擦亮屯堡文化名片 推动文旅深度融合
□范成荣
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只有全面深入了解中华文明的历史,才能更有效地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更有力地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屯堡文化是黔中大地重要的文化符号,是随着明代贵州建省与生俱来的文化血脉,蕴含着“维护国家统一、促进民族融合”的深刻内涵,具有重要的战略价值、文化价值。省委十三届三次全会将大力实施红色文化重点建设、阳明文化转化运用、民族文化传承弘扬、屯堡文化等历史文化研究推广“四大工程”纳入了全会决定,安顺屯堡文化迎来了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
新时代,我们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进文化自信自强,必须重新认识屯堡文化的重大意义和历史地位,必须深入挖掘、传承发扬屯堡文化,努力实现屯堡文化的创新发展,不断绽放新的时代光彩。
一、屯堡文化是贵州独具特色的活态地域文化
屯堡文化是贵州独具特色的活态地域文化,安顺是屯堡文化集中地,被誉为“中国屯堡文化之乡”,这座气象万千之城,承载了明初调北征南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在沧桑巨变中,沉淀出厚重的人文气质。
(一)屯堡文化是鲜明的文化底色。600年前,大明王朝屯田戍边,屯军大规模组织修建卫所城池,并在周边设立屯堡,构建了屯堡文化形成和发展的地理空间。在历史长河中衍生发展成屯堡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迁徙环境下传承发展的贵州范本,以文化的浸润,推进了贵州建省和民族融合。
(二)屯堡文化是鲜活的历史印记。屯堡人至今未改其征南入黔时的服饰、语言、风俗以及生产生活方式,始终以中原、江淮文化为主导。屯堡人把爱国爱乡爱家的情怀写进了家谱、跳进了地戏、留在了家训、融入了仪式,为全世界解读和认识贵州一体多元的文化格局,促进民族融合,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带来重要的启示,屯堡文化就是一本生动的“活教材”。
(三)屯堡文化是鲜有的研究资源。与中华文化同根同源的屯堡文化在贵州山地特殊的自然和人文环境里扎根、生长和演化,形成了“世界唯一”的文化现象,成为中华优秀文化的瑰宝,既是历史的遗存,也是时光的馈赠,更是鲜有的研究资源,成为明朝在当代的历史文化宝库。
(四)屯堡文化是鲜亮的旅游名片。文化是旅游的灵魂,屯堡文化,从空间上看,既有云贵万重山的厚重底蕴,又有江南千条水的飘逸魅力;从时间上看,既是600年前大明王朝开疆拓土的漫漫征程,又是几百年来戍边屯民耕读守望的文化史诗;从内涵上看,既让人们收获“读万卷书”的精彩,又让人们品味“行万里路”的风物。江淮古韵、大明遗风,这里是每个旅行者的“诗和远方”。
二、屯堡文化需要挖掘出历史的核心要义
屯堡文化的研究,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20世纪初,主要是对屯堡人的身份认定;第二阶段是20世纪80年代至本世纪初,主要是本土学者从语言、服饰、建筑、地戏、民俗、屯堡人来源等方面开展研究;第三阶段是本世纪初至今,屯堡文化研究由个人开始向团队转化,大量外来学者(包括大量的博士和硕士)的介入,引入大量社会学、宗教学、人类学、统计学等多学科理论与方法,持续加强对屯堡文化的研究。
