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冬腊月,黔中大地别有一番景致。推开窗,满目葱茏,绿树繁茂,鸟鸣婉转。漫步山间,药香袅袅,蜂蝶翩跹。从繁华都市到静谧山林,目光所及,山间林木郁郁葱葱,林下产业蓬勃发展,处处洋溢着生机与活力……这些是我市持续推动林业高质量发展释放的生态红利。
在2024年的时光画卷中,我市始终坚定不移地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以推深做实林长制为总抓手,引领全市林业系统坚持“护绿、增绿、管绿、用绿、活绿”并举,全力筑牢绿色生态屏障。同时,依托丰富资源,科学规划发展布局,大力构建“林下种、林中养、林里采、林间游”的林下经济发展模式,成功打通了“生态”与“富民”的转换通道,实现了林业生态价值的有效转化。截至2024年12月底,全市完成林下经济利用林地面积153.47万亩,完成林下经济产值50.77亿元。
林下种植遍地开花
林下种植,是对生态空间的高效利用,也是生态与经济协同发展的生动实践。
管理员查看重楼生长情况
走进平坝区十字乡毛栗坡林场,此时虽是冬季,但树林下满地的重楼依旧绿油油的,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
一大早,林场管理员朱高武像往常一样在林间管护。“重楼可真是大宝贝,市场价可卖到280元每公斤。”朱高武说,该基地在林下种植重楼3年了,总面积是200亩,亩产值可达14万元,通常种植5年后才能采收,目前重楼的生长较好。
管理员查看茯苓长势
在距离毛栗坡林场10多公里外的平坝区羊昌乡昌河村林场,满山的茯苓,破土欲出。小小中药材,为当地农户撑开了“致富伞”。据昌河村昌右茯苓种植专业合作社负责人文昌右介绍,生长好的茯苓亩产可达3000斤,市场价可达5元每斤。
普定后寨林场林下羊肚菌种植基地
在普定县黄桶街道后寨林场林下羊肚菌种植基地,负责人阮迪带着三五名工人正在劳作,他们给林地上的菌棒洒水后,再盖上保温膜,为越冬做准备。“我家2021年开始在这片林地种林下食用菌,种植面积100余亩,选择这里主要考虑到食用菌喜阴,加上林下微生物丰富,种出的菌子品质好。”阮迪说,今年羊肚菌的市场价格可达到130元每斤,按照往年亩产500余斤来算,2025年的预计产值是200多万元,经济效益相当可观。
目前,我市林下种植利用林地面积达33.14万亩,通过走“产业生态化,生态产业化”绿色发展路子,大力发展林药、林菌、林草等林下种植产业,既助推了生态文明建设,也助力了群众增收致富。
林下养殖方兴未艾
随着林下经济发展路径的逐步延伸,我市各县区林下养殖产业也随之拓展,区域发展亮点不断涌现,各地不仅生态美了,产业兴了,百姓也富了。
安顺市金鸡农庄生态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林下养殖基地
近日,在安顺市金鸡农庄生态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林下养殖基地,郁郁葱葱的树林下,一群群毛色鲜亮的土鸡在草丛间悠闲觅食,追逐嬉戏。
“林下养鸡,鸡群活动范围大、空间广,再加上空气清新,喝雨露,吃小虫,这样养出来的鸡肉质紧,口感好,备受市场欢迎。”该公司董事长金杰介绍,目前该公司实现了集孵化、育雏、散养、规模化养殖、屠宰、加工、销售一体化发展,成为了三产融合发展全产业链林下养鸡示范基地,还是全市4个国家级林下经济示范基地之一、2个林下产品加工基地之一,并通过利益联结带动农户增收致富。
金鸡农庄在林中养鸡,鸡粪就地还林,及时为树木快速生长提供养分。这一举措不仅促进了林下经济的发展,更实现了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的双重丰收。2024年该公司在全市养殖林下生态鸡40万羽,规模化养殖蛋鸡20万羽、肉鸭47万羽、肉鸡15万羽,总销售收入高达8000多万元,累计带动周边群众务工10万人次。
平坝区林下灰鹅养殖产业
林下养殖以其养殖周期短、收益见效快、经济效益高的显著优势,成为拓宽群众增收致富道路的重要途径之一。近年来,平坝区牢牢把握这一发展契机,充分盘活闲置林地资源,在羊昌乡、白云镇等地大力推进林下灰鹅养殖产业。不仅让平坝灰鹅成为村民致富增收的新渠道,更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中,成为熠熠生辉的新亮点,为乡村的繁荣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在紫云自治县四大寨乡纳容村林下养蜂基地,500箱林下养蜂平均每箱能收割5斤秋蜜,每斤120元,一箱蜂的秋蜜产值600元,该基地的秋蜜总产值约30万元。
四大寨乡森林覆盖率达71%,林中生长有五倍子、白刺、小叶树、山枇杷、千里光、山槐树等丰富的蜜源植被。该乡依托较好的生态资源提供的蜜源条件,大力发展林下蜂产业,建成12个林下养蜂基地,养殖林下蜂5000余箱。
