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彩贵州·文化瑰宝】紫云苗族民歌: 非遗名录里的岁月余音

2025-01-22 17:29:38    来源:   安顺新闻网      

2024年,紫云自治县苗族民歌入选贵州省第六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入选非遗为其传承与发展提供了广阔平台,让更多人有机会接触、了解这一珍贵的文化宝藏。

“青山绿水映苗寨,贵客远方踏歌来。来呀,来呀来呀来,摆上这桌苗家菜,把热情满满,诶满满端上台,喝了这杯酒,生活如意没烦忧。”

近日,为深入了解苗族民歌,记者来到了紫云苗族民歌非遗传承人张开香的家中。刚一进门,张开香便热情地唱起了迎客歌,歌声悠扬动听,让人感受到了苗族同胞的热情。

苗族民歌-迎客歌

张开香向记者介绍,老一辈苗族人民对诸多重要的历史事件、深厚的文化底蕴以及丰富多彩的生活点滴并没有文字记载,皆依赖民歌世代相传。苗族民歌反映苗族的历史演变和传统文化,记录着苗族人民的生活、信仰、传统习俗等,宛如一部民族文化百科全书,承载着苗族数千年的精神传承。

“苗族民歌种类繁多,内容丰富,因为所说的方言不同,曲调也不尽相同,每种民歌都有其独特的曲调和风格。许多歌曲具有复杂的旋律和节奏,演唱时讲究强弱起伏,使用假声演唱,音量轻柔,表达细腻的情感”张开香说。

在向记者讲述苗族民歌时,张开香脸上难掩自豪与喜悦,她轻轻拿起芦笙展示着,言语间满是骄傲。“我们苗族民歌,少不了芦笙、木叶这些乐器的伴奏,悠扬的歌声与芦笙的明快旋律、木叶的清脆音色交织在一起,仿佛整个苗寨都活了起来。这是我们苗族独有的美妙,每次奏响、唱起,都觉得无比骄傲。”

“这是老祖宗留下的珍贵遗产,我一定要把它传承下去。”张开香说。苗族民歌几乎没有文字记载、没有固定歌词,全凭口传心记、言传身教,但是现在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外出上学、打工,能学、肯学的人愈来愈少,传承难度很大,如果不采取措施,将会面临失传的困境。

张开香手拿芦笙唱苗族民歌

在张开香的家中,有一块格外醒目的小黑板,那是她传承苗族民歌的“小阵地”。无论村里的孩子,还是亲戚家的晚辈,只要对苗族民歌展现出兴趣,张开香总会抽出时间,耐心教导。

为推动苗族民歌在年轻一代中落地生根,自2023年起,紫云自治县第六小学充分利用“四点半课堂”,每周开设两次苗族民歌课程,积极推动苗族民歌走进校园。

“参与四点半课堂的基本上都是咱们苗族的孩子,他们每一次上课都全神贯注,那份认真劲儿特别打动人。咱们苗族的孩子,就该会说苗语、会唱苗歌。看到他们如此积极地学习,我打心底里觉得,苗族民歌的未来充满希望,咱们老祖宗传下来的宝藏,肯定能一代又一代地传下去。”张开香满怀感慨地说道。

如今以张开香为代表的非遗传承人们还为苗族民歌在部分固定场合确定了固定歌词。张开香表示:“我们敲定固定歌词,是想为苗族民歌的传承铺就一条更为顺畅的道路,让更多人能够了解苗族民歌,让这份珍贵的文化遗产得以薪火相传。”

苗族民歌

在新媒体时代,张开香也紧跟潮流。她利用抖音平台,以“贵州花香姐妹”的账号传播苗族民歌和芦笙舞蹈。如今,她们的账号已经拥有5330个粉丝,一些热门视频的点赞量高达13.3万。

张开香笑着说:“通过抖音,很多外地的朋友看到我们的苗族民歌和舞蹈,都特别感兴趣,还想要跟我们学习呢。这让我觉得我们的努力没有白费,也更有动力去传播苗族文化了。”

作为青年一代传承人的张开香,也有着深深的紧迫感。她坦诚地告诉记者:“其实我自己懂的还是不多,很多老一辈的民歌我都还没有学会。我知道自己肩负着传承的重任,所以必须要继续学习,只有这样,才能把苗族民歌更好地传播下去。”

亚鲁王文化研究中心工作人员吴斌也表示:“下一步,我们会将苗族民歌录制下来,把相关歌词装订成册。这样一来,能够让后代、新一辈的传承人系统地学习苗族民歌,为苗族民歌的传承提供更坚实的保障。”

近年来,紫云自治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工作。把紫云自治县苗族民歌成功申报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积极争取上级资金并专门到基层挖掘地方文化遗产,培养非遗文化传承人,让苗族民歌在文化长廊中彰显魅力。

安顺日报融媒体中心记者

陈思雯


责任编辑:李芸

站内搜索

热门排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