但目前屯堡文化的研究,更多从学术、理论方面的角度,集中在语言、服饰、建筑等外显特征方面,所以提到屯堡文化,第一印象大多是地戏、脸谱、花灯,是石头房子,凤阳汉装、宽袍大袖,还停留在泛化的、表象的认识,对于屯堡文化的内涵,还未形成统一标准,还未挖掘出能涵盖600多年屯堡历史的核心要义,还未提炼出展现屯堡人精神和风骨的深刻阐释。
通过深入调研和平时工作的思考,针对屯堡文化的精神内涵,探索性地初步提炼两句话、八个字,即:忠义仁勇、慈善孝贤。
(一)忠义仁勇
“忠”是指忠诚,忠厚,忠于国家、忠于民族、忠于职守;“义”,是指大义、道义、正义,义无反顾、深明大义、见义勇为、舍生取义等,体现的是一种情义和义气;“仁”,是精神和品格,指道德上的仁爱、仁厚、仁慈、仁德、仁政,体现的是道德文明的大爱、博爱精神;“勇”,是气势,勇敢、奋勇、勇武,体现的是不怕牺牲的慷慨、排除万难的精神,本质是激励人们拼搏、奋进、开拓、创新。概括来说,是对国以忠,待人以义,处世以仁,作战以勇。
屯堡文化最鲜明、辨识度最高的符号是地戏。屯堡人“平时为农,战时为兵”具有双重身份。作为军人,祈求神灵保佑、战胜归来,因此地戏都以“战事”为主题,如《封神演义》《楚汉相争》《三国演义》《杨家将》《岳飞传》等,宣扬的都是历史上的英雄人物。作为农民,祈求人畜平安、农业丰收,同样以英雄人物为榜样,始终贯穿着“忠义仁勇”的尚武精神。这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一脉相承,体现的就是爱国,诚信、友善,公正的精神。
屯堡文化蕴含的“忠义仁勇”,蕴涵着中国传统文化的伦理、道德和理想,渗透着儒学的春秋精义,实质上是彪炳日月、大气浩然的华夏魂。但是现在有一种现象,把地戏归为傩戏,还衍生出了“军傩”等称呼,把脸谱称为“傩雕”。而“傩戏”从百度词条上搜索,第一解释为“鬼戏”,是一种祭祀跳鬼、驱瘟避疫的民间舞蹈。但地戏跳的是武戏,崇拜的是神,体现着“忠义仁勇”的尚武精神,是对祖先功绩的追溯和崇拜,是赞美忠义、颂扬报国的大义精神,两者文化属性、展现方式和艺术形态有着本质区别。因此,为了尊重“屯堡人”,不应将屯堡人崇拜的“跳神”与“傩戏”混为一谈,更不能把“地戏”说成“傩戏”!
(二)慈善孝贤
屯堡文化除了地戏之外,最具代表性的还有花灯。花灯是随明代“调北征南”“调北填南”进入贵州之后,吸取贵州本土语言风格、音乐曲调等,形成的歌舞类、戏曲类民间戏剧,与地戏形成一文一武、一张一弛的鲜明对比。
屯堡人的家风祖训始终提倡积德从善、多行义举、忠孝传家,而花灯表演通过简单朴实的曲调,通俗易懂的语言,俏皮风趣的形式,生动形象还原演绎出生活的酸甜苦辣,充分体验出屯堡人在沉重的生活中,历练出来的慈祥、善良、孝顺、贤惠。如:《大雁传书之千里寻夫》,讲述明朝“调北征南”时期,来自江南的女子不远千里来到黔中腹地寻夫的感人故事。同时,屯堡人身穿的宽袍大袖,也蕴含着“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儿行千里母担忧”“百善孝为先”的深厚情怀。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层面来看,“慈善孝贤”体现着文明、和谐、友善,是承古启今的共同价值观,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弘扬与发展,是推动社会进步、文明和谐的文化导向。
三、屯堡文化保护开发存在的不足
