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记者走进平坝区天龙屯堡景区,尽管春节的热闹氛围已逐渐淡去,但景区内依旧生机勃勃。大红灯笼虽不再是节日期间的主角,却仍点缀着景区,残留的喜庆氛围,让人不难回想起新春时的欢乐场景。
安顺旅游集团大明屯堡景区运营管理有限公司综合办公室负责人郑菊向记者介绍:“今年春节期间,景区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全力保障运营,为游客提供优质服务,实现游客接待量同比增长了15%。”这一成绩的背后,是景区在服务质量、安全卫生及设施升级等多方面持续发力的成果。
景区入口处的智慧导览屏
服务质量是吸引游客的关键。春节前景区对员工进行了全面的服务质量培训,确保工作人员以热情、专业的态度迎接每一位游客。同时,积极走访商户,规范经营行为,引导商家热情迎客,提升服务水平,全力保障游客的消费体验。
安全与卫生是景区工作的重中之重。春节前夕,景区全面排查安全隐患,制定了详细的应急预案,确保游客游玩安全。同时,对安全和卫生区域进行了精细划分,责任落实到人,并召开动员部署大会,联合相关职能部门,保障景区及周边道路安全。为满足游客出行需求,在原有3辆观光车的基础上,又新增2辆,保障运营顺畅。
景区内的屯堡文化元素指示牌
“除了这些常态化运营工作,为了更好地提升景区运营服务水平,2024年,我们进行了一系列的提质升级。”郑菊说。
走进焕然一新的游客服务中心,舒适沙发椅取代原有的铁椅,电子购票机让购票更便捷。景区入口处新增的智慧导览屏,成为游客了解景区布局和设施的 “第一站”。
2024年,天龙学堂和天台山原有卫生间完成升级改造,增添家庭卫生间,配备卫生纸、洗手液、干手器等设施,春节前洗手区安装热水器,贴心服务获游客好评。来自贵阳的赵国珍女士说:“几个月没来了,这次带家人游玩,冬天洗手有热水实在是太贴心了,从这些细节能感受到景区对游客的关怀。”
游客服务中心休息区
景区的升级改造不仅体现在硬件设施上,还体现在文化体验的丰富上。
穿过天龙学堂,记者来到了“六七十年代二大队记忆打卡点”。郑菊向记者介绍:“这是景区在2024年12月新增的怀旧打卡点,搭建了怀旧场景,还开设了旧拾光杂货铺,售卖复古小零食,唤起游客的怀旧情怀。”
沿着怀旧打卡点一路向前,生活气息愈发浓烈。沿途可见家家户户都贴上了春联,门口挂上玉米串。
“我们正在完善景区的区域划分,逐步打造民屯、军屯、商屯区域。当前所在的地方就是民屯。”郑菊介绍道,目前民屯区域布置了晒秋场景,搭建晒秋架,天气转好后将打造春耕场景,增加农耕体验项目,同时还设立了非遗体验空间屯堡生活体验馆,摆放着豆腐制作工具石磨等,让游客亲身感受传统技艺的魅力。
景区内新增的六七十年代二大队记忆打卡点
商屯集中在古镇入口至小学堂,银匠、木匠、石匠等屯堡传统工匠的业态在此汇聚。军屯规划在地戏表演区域。地戏表演区域的观众席已经进行了升级,将原来的长木凳更换为桌椅配套,并提供大碗茶服务。“后续景区将打造晒盔甲场景、射箭场等项目,提升演出效果,让游客感受屯堡军事文化。”郑菊告诉记者,划分好区域后,景区还将精心结合屯堡文化元素设置标识牌进行划分。类似的路边标识牌在2024年已经更换了288块,这些标识牌不仅为游客游览提供清晰指引,更成为传播屯堡文化的独特窗口,让游客在不经意间领略深厚的文化底蕴。
除此之外,天龙屯堡景区以屯堡文化为核心,打造了多个屯堡文化非遗体验空间,涵盖地戏教学、面具雕刻、绣花鞋刺绣、蜡染等项目,游客可以亲身参与,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这些项目深受研学团队的喜爱,2024年景区接待研学游客达3万余人。”郑菊告诉记者。
地戏表演区域的配套桌椅
天龙屯堡景区的发展离不开当地居民的支持。景区内近100名工作人员大多为当地人,景区的开发改造不仅为他们提供了就业岗位,还提升了当地的居住环境,为本地居民创造了创业机会,实现了在“家门口”就业,形成了景区与当地居民共同发展的良好局面。
天龙屯堡景区的提质升级不仅提升了游客的体验感,也为当地经济发展注入新活力。郑菊表示,景区将继续深化屯堡文化的挖掘与展示,进一步优化景区设施和服务,以更丰富的姿态、更优质的体验,迎接八方来客,助力安顺旅游业高质量发展。
安顺日报融媒体中心记者
周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