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来临,记者走进镇宁自治县扁担山镇小抵拱村,柔和的阳光照在每家每户门前新装的路灯上,村民们在村口谈论着村里最近的变化,从基础设施的完善到生活条件的改善,这里处处展现出新春变化。
村民家门口的路灯
据了解,村民家门口的路灯是村里去年新装的,12月中旬,262盏太阳能路灯全部安装完成,实现了全村260栋房子“一户一盏”的目标,村内大街小巷实现全面亮化覆盖。
“以前一到晚上,村里黑漆漆的,走路都得打手电筒,现在家家户户门口都有了路灯,晚上出门也安心多了。”村民伍成英感慨地说道。
“路灯装好了,不仅为村民夜晚出行提供了便利,还美化了村容村貌。”小抵拱村村支书马洪告诉记者,通过召开‘四议两公开’会议,利用村集体资金49780元,由村支两委统筹实施完成。
村民家新装的水表
沿路而行,可以看见每家每户门前都安装了崭新的水表,整齐划一地排列在墙边。
“过去,村里的饮水条件一直是村民们的心病,老旧的管网经常出现漏水、供水不足等问题。”马洪说。2024年,在中央财政衔接推进乡村振兴补助资金80万元的支持下,村里为村民更换老旧饮水管网8.9km,路面切割及恢复5.6公里,安装计量设施、水龙头260套,覆盖小抵拱村223户1128人,其中脱贫户69户352人,监测户4户22人。
“现在水流更大了,水质更干净了,我们用起来也更放心、更方便了。”脱贫户伍岁兴高兴地说。
此外,工程实施期间还为当地低收入人口提供了大量的就业机会,当地严格按照《全国“十四五”以工代赈工作方案》,雇佣易地搬迁群众、脱贫户等村民参与工程建设。项目实施期间,累计发放劳务报酬16万元。“项目不仅解决了饮水安全问题,还通过就业带动了村民经济收入,进一步巩固了脱贫成果。”马洪说。
流经农田的水渠
从村寨向东出发,一条窄窄的水渠沿着农田蜿蜒延伸,最终汇入梭椤河,而这条河的下游正是闻名遐迩的黄果树瀑布。
这条水渠修建于明洪武十二年间,全长5公里,过去由于劳动工具简陋,先辈们无法开凿隧洞,只能用铧口一点一点地挖掘沟底。经过三年的艰辛劳作,他们终于将梭椤河的水成功引入水渠,用于灌溉村前的大田坝。
“由于原灌溉土渠损坏严重,干旱季,水渠中的水根本无法保证农作物的灌溉要求。”马洪告诉记者,为提高农作物生产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保证农业生产,村里积极申报灌溉沟渠建设项目,有效利用2024年第二批中央财政衔接推进乡村振兴补助资金84.5万元安装、填埋灌溉水管4.2公里,修建200立方米高位水池一座,覆盖全村500余亩土地。
新建的高位水池
“以前只能靠天吃饭,现在灌溉有保障了,不怕干旱,农作物产量也有希望提高。”伍成英说。
马洪表示,村里基础设施的改善让村民看到了生活质量提升实实在在的成果,接下来,小抵拱村将不断改善乡村人居环境,持续推进乡村全面振兴。
安顺日报融媒体中心记者
郝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