一是研究深度广度不够。从研究课题看,对屯堡文化演变的过程,及其与中原、江南文化的关联性研究还有待进一步拓展,对屯堡文化相关的重大历史事件、重要历史人物等挖掘不够,特别是对安顺城区与屯堡文化的历史关联研究不深入。从研究方向看,在屯堡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方面缺乏理论支撑。如,对赋能一流旅游城市建设等现实重大课题研究少,对如何用好屯堡文化元素提升城市文化品味、丰富城市人文内涵、提升城市吸引力等方面研究成果不多。
二是保护传承形势严峻。从文化生态方面看,随着现代生产生活方式、交通格局等快速变化,对屯堡文化活态传承发展形成较大冲击。如,一些屯堡民俗和仪式正在消失,穿屯堡服饰、说屯堡语言的青少年人群减少,屯堡“酒拳”、屯堡山歌等浓郁的人文风情正在淡化;从工艺传承方面看,屯堡民居建造、屯银、刺绣、木雕等传统手工艺传承后继乏人,年轻群体传承人数量偏少,接班人的培养工作非常迫切;从村落保护方面看,一些屯堡居民搬离传统住房,在新址建造新房,放弃了传统的建筑样式,加上一些屯堡建筑长期无人居住,保存状况较差。
三是文化品牌知名度不高。长期以来,文化品牌推广的成效不明显,除了安顺人之外,外界知晓率不高,缺乏类似“大理四绝”等鲜明IP;文化旅游还停留在看服饰、看房子等方面,文化演艺的沉浸式体验不足,研学产品开发滞后,“大明古风、江南余韵”的特色呈现不生动,看点不多;宣传推介创新不够,形式和内容难以引起共鸣、激发游客兴趣。
四、屯堡文化传承和发展的思考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着力赓续中华文脉,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屯堡文化的传承和发扬重任落在了我们这一代人身上,必须坚定文化自信,扛起历史担当,做好屯堡文化的挖掘,讲好屯堡文化的故事,让屯堡文化蕴含的精神价值为更多人所知晓,绽放新的时代光彩,努力为“打造习近平文化思想的生动实践地、加快建设多彩贵州文化强省”贡献安顺智慧,展现安顺生动实践。
一要深化文化挖掘和研究阐释。要突出时代价值,深入提炼屯堡文化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文化内涵,探究与中华文化一脉相承和发展形态,在新的历史征程中为我们坚定文化自信、增强文化引领力、凝聚力,创造属于新时代的新文化提供坚实的理论基础;突出研用结合,注重现实应用领域,围绕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回应好屯堡文化是什么、有什么、转化利用怎么做的问题,增强研究的系统性,提升对目标定位、路径方法等方面的针对性、指导性。
二要大力提升保护传承水平。将屯堡文化的自然理念与城乡发展相融合,坚持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为子孙后代留下看得见、摸得着、能回忆、能讲述的文化记忆;保护好传统技艺,加强屯堡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积极培养传承人,珍视非遗传承人的工匠精神和创新基因,激励传统技艺代代相传、薪火不断;坚持创新发展,将传统技艺与现代生活相连接,守正创新,满足新的消费需求,开发“年轻态”和“时尚化”的文创产品,实现造福人民生活和文化传承发展的共同繁荣,推进文化保护与文旅产业发展的良性互动。