关岭冒寨林场林下养鸡
“林下养殖周期短、产量高、见效快,以禽养林,以林促禽,种养结合,长短相辅,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有机统一。”市林业局产业科负责人宋磊说,我市凭借得天独厚的林业资源和优越宜人的生态环境,在林下经济发展上精准发力。在西秀、紫云等地,重点布局林下养鸡产业,充分利用林地空间,让鸡群在自然环境中茁壮成长;在平坝,大力发展林下灰鹅养殖,实现林地资源的高效利用;在紫云、关岭、普定等地则专注于林下蜂养殖,让蜜蜂在繁茂山林间采花酿蜜。通过科学合理地选择发展业态,我市逐步形成了林禽、林蜂等成熟的养殖模式,有力地推动了林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农村发展,成功走出一条生态与经济双赢的绿色发展之路。目前,全市林下养殖面积达32.86万亩。
康养旅游蓬勃发展
森林、湖畔、远山、云海……1月18日,趁着周末闲暇时光,许多游客来到了西秀区九龙山国际森林康养旅游度假区游玩,公园内绿意盎然,流水潺潺,鸟鸣声声,游客们或悠闲露营,或漫步林间,享受着大自然的宁静与美好。
九龙山国际森林康养旅游度假区
自2017年九龙山国家森林公园获批贵州省首批“省级森林康养试点基地”后,该度假区按照“少砍树、不破坏生态,减少占用土地资源、森林资源”的原则,千方百计留住植被、保持水土、稳定生态、丰富业态,为游客打造了一处绝佳的生态康养绿地。
“这里满足了客人对森林康养的追求,吃、住、行、游、娱一应俱全,与其说是一次暂时归隐山林的旅行,不如说是一次身心的康养度假。”九龙山国际森林康养基地负责人苏二君说,目前,九龙山国家森林公园内已建设了游客服务中心、生态餐厅、民宿酒店、鸟趣园、生态广场、盆景园、森林儿童乐园、红枫林及10余个花谷,集森林度假、植物科普、生态康养多种体验于一体。
生态发展一边连着绿水青山,一边连着金山银山。普定县猫洞乡补龙村通过做好用活“森林文章”,逐步探索出一条把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的可持续发展之路。2019年,该村先后获得了全国森林康养基地试点建设单位、贵州森林村寨、贵州省森林人家、安顺十佳乡村旅游点等殊荣,多年来,补龙村持续深耕森林康养旅游产业,不断完善基础设施,丰富旅游项目,提升服务质量。2024年,森林康养旅游产业让村子收获超20万元收益。
镇宁天印山康养民宿
在镇宁自治县双龙山街道大寨村,有一家康养民宿备受游客青睐。“大寨村森林资源丰富,又紧邻龙宫景区,有发展森林康养的优势。”天印山康养民宿负责人介黑阿体介绍,这里,天高云阔,群山重叠,蓝天白云近在咫尺,一顶顶白色帐篷点缀在草坪上,像一个童话世界。
近年来,我市加快森林景观利用步伐,大力推进森林康养产业这一林下经济实现井喷式发展。位于黄果树旅游区的柏联温泉森林康养基地,由贵州黄果树柏联温泉酒店有限公司依托当地良好的山水和林地资源打造而成,是安顺市级森林康养试点基地。2021年,该公司利用100万元试点基地建设资金,持续改善旅游产业配套基础设施条件,推动森林康养产业提质升级,真正让郁郁葱葱的山谷变成林下经济“绿色聚宝盆”。
如今,这个三面环山、怀中抱水的森林康养基地,已成为省内外游客休闲、赏景、泡温泉、打卡“吸氧”的优选之地。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一直以来,我市林业部门始终将森林康养产业发展视为工作重点,紧密依托现有的森林资源,深度挖掘森林的多元价值。在安顺经开区和黄果树旅游区,全力打造休闲体验、山地运动、生态教育等一系列“森林+”旅游康养新业态,将绿色生态与旅游、康养深度融合,以自然之美赋能产业发展,致力于塑造“康养福地,瀑乡安顺”这张全新的城市名片,让安顺在生态与产业协同发展的道路上,绽放出独特魅力 ,吸引更多游客前来感受自然与康养的完美融合。
截至目前,全市森林康养利用面积5.6万亩,共有森林康养试点基地18个,2024年接待游客人数23万余人次,基地综合收入4000余万元,富民产业稳步推进。
一方绿水青山,宛如一座“绿色银行”,储蓄着无尽的生态财富;一项林业特色产业,恰似一棵“致富之树”,结满了发展的硕果。
回首2024年,我市在林业发展道路上,通过多维度审视、全方位优化发展模式,精准施策,成效斐然。林下种植蓬勃兴起,将郁郁葱葱的林地化作“金山银山”,让绿色资源转化为真金白银;林下养殖顺势而上,释放出丰厚的“生态红利”,带动农民增收致富;森林康养产业更是异军突起,蓬勃发展,成为旅游与健康产业融合的新亮点。凭借一系列创新举措,我市林业产业总产值攀升至278亿元,绘就了一幅生态美、产业兴、百姓富的崭新画卷。
安顺日报融媒体中心记者
詹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