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值春节,记者来到位于西秀区蔡官镇的贵州跃之笙乐器发展有限公司,只见工坊外正在进行竹子阴干工序,为芦笙制作准备原材料,公司负责人同时也是西部芦笙非遗传承人的杨跃正在工作台用特制工具调整簧片薄厚,一旁经验丰富的制作工人则采用专业仪器对吹管进行调音。
制作精良的西部芦笙
“西部苗族传统芦笙由笙苗、笙簧、笙斗、笙脚、吹管5个部分组成,其制作工艺包含了物理、乐理、竹木、冶炼、锻造等核心工艺,从选材到制作,通常需要300多道工序才能做出一把芦笙。”杨跃向记者介绍,与芦笙打交道多年以来,最重要的便是找到同乐器的“共鸣”。而所谓的“共鸣”便是指发音片、竹管、笙脚三个部分通过调整后,可以发出同样的音调,形成“三点”汇成“一线”的聚合效应,从而加强芦笙整体的发音效果。
吹奏芦笙试音
谈及杨跃本人及公司的发展经历,他表示从小就在家中长辈的带动下对芦笙制作和吹奏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成年后便开始系统学习芦笙制作及吹奏,在多年的钻研和学习中不断成长,并时常在相关部门的组织下参加展销进行交流切磋。2020年,杨跃开始扩大芦笙制作规模,成立了贵州跃之笙乐器发展有限公司,并在同年推出了“紫韵”系列产品,2023年,杨跃又根据市场反馈进行工艺改良,推出“风尚”系列产品,并成功注册商标,打造个人芦笙制作品牌。
组装芦笙
在不断的钻研和磨练中,杨跃以精益求精的匠人精神不断打造精品芦笙,以优质的芦笙产品受到相关部门的认可,先后获得“西秀区非遗工坊”“贵州省技能大赛芦笙制作二等奖”“贵州省乡村工匠名师”等荣誉。
如今,该公司凭借优质精良的产品实现芦笙全年订单式制作和销售,产品销往安顺各学校以及广西、云南、四川、江苏、浙江等地。“2024年,公司一共接到了1200把芦笙订单,每把均价为1600-2600元之间,总产值100多万元,常年稳定带动务工工人5名,每年发放务工费50余万元。”杨跃说。
工人用仪器进行调音
而身为西部芦笙非遗传承人,杨跃在不断传承芦笙制作工艺、教授工人技艺的同时,同样注重非遗文化进校园的实践活动。他表示,学校作为社会教育的载体,可以将非遗传统技艺更加广泛地带入到学生的日常生活中来,实现芦笙制作工艺和吹奏技艺的传承发扬,让西部芦笙的文化内涵被更多人所知晓,助力乡村文化振兴。
安顺日报融媒体中心记者
李超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