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云宗地镇: 村美民富气象新 乡村振兴阔步行

2025-01-27 09:58:02    来源:   安顺日报融媒体中心      

近年来,紫云自治县宗地镇以乡村振兴战略为引领,狠抓粮食生产,发展富民产业;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增进民生福祉;加强基层社会治理,提升社会服务效能,全力以赴推进乡村全面振兴。

产业兴旺 山村美民致富

暮冬,沿紫罗公路前往宗地镇,沿途路边田地里满是绿油油的油菜,有的含苞未放,有的已经开出了粉黄色的花朵。白墙红窗的民房、整洁的村庄,在零星开放的油菜花朵点缀下,勾勒出一幅如诗如画的田园新景象。

长势喜人的油菜

近年来,宗地镇利用有限土地资源狠抓粮食生产,在紫罗公路沿线的打饶、猛坑、宗地、湾塘等村,大力推行“水稻+油菜”“玉米+油菜”轮作方式做好粮食生产。2024年,宗地镇种植水稻9826.5亩、玉米16502.35亩,今冬种植油菜18598.81亩。

在宗地镇德昭村,几名村民在油菜田里娴熟地掐着油菜苔,村民梁志忠介绍:“我们栽种的优质油菜,可掐二至三茬油菜苔卖,一株油菜长出的嫩芽越多,开出的油菜花越盛,油菜籽的产量越高。”

“今冬,德昭村种植优质油菜1000余亩,镇里面的农技人员经常到油菜地里指导我们开展田间油菜管护,油菜长势喜人,村民们纷纷掐油菜苔去卖”德昭村党支部书记姚福赢说,种植优质油菜,掐菜苔卖增加收入,且油菜籽的产量不减反增。

宗地镇抓好粮食生产的同时,还发展烤烟、刺梨、花猪和肉鸡养殖等富民产业。在德昭村刺梨种植基地里,数十名村民在除草、修枝、施肥。“德昭村种植的刺梨属水果刺梨类,水果刺梨的花、果、叶、籽可入药,具有较高的营养价值和较好的市场前景。”姚福赢说。在打饶村肉鸡养殖场,代养户刘秀训正在给鸡苗喂食,他说:“2019年以来,我就来这里养殖肉鸡了,我们代养3个鸡棚,每年出栏3批肉鸡,每个棚平均每批8500只,每只纯利润4.5元,虽然辛苦,但一年下来有20余万元的收入。”

村民在肉鸡养殖场管护鸡

“打饶村肉鸡养殖场有10个鸡棚,全部流转给四川德康公司以代养方式发展肉鸡养殖,鸡苗、饲料、技术、销售由公司负责,代养户投劳养殖肉鸡增收。”打饶村党支部书记梁善学说,肉鸡养殖场还通过临时用工带动附近群众增收。此外,村合作社通过收取鸡棚流转费壮大村集体经济。

抓实民生 增进民生福祉

保障饮水安全,增进民生福祉。水管的一头连着民生,一头连着发展。近日,宗地镇打郎村村民黄光明拧开水龙头,看见白花花的水流入桶中,他高兴地笑了,祖祖辈辈都喝“望天水”的他们,终于喝上了干净健康的自来水。

村民用上放心水

2022年以来,宗地镇党委政府积极配合紫云自治县鑫源供水有限责任公司工作,选址宗地村新修水厂、建高位水池,安装输送管道。经过两年多的努力,2024年4月,从10公里外的格凸河镇坝寨村引来山泉水,经过水厂水处理设备净化、消毒,再把水提泵到位于瓦窑坡的高位水池,然后输送到全镇17个村的家家户户。

“宗地水厂的水源点在距离水厂10多公里的格凸河镇坝寨村新庄组,该取水点每天的最大取水量为2000吨。宗地水厂有两套水处理设备,每套水处理设备每天能处理2500吨水。”紫云自治县鑫源供水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冯诚说,建在宗地村瓦窑坡的两个高位水池容积分别为1000立方米和500立方米,小的高位水池主要为宗地街上及附近村寨供水,大的高位水池的水输送到各村后,再通过建在全镇各村寨的39个调节水池稳定水压,然后输送到各家各户。

