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西秀区人民检察院未成年人检察部荣获2024年“全国巾帼文明岗”称号。这一荣誉的背后,是一支由6名女性检察干警组成的团队,她们用柔肩担起未成年人保护的重任,用行动诠释了“巾帼不让须眉”的担当。她们是孩子们眼中的“检察官妈妈”,是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守护者。
西秀区人民检察院未成年人检察部的女干警们
走进西秀区人民检察院未检部的办公室,墙上挂满了锦旗和奖状,桌上堆放着厚厚的案卷和帮教记录。该未检工作室负责人吴登凤正忙着整理一份涉罪未成年人的帮教计划。“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我们不能用同样的方式对待他们。”她一边翻看记录,一边说道,“有的孩子需要心理疏导,有的需要技能培训,有的则需要家庭的关爱。我们的工作就是找到最适合他们的方式,帮助他们重新走上正轨。”
法治进校园开展“安全第一课”
吴登凤提到的帮教计划,是未检部创新推出的“检察+社工+观护基地”三位一体帮教模式的一部分。近年来,该团队不断创新未成年人保护“四大检察”业务,构建“4+2”模式,织密关爱保护网。在爱心企业和专门学校挂牌成立两家教育观护基地,建立“检察+社工+观护基地”三位一体考察帮教体系。其中,17岁的小张就是受益者之一。他曾因盗窃被移送检察机关,但在未检部的帮助下,他不仅学会了修车技能,还找到了一份稳定的工作。“如果没有检察官的帮助,我可能还在迷途中徘徊。”小张感激地说。
开展“送法进校园”活动
除了对涉罪未成年人的帮教,未检部还特别关注未成年被害人的保护。2022年,团队建成了全市首个未成年被害人“一站式”询问救助中心。“我们要让被害人在最温暖、最安全的环境中讲述经历,让司法的温度传递到他们心中。”负责该中心的检察官说。
开展关爱留守未成年人活动
家庭教育服务指导站的成立,也是团队的一大创新亮点。为了织密未成年人保护网,团队联合妇联、教育等部门成立了安顺市首家家庭教育服务指导站,累计开展家庭教育专题讲座40余次,发出督促监护令和家庭教育指导令400余份。同时,引入专业社会工作者介入未成年人检察工作,协助开展附条件不起诉考察帮教、社会调查、合适成年人到场、心理疏导、被害人救助300余次。她们还积极投身于法治宣传教育。近年来,团队累计开展法治进校园活动80余次,覆盖学生2万余人,组织联合开展“少年模拟法庭”等活动,通过多种形式让法治观念深入人心。
开展“少年模拟法庭”活动
在日常工作中,团队始终积极履职,在办案过程中教育、感化、挽救了一批又一批未成年犯罪嫌疑人。她们还走进社区和乡镇,开展留守儿童、困境儿童关爱帮扶200余人次。联合9部门成立全省检察机关首家“新芽”关爱中心,对服刑人员未成年子女开展9大类关爱救助共100余人。
走进校园与学生交流
团队的努力不仅赢得了孩子们的信任,也得到了社会各界的认可。未检部先后荣获共青团中央、最高人民检察院授予“全国青少年维权岗”称号,荣获“法治进校园”全国巡讲活动表现突出单位,荣获“贵州省优秀青少年维权岗”称号等荣誉,此次荣获“全国巾帼文明岗”,更是对她们工作的充分肯定。
然而,对于未检部的检察官们来说,最大的成就感来自于孩子们的笑容和成长。为此,西秀区人民检察院还多次联合辖区监狱开展服刑人员未成年子女亲子见面会。在一次辖区监狱开展的服刑人员未成年子女亲子见面会上,一名服刑人员看到许久未见的女儿,不禁潸然泪下。“爸爸对不起你,以后一定好好改造,早日回家陪你。”孩子也哭着说:“爸爸,我等你回来。”这样的场景,让在场的检察官们也为之动容。通过这样的活动,不仅拉近了服刑人员与子女之间的距离,也坚定了服刑人员改造的决心,促进了社会的和谐稳定。
进校园和学生开展心理辅导活动
在守护未成年人的漫漫长路上,未检部的检察官们始终持续推进工作,不断创新。西秀区人民检察院积极运用大数据思维,通过数据积累、数据筛选、数据碰撞,研发服刑人员未成年子女辍学、监护缺失法律监督模型,实现精准监督,及时发现未成年子女辍学、监护缺失等线索,通过检察履职联合多方协作,共推未成年人“六大保护”落地落实。模型运行以来,比对出服刑人员未成年子女240余人,并通过检察建议推动相关部门落实保障措施。
“未成年人保护工作任重道远,每一个孩子都不该被遗忘。我们的目标是为他们撑起一片法治的蓝天,让他们在阳光下健康成长。”吴登凤说,未来,西秀区人民检察院未成年人检察部的女干警们将继续以爱为笔,以法为墨,为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描绘更加美好的明天。
安顺日报融媒体中心记者
罗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