三要全面擦亮文化品牌。要结合屯堡文化特色,聚焦年轻化、时尚化的发展趋势,生动提炼主打的文化IP,统一推广,持续发力,擦亮屯堡文化品牌,增强市场吸引力,充分挖掘“安顺八景(内八景、外八景)”文化,打破城乡空间局限,促进景城融合;要讲好屯堡故事,深入挖掘徐霞客过屯堡等名人故事,讲好街区掌故、轶闻趣事等,把一物一景的故事讲好,增强神秘感、厚重感、兴味感、浪漫感等,增强文化旅游趣味性,形成导游能讲、干部会讲、市民愿讲的文化氛围;要创新宣传,用好新媒体,抢抓机遇、乘势而上,营造浓郁的“大明古风、江南风情”,提高流量和“点击率”,提高屯堡文化知名度和美誉度。
四要推进文旅深度融合。发掘好,研究好,运用好屯堡文化,就是抓住了文化旅游的法宝。要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把《大明屯堡》《屯堡·家国六百年》等演艺节目的文化挖掘、品质提升,与演艺产品的营销推广、流量策略等作为系统工作来抓,为文旅融合打造新的增长点;要从抬亭子,放河灯,跳地戏等文化元素中策划推出丰富多彩的文化品牌活动,形成新的消费点,让游客感受不同的人文风情,真正从历史文化的维度体验360度的人生;要用好屯堡村落的好山好水和文化元素,打好“乡愁牌”“休闲牌”“避暑牌”,发展具有屯堡特色的高端民宿,开发“军帐宴”等屯堡美食菜系,拓展研学旅游项目等,持续推动屯堡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奋力擦亮“屯堡文化”这张文化名片,为安顺建设一流旅游城市提供重要文化支撑。
(作者系安顺市文体广电旅游局党组书记、局长)
浅谈安顺屯堡的石头城堡
□林剑
六百多年前,明王朝为了平息内患、巩固边陲和减轻驻防军队的粮饷负担,实施屯田制后,官兵民众,跑马圈地,聚伍为营,聚族而居,立栅建寨,一个个屯堡村落在安顺的山野林间出现。六百多年来,后代子孙沿袭着他们的语言、装扮、习俗、信仰,传诵着“屯堡”的故事与骄傲。
安顺屯堡地区以石为路,以石为居,青苔遍地铺就。六百多年春华秋实,黔中山地的生活与小桥流水的追忆融合成独一无二的“屯堡性格”,穿越六百年的时光,鲜活地展现在我们眼前……
“屯堡”一词最早出现在清朝咸丰元年(1851)纂修的《安顺府志》上,载“郡民皆寄籍,唯寄籍有先后。其可考据者,屯军堡子,皆奉洪武敕调北征南。当时之官,如汪可、费寿、陈彬、郑琪作四正,领十二操屯军安插之类,散处屯堡各乡,家口随之至黔。”安顺屯堡村寨因当时军事防御的需要都砌有围墙,使屯堡村寨成为独立的一个社会单元,围墙呈圆形或半圆形,随地势的起伏而修建,蜿蜒曲折。在村寨前建有坚固寨门,俨然古城门,大有拒敌千里之外的气势。
安顺屯堡文化区有300多个屯堡村寨,目前屯堡文化保存较完整的旅游点主要是安顺市西秀区大西桥镇的九溪村,七眼桥镇“云峰八寨”中的本寨、云山屯,平坝的天龙镇。屯堡建筑的选地讲究风水堪舆。靠山不近山,临水不傍水,地势干燥,视野开阔,水源方便。寨前多为良田,且水源充足,寨后紧靠青山,但村寨又不建在山上。既进可攻,退可守,又避免洪涝灾害。如九溪、鲍屯、吉昌屯、本寨、雷屯等选址上都有这些共同的特点。安顺屯堡村寨在选址上遵循传统风水理念:“左青龙,右白虎、前朱雀、后玄武”,即是背有靠山,前有坝子,两侧流水曲折。对屯堡人来说,传统的天文地理对人生命运的影响是至关重要的,被视为“万年龙窝”的居屋。这种传统理念无疑对促进屯堡人的内聚力起到了无形的作用。