新建的水厂

在宗地镇各通村公路边输水管道随处可见,这些铺设到全镇的供水管线总长680公里,犹如“毛细血管”通到村村寨寨、家家户户,让群众喝上了干净、放心的“幸福水”。

就业是民生之本。2024年,宗地镇成立“零工驿站”服务站,给未外出务工的劳动力提供就业渠道。

“为促进外出务工人员高质量就业,宗地镇用好用活‘安心干’就业平台,让有劳动能力的群众通过平台找到适合自己的就业岗位。并积极输送有意愿的群众到上级劳动服务部门开设的就业培训班,通过挖机、电焊、直播带货、水电装修等技能培训提升就业本领。”宗地镇党委副书记、镇长郭晓海说,此外,对跨省务工人员予以一次性交通补贴,让有劳动能力的群众通过外出务工增收。2024年,宗地镇申请跨省务工一次性交通补贴5172人,发放补贴金额共209.22万元。

完善设施 改善生活环境

春节临近,宗地街上商家摆出了各式年货,形成年货一条街,家家户户的门上贴着春联,张灯结彩,街头装扮喜气洋洋,浓浓年味扑面而来。

“2024年,镇政府把宗地村1组街边的排水沟进行综合治理后,该路段清爽多了,之前三伏天蚊虫多的现象不存在了。”居住在宗地街上的吴秀琼如是说。

在宗地村新建的大塘文化广场上,可以看到有的群众在打篮球、乒乓球,锻炼健身;有的则坐在广场边的椅子上唱起山歌、聊天叙旧,很是开心。

新建的篮球场

“2024年,宗地镇争取到175万元的中央财政资金,对宗地村1组1.3公里的排水沟进行综合整治,把曾经的垃圾堆变成小花园,并在修建的排水沟上铺上盖板。”宗地镇党委副书记、政法委员章海滨说,宗地镇在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中,精心实施了一系列惠民工程。对宗地村1.3公里的沿街路面进行了提升改造,并在宗地村修建的大塘文化广场上,配套建设了篮球、乒乓球等健身活动场,为丰富群众文化生活提供了场所。

在宗地镇打郎村,街道整洁干净,紫罗公路穿村而过,村民黄光明说:“之前,公路边排水沟是泥沟,生活污水排放不畅,沉积在沟里形成淤泥,夏天蚊虫多,还会有臭味,现在好了,政府部门对街上的排污沟进行了治理,并铺设了盖板,街面焕然一新,现在居住在这里舒爽多了。”

“党的惠民政策太好了,为改善我们的生活环境,补助4500元为我们修建了户厕,并在户厕里安装了冲水设备。”正在打扫户厕的打郎村村民黄金华如是说。

2024年,宗地镇加大力度推进农村“厕所革命”,充分利用东西部协作帮扶资金,以提供修建户厕补助资金和建材由村民投劳修建的方式,当年完成农村户厕新建或改建865户,以提升群众生活环境。

创新举措 治理有效促和谐

打郎村是一个以苗族为主的少数民族村寨,该村成立了村民自治小组、卫生整治小组、文化宣传小组和志愿服务队,各司其职助推基层社会治理,共建村美民和的幸福家园。

“这些小组都由村两委、驻村工作队、有威望的群众代表组成,负责协调邻里间的矛盾纠纷,并做到早发现、早调解,把矛盾纠纷化解在基层;卫生整治小组定期对农户的环境卫生进行文明评议,对环境卫生搞得好的农户张贴‘红榜’表扬,对环境卫生做得差的农户张贴‘黑榜’批评。”打郎村党支部书记杨小情说,文化宣传小组负责宣传国家惠民政策、法律法规等,通过宣传引导让群众成为积极向上的明白人、明理人;志愿服务队通过开展义务活动,帮助困难群众。

在打饶村,则通过召开群众代表大会、党员大会、院坝会等,充分征求群众意见,成立打饶村村民自治理事会,推举有能力、有意愿、有威望的老党员、群众代表担任理事长和理事,承担着推动村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自我监督的和美乡村创建工作。

同时,宗地镇还依托新时代文明实践站所,成立图书室、阅览室、琴棋书画室、培训室,让群众通过阅读各类书籍提升自己的知识面,开展下棋、书画等活动增进邻里感情,以及开展农业生产技能、就业技能培训提升群众的生产能力和就业本能。

“宗地镇各村在假日期间,通过开展篮球比赛、文艺活动丰富群众文化生活。”宗地镇党委委员、组织委员、宣传委员叶梨说,如今,通过开展文体活动,既丰富了广大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又增进了人民奋勇拼搏、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

安顺日报融媒体中心记者

 姚福进


责任编辑:胡晓 校对:梁惠焜 二审:徐 昕 三审:陈 明

站内搜索

热门排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