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咚咚咚···咚咚咚···”锣鼓一响,地戏跳起。2月11日,百堂安顺地戏表演队伍从市综合服务中心出发,沿着虹山湖公园、九孔桥、到安顺古城历史文化街区一路巡游,不时停下来定点表演,高潮迭起,为观众送上最热闹的新春祝福,赢得现场游客阵阵喝彩。
安顺市地戏文化协会会长曹松介绍,此次活动主题是“百堂地戏闹元宵 屯堡人家过大年”,活动旨在弘扬和传承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安顺地戏,扩大屯堡文化影响力,让更多人了解屯堡文化的魅力。同时,丰富当地居民和游客的节日文化生活,营造欢乐、祥和、喜庆的节日氛围。并推动地方文化旅游产业发展,提升当地知名度和美誉度。
在虹山湖音乐喷泉广场,一支支地戏队的地戏表演者们首蒙青巾,头戴精美的面具,身背战旗、持戈扬戟,随口而唱,应声而舞,演的是忠义仁勇,唱的是精忠报国,台上如有“千军万马”,一瞬间将天地拉回金戈铁马的战场。引得观众拍案叫绝,一时间掌声雷动,场面好不热闹。
“春节特意到安顺旅游,感受这边不一样的年俗,表演者们随着鼓声一唱一跳,仿佛看到金戈铁马的故事,实在是太震撼了!”来自内蒙古的游客阿伟与朋友挤在观演前排,现场看到巡游十分兴奋,他表示,安顺地戏有种神秘感,想再多了解了解。
安顺地戏,是屯堡人独有的一种头戴木刻假面的民间古老戏剧,是屯堡文化中最具活力、特色,最富有人文精神的文化现象,其古朴,粗犷的表演风格和所蕴含的文化内涵,受到广泛关注和欢迎,被誉为“中国戏剧历史博物馆”“中国戏剧活化石”,是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曹松告诉记者:“今天我们组织的百堂地戏队不仅有安顺的地戏队,还有来自贵安新区、贵阳花溪的地戏队。这些地戏队中还有少儿地戏队、女子地戏队,这次的规模是空前也是最大的一次。本次参演活动的有101堂地戏队,约1450人,最年长的86岁,最小的只有12岁。”
队伍中,一支年轻的队伍吸引了大家的关注,年轻队员们个个精神抖擞、神采飞扬,他们手执戈矛刀戟,伴随铿锵有力的锣鼓声,变换着队形。
“我们是来自西秀区旧州中学的地戏队。”队员詹豪自信地告诉大家,他的爷爷也是跳地戏的,他从小就接受地戏的熏陶,这一跳就是十余年。他想继续跳下去,把地戏跳出安顺,跳出省外,让更多人了解和喜欢上它。
巡游队伍里,一支支女子地戏队也是格外惹眼。她们身着颜色鲜艳的屯堡服饰,腰围战裙,头戴面具,成为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吸引不少游客拍照、合影。
参与巡游表演的何珍告诉记者,她们来自西秀区七眼桥镇河边村,她是河边坝女子地戏队队长。何珍开心地说:“以前,地戏的传统规矩是传男不传女,而且禁止女子演出。现在这样的世俗观念早已打破,女子同样也可以进行地戏表演,还能经常出门参加演出。家人也很支持我跳地戏,4岁半的小孙子也能跟着我跳地戏。”
同样来自女子地戏队的艾玉珠,是西秀区东屯乡本寨村人,脸上戴着李逵面具的她,更增添了几分威武。她开心地说:“能参加这个活动,展示我们的传统地戏,太开心了。希望以后能多参加此类活动。”
不断按下快门,一直记录精彩瞬间,与地戏表演者合影,市民陈发秀在活动现场忙个不停,她说:“第一次在安顺城区看到这么多支地戏队伍,太震撼、太精彩了,我要记录下来,发朋友圈,让更多人知道我们的地戏。”
巡演结束,76岁的安顺地戏国家级非遗传承人叶守兴还是意犹未尽,忍不住向记者们展示他矫健的身段和非凡的活力,他感慨道:“此次巡游展演,让我看到安顺地戏后继有人了。整场表演展现出传统文化的磅礴气势,让每支队伍能互相学习,也能让更多人了解和喜欢安顺地戏,喜欢屯堡文化。”
600多年的岁月变迁,不变的是家国情怀。安顺地戏将继续在新时代的舞台上唱出时代新声。
安顺日报融媒体中心记者
胡典/文 卢维 陈婷/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