屯堡村寨通过一条主巷道和多条支巷道,将各家各户连成片,形成城堡式结构。民居沿袭了江南三合院、四合院的特点,由正房、厢房、围墙连成一门一户的庭院。盖房主要是石板,各幢房子用石头砌就高高的风火墙。院门为双扇大木门,木门上有门楼,门楼有雕花额杭和垂柱。门内系方形石板天井。正房是屯堡民居中的主题建筑,是敬神、祭祖、会客、起居的主要场所,分三间、五间、七间不等,正房一列三间,墙、门孔、窗孔皆以石条镶就。房屋大门及壁窗小木杭镶拼为菱形、回形、寿字形等各种图案。正中一间为堂屋,堂屋内壁设置神龛。有的大院还于围墙后侧处砌有高高的石碉(俗称哨棚)。
在布局上,屯堡居民强调中轴对称,主次分明,屋面覆盖的石板讲究几何结构,体现了儒家思想的平稳和谐、包容宽纳的审美观念。其住房分配既讲究实用性又充分体现内外、长幼、主宾的儒家纲常伦理,从而制约和维系着家庭和社会的人际关系。
屯堡民居最大的特点是石头的广泛应用。一户民宅就是一座石头的城堡,一个村庄就是一座纯粹的石头城。这里的建筑把石头工艺发挥到极至,石柱基、石窗、石凳、石基屋、石栏板、石水漏、石门、石挑、石枋等石头部件上,又雕刻有福寿双全、平安如意、事事如意、双狮戏球、琴棋书画等各种组合图案和海棠、鱼、龙、蛙等单个图案。而从高向下放眼望去,又是白白的一片,错落有致。
“石头的路面石头墙,石头的瓦盖石头的房,石头的碾子石头的磨,石头的板凳石头的缸……”石的运用在屯堡地区无处不在,走进屯堡就如走进了石头之城,每一块石头都在这里向你诉说着这里曾经发生的往事。
(作者系贵州画报社记者)
屯堡人家民间习俗
□宋兴平
六百年的屯堡,六百年的历史;一年十二月,月月有习俗。
每年正月是屯堡人家习俗较多的月份,正月初一不许闯人家,不许烧米粑;不许动刀、扫地、倒水等,这是约定成俗的规矩,尤以老年妇女忌讳甚深。正月初二有挑“银水”之习,受水之家要以米粑回赠挑水者。从正月初二开始,屯堡民间的迎春娱乐活动便在一些村寨陆续开展起来,如演地戏、跳花灯、唱山歌、抬亭子等。在次期间如有立新房的人家,还要举行“开财门”仪式。正月初九俗传为玉皇大帝的诞辰之日,屯堡妇女要备上香纸等祭品去敬庙,并于所敬庙内焚化,名曰“烧千张”。所谓“千张”是用黄色纸张包上钱纸而成。纸包右写某年正月初九日化;正中写玉皇大帝或玉皇大天尊位前千张上奉;左写上九之期信女某某氏虔备等字样。敬庙的妇女还要买上印有图案的佛张戴于头上以示诚意。正月十五元宵节除传统习俗外,小孩子们手里都拿着一拄燃香,于大街小巷东奔西跑。口中唸道:“正月十五撵野猫,撵走上街下街跑”;“正月十五撵耗子,撵到老和尚家吃谷子”等童谣。同日孩子们还要到村外砍上些“老虎刺”回家放置于大门顶上,意即驱邪避鬼,祈求一年清吉。春节过后屯堡人家便开始“请春客”,即亲朋至友相互筵请。
二月十九日,据传为观音菩萨的圣诞之日,年老的妇女都要备上香帛到供奉观音像的寺庵朝拜。同时还要购上印制观音像的黄纸一张,以表虔诚。凡敬奉观音的人初一、十五不吃油荤,以素食为主名为“观音斋”。
三月初三日,俗传为“王母娘娘”主持的“蟠桃会”。供奉“王母娘娘”的寺庙住持,须提前准备一根桃树枝载于庙中,将米面调和后做成桃子状,然后分出等次插于枝头上面。是日老年妇女们便具备香帛前往“参会”,妇女们为求早日“引子抱孙”“广结善缘”均要解囊摘桃。出钱多者摘取头桃;出钱稍次者摘取二桃;三桃无论出钱多少均可摘取。一些妇女还要花钱买上住持用线拴着的小石块,拿回家中悬挂于猪圈旁,以求养猪顺利。清明时节屯堡除人家除祭扫自己已故亲人外,各姓氏家族须先祭扫大众坟,俗称“大关众”,然后依次是“二关众”“小关众”等。过去上“大关众”坟,各姓氏家族都有“祭祀田”或“祭祀地”,每年的收成变换成钱物均用于上大坟。祭扫大坟时如有接新媳妇或喜添男丁的人家,均会买上一只雄鸡到坟上祭祖。
四月是播撒早秧的时节,如遇风调雨顺,多在此月下旬插秧。居住在田坎地方的人家“四月八”很讲究,有吃“乌米饭”的习俗。到了“立夏”这天屯堡人家都有吃煮鸡蛋的习俗。
