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作为多民族共居的省份,全省非遗项目数量位居全国前列,是名副其实的非遗大省。在这个非遗“宝库”中,侗族大歌、石阡说春、都匀毛尖茶制作技艺3个项目先后入列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这些非遗项目不仅是贵州的文化瑰宝,更是全人类共同的宝贵财富。
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近源自贵州的人类非遗,领略这些项目澎湃的发展新动能。
侗族大歌:天籁之音的无限生机
侗族大歌,至今已有2500多年历史,是在中国侗族地区由民间歌队演唱的一种多声部、无指挥、无伴奏、自然和声的民间合唱音乐,包括声音歌、叙事歌、童声歌、踩堂歌、拦路歌。
侗族大歌主要传承流行于贵州省黔东南黎平县、从江县、榕江县等侗族聚居区,它所承载和传递的是一个民族的生活方式、社会结构、人伦礼俗、智慧精髓等至关重要的文化信息。
侗族大歌为《哪吒之魔童闹海》配乐录音现场合影
1986年,在法国巴黎金秋艺术节上,侗族大歌一经亮相便技惊四座,被认为是“清泉般闪光的音乐,掠过古梦边缘的旋律”。2009年,侗族大歌被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延续千年,侗族大歌始终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深厚的文化内涵,吸引着世界的目光。历经岁月沉淀,侗族大歌愈发年轻。如今,侗族大歌不仅成为万千游客侗寨旅游争相点赞的必看节目,更是燃情国产动漫,与《哪吒之魔童闹海》实现梦幻联动,同国产动漫一起再次惊艳世界,不断焕发着新生机。
石阡说春:春官传唱的农耕文明
石阡说春是贵州铜仁石阡县侗族人民世代流传下来的一种综合性民俗活动,说春之人称为春官。说春主要活跃在立春时节前后,其目的在于劝农行耕,祝福风调雨顺,丰衣足食。
每到说春之时,春官便会穿着传统服饰、头戴乌纱帽,端着春牛、唱着春词、拄着竹杖,走村串寨派发春帖进行说春,告知农人四季气节,劝农行耕及祝福主人家吉祥如意。
石阡说春之扶牛行耕
2016年,“二十四节气——中国人通过观察太阳周年运动而形成的时间知识体系及其实践”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石阡说春是该项目最具代表性的扩展名录之一。
时代变迁,说春习俗仍坚定流传,随春风送达每一户农家。其丰富的文化价值、独特的地域性、多样的社会功能以及语言、音乐、说唱等方面的特点,不仅对研究当代少数民族社会教育方式有很高的艺术价值;还以其颇像音乐rap的曲调,正与现代潮流结合,吸引着众多关注。
都匀毛尖茶制作技艺:茶香四溢的非遗瑰宝
都匀毛尖茶制作技艺源于贵州黔南都匀市,这里低纬度、高海拔、少日照、多云雾等独特自然环境,孕育出了高品质的都匀毛尖茶。
都匀毛尖茶以其特殊的育茶环境和制作考究的制茶工艺,成为中国十大名茶之一,被誉为“千年贡茶”。
2022年11月,包含都匀毛尖茶制作技艺在内的“中国传统制茶技艺及其相关习俗”被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进一步提升了都匀毛尖茶的知名度、美誉度和影响力。
都匀毛尖茶春茶制作
都匀毛尖茶制作技艺的入选,不仅是对其独特工艺的认可,更是对蕴藏在黔贵大山之间中国茶文化深厚底蕴的肯定。据了解,截至2024年,贵州全省茶园面积稳定在700万亩,居全国前列,茶产业发展和影响力稳居全国第一方阵。如今,贵州持续深入探索“茶+”产品模式、加强新式茶饮的培育开发,贵州抹茶、国潮茶饮、茶旅线路等贵州“茶+”产品正不断丰富呈现,备受年轻消费群体追捧。
3项人类非遗,彰显贵州的人文底蕴,通过这些非遗项目,我们不仅看到了贵州丰富的民族文化,更感受到了非遗古朴时尚的独特韵味。这些多彩“宝库”,正以其别具一格的文化魅力,成为潮流,走向世界,焕发新生。