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月,在紫云自治县板当镇同合村,漫山遍野的李花料峭枝头,牛舍里传来低沉的哞叫,生态鱼塘泛起粼粼波光,山中的民宿小院错落有致……这个曾经依靠传统农业谋生的山村,如今正以蓬勃的产业发展和生动的治理实践,书写着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生动答卷。
生态养鱼场
筑牢防返贫底线,是同合村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必答题”。
在村民毛桥合家中,同合村党支部书记李正斌正仔细询问他的身体状况。这位曾经的家庭顶梁柱,因髋关节坏死丧失劳动能力后,村里不仅为其全家办理了低保,还安排他妻子担任村保洁员。“现在每月有固定工资,加上产业分红,日子比以前好多了。”毛桥合的妻子感激地说。
“全村共4户监测户,均被纳入了动态帮扶体系。”李正斌说,村支两委与驻村工作队每月走访,及时落实低保、公益性岗位等保障措施,同时,还优先安排他们参与水果种植、民宿服务等产业项目。
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关键。2024年,同合村集体经济收入突破15万元,这一数字背后是全村因地制宜探索发展多元化产业路径。
同合村草莓园
“我们不仅发展了肉牛、生态养鱼、蜂糖李等种养产业,还依托本地3A级旅游景区资源积极推动民宿产业的发展。”李正斌介绍。目前全村生态养鱼3万尾,种植蜂糖李、柑橘、草莓等精品水果2800亩,建设民宿14栋。
2024年8月,村里将经营多年的养鸡场改造为现代化养牛场,将其租给养殖户刘艳,每年可为村集体增收1万多元租金,目前存栏量达60余头。
同合村养牛场
“我们通过‘合作社+公司+农户’模式,盘活闲置资产,以收取租金的方式,不断壮大村集体经济。”紫云县委常委,副县长、省委军民融合办派驻同合村驻村第一书记王强介绍道,目前,全村已有409名村民以土地、资金等形式入股村集体合作社。其中生态鱼塘年租金6万元,民宿项目首年租金3万元,两年后将递增5万元。
产业发展的“硬实力”与乡村治理的“软环境”相辅相成。作为全市“数字乡村”示范点之一,同合村的数字平台成为基层治理的“智慧大脑”,通过在村道、广场等区域安装实时监控系统,环境卫生、公共设施状况一目了然。
“现在村民通过手机APP就能上报垃圾堆放问题,处理效率提高了不少。”李正斌演示着平台操作流程,村务通知、政策宣传等信息也可以一键直达村民手机。
同合村举办孝善山歌比赛
文化振兴为乡村注入灵魂。同合村将“孝善”文化融入日常生活,每年举办孝善文化节,山歌对唱、文艺汇演等活动轮番上演。“活动不仅发放生活实用礼品,更重要的是让年轻人懂得敬老爱亲的道理。”村民王大姐感慨道。
从传统种养到多元产业融合,从“靠天吃饭”到“数字赋能”,同合村的蜕变印证着“因地制宜、精准施策”的发展智慧。李正斌告诉记者,接下来,同合村将持续推动产业融合发展,只有产业路子走稳、民生底线兜牢,乡村振兴的成色才会更足。
安顺日报融媒体中心记者
郝媛 姚福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