五月初五的“端阳节”,各家都要将蒲艾插于神堂之旁,同时还在房屋四周撒上雄黄、大蒜,用以驱避蛇虫,然后就是吃粽子、游百病。五月十三俗传是关圣帝君“磨刀会”之日,屯堡人家也有“做会”之习。这天如遇天空降雨,称之为“磨刀水”。
六月初六的“六月会”为土地爷的圣诞之日,须备纸烛、“刀头”和雄鸡,于村外土地庙前供祭,祈祷禾苗兴旺、寨邻清吉,并用红纸书写对联贴于庙前,上写“保一方清吉,佑四季平安”。祭毕与会者聚餐。六月二十四日为马王菩萨圣诞之日,养马人家互相邀约做“马王会”,祭品与上相同,俗称“打平仗”。
七月初七一些老年妇女有做“盂兰会”的习俗。七月十五中元节,老年妇女要进庙做“中元会”,家家户户悬挂“祖宗牌”,早中晚饭菜供奉。有些人家喜在“鬼节”到来之前,用麦子、胡豌豆等物放于碗内或杯内发酵出芽置于供桌上。十四日晚焚烧纸包送故人,孩子们则到河边放“河灯”,俗传为已故先人照明走路。
八月十五“中秋节”,屯堡人家都要打糍粑、吃月饼,入夜还要供祭“月亮婆婆”。吃月饼在民间还流传一个故事,说道:元朝统治期间,害怕人民起来造反,于是将民间铁器进行收缴,规定民间十户人家只能使用一把菜刀,耕田种地只能用木犁、木耙。一个元人监管十户人家,欺压百姓。后来的明初军师刘伯温曾出了一个主意,将一张字条放于人们常吃的饼子内,约定八月十五日吃月饼时,将元人统一杀掉,俗传杀“鞑子”,据说这是吃月饼的由来。在屯堡人家中有婚后多年未生育者,当晚如有人夜送南瓜之物,接瓜人家当致谢意。
九月初九日“重阳节”,屯堡人家早上打糍粑过节、下午下地忙农活。九月十八日俗传为“坛神”圣诞日,坛神亦称“五显菩萨”,信奉人家有的塑有影身之像;有的则用石打成坛神(高50公分,宽40公分),分上下两块,上石套下石,下石中间掏出安插香烛的位置。每逢此日,信奉人家上午打米粑奉供,下午则敬供甜酒、“刀头”、雄等食品。有的人家还要到外地请来“端公”庆坛,锣鼓喧天,跟唱戏一般,要弄上两三日才收场。信奉人家如要娶新媳妇进门,须在此之前请“端公”庆坛后,方才办理婚事,目的是保一家平安”。
十月初一是“牛王菩萨”的诞辰日,养牛人家必须做“牛王会”。每逢此日养牛户都要给牛喂上好料,也有给牛喂糍粑的。因为牛对种田人家功劳大,届时人们将互相邀约,备上供品至牛王圣像前祭祀一番。
冬月中的“冬至”,屯堡人家也有吃狗肉以应时令的习惯,但不甚普遍。
进入腊月,屯堡人家便开始忙碌起来。初八的“腊八”,屯堡小女孩大多有在这天穿耳朵的习俗。从此日起, 屯堡人家开始准备置办各种传统年货,到了中旬各家各户清扫房屋,俗称“打阳尘”,民间有“一年不打尘,十年理不伸”之说。“打阳尘”很忌讳,须避开一家人的属相,所以要选择吉日。腊月二十三日的夜晚是“祭灶神”的时日,灶神乃一家之主,屯堡人家认为此日灶神要上天报告其家中情况,供奉望其多说好话。供品当以九溪的米糖尤佳,俗称“祭灶糖”。除夕当天,各家各户都要贴上大红对联,张贴门神,供奉祖先神位等。有的人家还要点上可燃半月之久的“盘香”,以示兴旺。除夕之夜全家老幼围坐火炉旁,晚辈向长辈拜年,长辈赠给“压岁钱”,通宵达旦,谓之“守岁”。
随着时代的进步和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新的文化思想逐渐改变了旧的传统习俗。有的民间习俗或已淡化或已消失;有的仅限于老一代人尚在延续着;有的则已赋予了新的时代内容,这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规律。
(作者系安顺三中退休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