

去年年初以来,平坝区争取东西部协作项目资金3373万元,实施项目24个,其中,产业帮扶项目12个1880万元,占比55.73%。此外,不断提升劳务协作,建立“山海心连之家”暨驻越秀工作站,转移农村劳动力到东部省份就业676人,共建东西部协作就业帮扶车间11家,吸纳农村劳动力就业1678人,开展东西部协作技能培训437人;推动产业升级,以“十里五万亩”蔬菜种植区域为基础,共建越秀·平坝东西协作共建农业产业示范园区,新增引导落地投产企业实际到位投资完成2.02亿元,吸纳农村劳动力就业数551人次;建立两地企业联盟,助推“黔货出山”、帮助销售农特产品和特色手工艺产品金额达2.773亿元。

巩固脱贫基础,推动乡村振兴。近年来,白云镇荣获“全国2023年农业产业强镇”,塘约村获评“全国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村级实践交流基地”,大屯村荣获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高田村、二官村连续三年获评“全国乡村特色产业产值超亿元村”……一系列荣誉的背后,是平坝区滴水穿石、久久为功的付出。

景色如画的小河湾村

如今,放眼平坝这片充满希望的沃土,乡村处处生机勃勃,景色如画,帮扶持续发力,产业面貌日新月异,发展如火如荼,群众生活成色足,乡村振兴的美丽图景正在探索与实践中一步步成为现实。

安顺日报融媒体中心记者

李    伟


责任编辑:陈亮 校对 梁惠焜 二审 徐昕 三审 陈明

站内搜索

热门排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